浙江在线7月15日讯(记者 徐贤飞 沈立 共享联盟·武义 陈芮)夏日午后一声惊雷,大雨倾盆而下。武义县大田乡宏阁村漆香草堂工艺品工作室里,61岁的大漆髹饰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钟宏云凝神在纸上勾勒出一朵荷花。每次开始一件大漆瓷新作,他都习惯先画草图,反复推敲。这朵荷花是他下一件作品的装饰图案。
大漆髹饰包含生漆提炼、制胎、刮灰、上漆、打磨、推光等几十道工序,即便器物形制简单,也需一月方成。若纹饰丰富、髹漆层叠,甚至要花费一年多时间。
记者徐贤飞(右)体验在漆瓷盘上纹饰。 记者 沈立 摄
近来天气潮湿闷热,有助于漆膜快速均匀地固化,正是大漆阴干的黄金档期。一个月来,我们三次走进漆香草堂,跟钟宏云学艺。为降低难度,钟宏云教我们的是三道颇具特色、相对容易上手的基础工序——髹漆、打磨、纹饰。
髹漆,是指把天然大漆一层层地涂刷在器物胎体上;打磨,在髹漆之后进行,是让漆器变得光滑温润的关键;纹饰,则是在已经打磨过的漆面上再做彩绘、描金等花纹装饰。漆器锃亮的漆膜、五彩缤纷的纹饰,全依赖漆工高超的技艺。
磨掉瓷釉,给茶碗刷上“巧克力酱”
钟宏云少年时就跨入漆器行当。上世纪80年代末期,传统家具集约化生产,漆艺手工渐渐淡出市场,很多传统髹漆艺人被迫转行。出于对漆艺的热爱,钟宏云没有放弃。
他1994年在家乡创办漆香草堂,专心钻研漆艺。如今,在他的影响下,妻子徐德兰、儿子钟奇君、儿媳朱琅都投身于漆艺事业。随着非遗保护工作深入开展,大漆髹饰技艺迎来发展良机,受到更多关注,钟宏云的部分作品被浙江博物馆、金华博物馆永久收藏。
记者沈立(左)在钟宏云指导下,将大漆底漆刷到茶碗瓷胎上。 共享联盟·武义 陈芮 摄
6月中旬,我们第一次走进漆香草堂时,便被一件件精美的漆器吸引。木架上摆着的茶杯、锦盒,墙上挂着的屏风、漆画,地上放着的家具、大花瓶……色彩绚丽的漆器令人目不暇接。
钟宏云拿出几只白色瓷茶碗:“我们来制作大漆瓷茶碗吧——它颜色艳丽,比瓷器更耐用,是当下不少年轻人的新宠。这是瓷胎,首先我们要髹漆,就是把大漆涂刷在瓷胎上,让瓷和漆牢固结合。这些瓷茶碗前期已经过10来天的打磨,磨掉了瓷面上的釉,后续上漆才能完全附着。”
钟宏云选用的瓷器大多出自婺州窑,他介绍:我们要给瓷胎刷一道特制的大漆底漆,然后将器物放在200℃左右的烘烤箱里烤2至5个小时。接着再次刷上大漆。最近天气闷热潮湿,3天左右就能晾干——这样,大漆瓷茶碗就髹完了。
大致明白流程后,我们跟着钟宏云进入实操环节。他端出一碗特制的大漆底漆,看着像巧克力酱。闻起来并不呛鼻,竟然有淡淡的水果香。
大漆,割取自天然漆树,大漆制作的漆器,制成后环保无毒,且具有保鲜、抑菌、防腐功能。然而,生漆中的漆酚令人生畏——极易引发过敏,轻者皮肤瘙痒,重者全身浮肿。初学时,钟宏云也不可避免地碰到过这种情况,直到一段时间后才渐渐好转。
“上漆的时候不要着急,一层一层慢慢来,要薄如蝉翼,匀如流水。”钟宏云先为我们示范。只见他把茶碗倒扣,左手拇指、食指和无名指撑开抵住茶碗内壁,右手拿起一支小笔刷,从碗口开始上漆,匀称地拉出一条线,感觉像是用了直尺一样。
示范完,他交给我们一人一支笔刷:“蘸漆不要超过笔肚的三分之一,笔上漆太多就不好掌握上漆的厚度,而且漆容易沿着器物流下来,要沿着碗口画直线,慢慢旋转茶碗,一圈一圈慢慢往上髹。”
我们接过笔刷,蘸了蘸底漆,有点紧张地开干了。
“刷漆的时候小心点,被漆糊碰到,真会过敏肿成‘猪八戒’。”钟宏云的提醒,让我们更加紧张。
“可以戴手套吗?”我们问。“不可以。戴手套会失去手感,难以把握上漆的厚度。”钟宏云解释,“瓷胎与大漆结合比木胎、陶胎难,难在底漆的配制,以及对底漆厚度的把握。我摸索了16年才成功。”
