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连养老服务都卷出“团购价”了?
上午拼图练脑力,中午享用三菜一汤营养午餐,下午做康复训练,全程有“班主任”贴心陪伴——这是杭州市滨江区西兴街道庙后王社区最新推出的“老年日托班”。令人意外的是,享受全部这些服务,一天只需支付9.9元。
近日,记者实地探访发现,这种“白天托管,晚上回家”的养老方式,不仅解决了上班族子女的照护难题,更为社区老人打造了一个集康复、社交、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养老空间。
从一日体验到决定长期入住
“王阿姨,试试把这个红色的圈放进对应凹槽里。”
“李爷爷,你还记得这是什么颜色吗?”
7月12日,记者走进滨康乐龄中心一楼日间照护室,护理员正耐心引导几位老人做认知训练。看似简单的拼图游戏,其实是专门为轻度认知障碍老人设计的康复课程。
附近居民体验日托服务。受访者供图
日托班“班主任”、中心负责人黄兴宏介绍,课程设计遵循“非药物干预”理念,由专业护理人员运用运动疗法、认知疗法和音乐疗法等科学手段,通过精心设计的拼图游戏、色彩辨识、手指操等趣味活动,系统性地刺激老人的大脑功能和肢体协调能力,有效延缓认知衰退进程。
9.9元“老年日托班”是今年滨康乐龄中心推出的暑期“避暑小屋”2.0系列活动之一,从7月1日到8月31日,西兴街道辖区内有需求的老人都可前来体验。
中心工作人员带老人玩趣味游戏。受访者供图
“对于我们这些既要工作又要照顾高龄老人的上班族来说,真是太友好了。”滨康小区居民李女士说。李女士85岁的母亲来奶奶是日托班推出以来年龄最大的“学生”,近年来因身体机能衰退,日常生活都需要协助。但李女士工作繁忙,白天无法全程陪伴,老人几乎被“困”在家中。
今年6月中旬,李女士偶然从庙后王社区工作人员处了解到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即将开设日托班的消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她带着母亲进行了为期3天的体验,也是最早一批体验者之一。
“这里离家就几分钟路程,接送特别方便,还提供营养均衡的三菜一汤的午餐。”李女士细数日托班的种种好处。
更让李女士惊喜的,是母亲的变化。经过专业照护,原本沉默寡言的老人变得开朗健谈,能主动与其他老人聊天互动。来奶奶兴奋地表示:“来这里能跟老姐妹们说说话,比一个人在家看电视有意思多了。”体验后,她主动向女儿提出:“我想长期在这里住。”
这个决定,既是对日托班服务的肯定,也折射出老人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心理转变。
正式入托后,中心照护团队为老人“量身打造”系统的康复计划,每天都会精心准备轻松愉快的话题与老人交流,还定期组织手工制作、棋牌游戏等丰富的社交活动。
从抗拒抵触到观念发生转变
生活在庙后王社区的老人们,大多是几十年的老街坊。在充满烟火气的弄堂生活背后,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正日益凸显:截至2023年,庙后王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已突破30%,其中认知障碍老人的日间照护需求尤为迫切。
老人享受中心午餐。受访者供图
“有些老人觉得被送来日托就是被遗弃,特别是还能自理的老人,非常抗拒被‘特殊照顾’。” 庙后王社区党委委员来斐坦言,在前期调研中他们发现,许多老人对日托服务存在根深蒂固的抵触情绪。
这种观念冲突在服务推广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黄兴宏表示,中心接受过上百个家属关于日托的相关咨询,但有的因扭转不了家中老年人的观念而作罢。
“希望借助此次活动,吸引越来越多家庭尝试不同养老服务。”西兴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闫淼表示,此次推出的老年日托班是街道、社区探索的一种新型养老方式,既保留老人与家人团聚的亲情温暖,又提供白天专业的照护服务。目前,已有5位体验老人转为长期服务对象。同时,中心推出更普惠的价格,让更多家庭享受到专业服务。
今后,西兴街道还将探索更多方式,为辖区居民提供更为多样的养老服务模式。
【专家】
长远发展还需解决几个关键问题
9.9元可能买不到一杯网红奶茶,却能买到老人一天的笑声。社区用一张9.9元“课程表”,让康复、社交、喘息服务同时落地,为家门口养老提供可复制、可扩张的轻量级模板。
“这一模式不仅在经济上具有普惠性,更在服务内容和理念上体现了现代养老服务的进步。”浙江省民政事业发展促进会副会长王先益说,这种方式帮助老人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选择”,体现了对老年人心理需求的关注。
但王先益也表示,尽管成效显著,考虑到长远发展,还需要解决几个关键问题,包括如何平衡服务的普惠性与可持续性,如何建立更完善的质量监管体系,以及如何进一步扩大服务覆盖面等。同时,未来仍需加强宣传,以转变传统养老观念,并通过多元资金支持确保服务可持续性。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