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新人新戏吸引新观众——

剧院里刮起青春风暴

字体:
—2025—
07/17
07:36:32
2025-07-17 07:36:32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李娇俨

  浙江在线7月17日讯(记者 李娇俨)文化精品工程,引领浙江戏剧不断突破创新,焕发时代光彩。二十年来,一批优秀剧目获得国家级大奖,参加国家重大节庆活动及艺术节;戏剧人才培养成果丰硕,在文华奖、中国戏剧“梅花奖”等评比中取得优异成绩,被誉为“浙江现象”;惠民演出如火如荼,1476家民营文艺表演团体,从业人员5.3万余人,每年累计演出超过30万场次,为1.5亿人次的观众带去戏剧盛宴……

《盛世红妆》剧照。 浙江京昆艺术中心供图

  在文化精品工程的滋养下,浙江戏曲更在当下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今年5月,越剧《我的大观园》开启全国巡演,成为戏曲界爆款,截至7月12日,演出收入约4330万元;戏曲类(越剧)专业省际联考中,浙江音乐学院报名人数较往年翻了一倍; 浙江2人获得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总量居全国第一……

  种种现象,背后是文化精品工程带来的深远影响与持续赋能,一个全新的规划也由此揭开——青春戏曲。

  2月底,浙江召开2025年全省艺术创作工作会议,总结提炼越剧“新大众化”的成功经验,以婺剧、昆曲等的焕新蝶变,打出更强劲的“青春戏曲”品牌,在秉持传统韵味的前提下勇于突破,通过供给侧改革实现需求侧的青众化、新大众化,使戏曲更好地焕发青春。

  在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实施20周年之际,一场戏曲的“青春风暴”已悄然酝酿,它将如何掀起新的浪潮?

  浙里出新人

  走进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练功吊嗓声绕梁不绝。

  今年,浙婺捧得三个白玉兰戏剧奖,三位获奖演员李烜宇、刘福明、楼依婷,最年轻的刚满30岁。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副院长黄庆华告诉记者,浙婺有一个传统:为推出新一代演员,国家一、二级演员甘当配角、跑龙套,不遗余力传授经验。

  如“梅花奖”获得者杨霞云,14岁师承婺剧名家陈美兰,师傅将绝技倾囊相授,还在艺术生涯巅峰期,把舞台“C位”让给学生。如今,杨霞云也开始带学生,经常为90后、00后演员配戏。

  把舞台让出来,下一代才有成长空间。浙婺起用新人演员,打破常规,不拘一格。在李烜宇还是“临时工”时,剧团从他的基本功等情况考虑,为其量身定制排演样板戏《红灯记》。

  量身制戏,以老带新,以戏带功,不断助推新一代成长。因为“轿子功”在抖音上走红的00后演员戴丽霜告诉记者,“我主演《二度梅》时,国家一级演员陈建旭老师等许多资深前辈为我配戏。通过和老师们同台演出以及在舞台上反复磨砺,我成长得很快。”

  “我们的理念就是给年轻演员机会、平台和信心。”黄庆华说。舞台上,60后、70后演员是中坚力量;80后、90后演员是主要骨干,占比超过五成;00后新生代崭露头角,占比超二成,共同书写戏曲的青春蜕变。

  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沈勇认为,打造“青春戏曲”,除了青春靓丽的扮相更能吸引年轻观众,其本质在于青年是推动整个戏曲行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让传统戏曲链接时代审美。

  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实施的领军人才“名编、名导、名角、名匠”(1111)培养计划已取得显著成效。第一批36名培养对象先后完成主创、主演作品300余部;40余部作品入选国家艺术基金、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扶持项目等。青年戏曲艺术人才的身影在各大舞台上变得更加活跃,逐渐成长为行业领军人才。

  浙里有大戏

  在浙江京昆艺术中心,企划营销部副主任周玺向记者展示由年轻戏迷自发制作的周边产品:印有“代”字辈演员的票夹、贴纸、手机气囊支架、剧目刮刮乐……每个小物件都凝聚着观众对演员们的欣赏。

  昆剧,本是最讲究传承的剧种之一,但古老剧种也要立足当下。为了抓住市场风口,推动艺术焕新,浙昆自2023年开始,尝试与外部专业团队合作,在抖音上开展演员直播、演出直播,更新传播推广方式,在互联网上挖掘更多潜在观众,并创排新编昆剧《壮哉少年》,引发业内外关注。

  今年,浙昆进一步探索,联合导演、编剧李卓群,青年编剧孙钰熙等,推出为第六代传承人“代”字辈青年演员精心打造的新编大戏《盛世红妆》。浙昆“代”字辈青年演员集体亮相,“万”字辈中坚力量为其保驾护航,剧团前后辈演员“传帮带”的托举与成就,成为《盛世红妆》践行“青春戏曲”的另一亮点。

  导演李卓群十分兴奋,“《盛世红妆》是因团设戏,我能从每个角色中看到年轻一代的特质,他们和老一辈不同,没有局限在一个行当里。”李卓群说,比如常演小生的王恒涛,挑战了偏武生的角色,刀马旦倪润志出演了更偏文气的角色,他们的戏路正在不断拓宽。

  作为昆剧市场化的尝试,《盛世红妆》以唐代为背景,却在多方面与当下接轨。人物性格,按照现在00后观众的性格画像编写,以引发共鸣。主演之一的方莛玉认为,这出戏的表演更加贴近生活,唱段也更紧凑、具有节奏感。

  快马扬鞭,今年浙江还将进一步打磨提升越剧《我的大观园》,创排越剧《苏东坡》、京剧《岳家军·骁将岳云》、婺剧《女儿国》等一批创新重点剧目,让青春戏曲再攀一峰。

  浙里唱青春

  历史悠久的传统戏曲传承至今,以新人、新戏吸引新观众。如今,互联网上的年轻人正在“改写”戏曲市场。

  据《光明日报》报道,截至2024年12月,我国11.08亿网民中,40岁以下的占比接近50%。在短视频平台观看国家非遗戏剧相关视频的观众中,90后、00后观众占比超50%。

  在浙江,2023年一部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为传统戏曲打出“流量”,年轻观众如雨后春笋般涌入。如今,年轻人关注的不只越剧——

  00后婺剧小花旦麻锡妃有许多同龄戏迷和小戏迷,这些大学生乃至初中生周末从外地赶来金华看戏,拍下麻锡妃演出的剧照或视频,分享在网络上;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很多年轻的戏曲演员还是当地惠民夜校的高人气老师,一批批青年观众慕名而来……

  “青春戏曲,青春指的不只是年龄,更是新的文化活力,创新的艺术表达和传播方式,以及寻找到的时代共鸣。”沈勇说,“它强调传统戏曲在当下语境中一种生命力的勃发。它最重要的价值,就是搭建起传统和现代间的桥梁。在这个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然而然地被年轻人接受、追捧、热爱,形成一股文化国潮。”

  青春戏曲,还将继续。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剧院责任编辑:廖君琳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