大概一刻钟后,我们的碗壁都罩上了一层淡黄色的漆面。钟宏云对着灯光眯眼看了看:“对于初学者来说,合格。”
钟宏云打磨大漆首饰盒。 受访者供图
在钟宏云的鼓励下,我们继续上第二层漆。手比先前稳了一些,动作也快了。三、四遍漆上完,钟宏云接过茶碗帮我们收尾,把上漆不均匀的地方抹匀。
全程约两小时的髹漆课终于结束了,一直紧张的我们松了一口气。接下来,钟宏云会帮我们完成烘烤、刮灰、裱布等十余道工序,大概要一周,然后我们再来学习打磨漆器。
打磨漆面,绿色纹理蜿蜒流淌
10天后,我们再次来到漆香草堂,准备打磨上次完成髹漆的茶碗。
钟宏云拿出茶碗,原本淡黄色的漆面经多道工序后变成了灰色。“别急,先看我做。”只见他左手拇指、中指、无名指捏住倒置的茶碗底座,另一只手则捏着蘸了水的细砂纸来回打磨。砂纸在碗壁上轻轻滑动,发出细微的“沙沙”声。“瞧见没?第一要紧的是稳,别晃。”
我们学着他的样子,小心翼翼地打磨。可手里的碗老是不听话,砂纸也用不上劲,动作很僵硬。钟宏云提醒我们:“打磨讲究的是巧劲,不是蛮力。一定要注意力道,下手太轻太重都不行。”
我们记着要点,沉下心来打磨。没过多久,原本灰色的茶碗漆面下,竟然渐渐显露出丝丝缕缕、蜿蜒流淌的绿色纹理。“怎么会冒出绿色?”我们感到惊奇。
钟宏云笑着解释:“上次你们髹完漆回去后,我又往器胎上堆叠了一层含有绿松石等矿物质的大漆,所以你们打磨后,表面会出现绿色纹理。”
完成打磨后,我们当天的课程结束。“你们打磨的茶碗,花纹都不一样,世上仅此一只。”钟宏云说,后续还需细磨、抛光,直至漆面光亮如鉴。这些步骤需要半个月。
碗上描金,处女作兼具瓷漆风韵
半个月后,我们第三次来到漆香草堂,钟宏云教我们漆器制作的末端工艺——纹饰。
我们原本想直接在上次打磨好的茶碗上装饰,钟宏云说茶碗表面较小,而且不平整,最好先在平整的漆瓷盘上练练手。
他给我们每人发了一个直径约15厘米的漆瓷盘,盘内为红色,盘外为黑色。“我们要描金装饰,在盘底画上吉祥如意的图案。”钟宏云说。描金颜料是用生漆与金粉调制而成的。这批盘子他准备推向大众市场,希望我们玩点创意,有助于吸引年轻人。
我们商量了下,准备写个笔画不算复杂的甲骨文“飞”字。一个字就像一幅画的甲骨文,对没有绘画功底的我们更友好,应该也符合当下年轻人的国潮审美。
见我们依旧畏手畏脚,钟宏云干脆让我们先在白纸上用毛笔练习。“描金跟写毛笔字一样,手浮起来,悬腕才能画好。”钟宏云说。写了几张纸后,我们终于有了点感觉,于是换了支毛笔,沾上金色漆,屏气凝神,把字“画”到盘底。看起来似乎还不赖。我们有了些信心,终于拿出经钟宏云精细打磨、抛光后漆面亮丽的茶碗,把字小心翼翼地“画”在茶碗盖的中央。
“这只大漆瓷茶碗,基本大功告成了。”钟宏云检查一番后对我们说:“这是你们的漆器处女作,拿回去留作纪念吧。再经过一个晚上,茶碗上的字也就干透了。”
看着兼具瓷器、漆器风韵的大漆瓷茶碗,我们满怀欣喜,也不由得感叹:这一个月来体验的只是基础工序,都让我们够呛,要掌握大漆髹饰技艺真不容易。
得益于钟宏云的指点,我们始终小心翼翼,没出现过敏症状。
“守艺”不易。但近几年钟宏云觉得越来越有奔头了——不少年轻人爱上国潮,大漆髹饰技艺也渐受欢迎。浙江省博物馆近两年每年都开展“走进漆器”活动,今年的活动主题是金粉、银粉与大漆技艺融合,并把课堂开到漆香草堂。“8月我们安排了抛光、打磨等课程,报名听课的数十人绝大多数是年轻人。希望古老的漆艺,能在年轻人手中焕发新的光彩。”钟宏云说。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