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让大学生安心读书

字体:
—2025—
07/17
14:29:58
2025-07-17 14:29:58 来源:浙江宣传 之江轩

  最近的毕业季,有大学生感叹一学期忙忙碌碌,没看几本书;有的则说,大学四年一眨眼就过去了,感觉啥也没学会。大学本应是读书穷理的圣地,但近几年,社交平台上时不时出现一些关于高校里功利之风的讨论,像AI论文、简历造假、翘课实习,等等,引发了不小争议。

  我们相信,大学生要汲取知识、开拓视野、提升境界,读书仍然是最佳途径。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功利主义的冲击和影响下,一些高校读书氛围没有以前浓厚了,这需要我们重视和反思。

  一

  大学生难以静下心来读书,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越来越“忙”了。有学生这样调侃自己:“我这大脑后台切换比Windows还频繁”。无论是在图书馆还是课堂上,不少学生经常打开三块屏幕:左边播放网课,中间撰写竞赛方案,右边回复消息。

  没有学生希望自己这样忙,但各式各样的考评、竞选,还有考研、保研,就像压在心头的一座座大山,瓦解了很多人读书的心性。一些学生开始主动或被动地去了解一些“规则”,让自己“杀出一条血路”。有人甚至为此各种花式包装自己,不惜篡改数据、购买专利、挂名论文以“速成”科研成果,还有人在网上洋洋得意地分享“5分钟获取两张国家级证书”“参与22个水分较大的比赛助我赢得1.8万元奖学金”。

  相比包装个人简历、提高学分绩点、获得竞赛证书等可量化的做法,读书似乎成了“花时间不讨好”的“落后产能”。这种情况下,即使是难得读一两本书,也多是为了应试,为了择业,为了速成学业。有媒体为此进行了采访,学生表示,自己一年读书量为个位数,且大多是备战考研或参加各级竞赛用书,身边大多数同学也很少读书。

  还有的学生为了完成读书报告的作业,没有认真读完一本书就开始动笔,从网上东拼西凑、抄袭观点,甚至用上了最新的AI大模型,一键生成读书报告,仿佛让AI看完一本书,就等于自己看过了。

  与高中相比,大学阶段家长和老师的约束明显变少了,“散养”状态在泛娱乐风暴的攻击下,有的学生极易陷入“娱乐迷宫”。追剧、打游戏、刷短视频等填满大学时光,受周围同学刺激,少数同学偶尔开始“赎罪式”读书,但三分钟的热度终究败给了即时享乐。

  二

  本该是一个非常纯粹的读书殿堂,为何会刮起实用主义、浮躁之风,让安心读书失去了市场?

  校园里的问题不能只盯着校园。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孤岛,任何一个角落都有社会共性问题的投影。

  就像现在职场普遍存在的KPI、绩效考核等内卷带来的焦虑,校园里也有很多赶不走的焦虑。“读这个能加绩点吗,能写简历上吗?”“读哪些书才能增加保研竞争力?”这些功利主义的表现,一旦成为“群像”,就不得不去反思深层次的问题。

  要看到,考核指标设置得过高过细、一味强调结果的倾向、就业市场择人要求的倒逼,无形中让有的学生开始怀疑好好读书的“性价比”。一些投机取巧“走捷径”的行为没有受到及时制止和应有惩罚,反而成为了心照不宣的“潜规则”,更让老老实实读书的学生感到迷茫和心寒,进而怀疑读书的意义。

  当阅读只是为了应付考试,阅读兴趣自然就无从培养,甚至被消磨殆尽。大学作为守护读书的最后一道堡垒,本应想方设法打开更多空间、触动更多灵魂,筑起精神围墙。遗憾的是,一些大学变成了“高四”“高五”,课程设置过多、过密,没有给予大学生更多自主探索的机会,很大程度上挤压了学生读书思考的时间。有人指出,一些高校专业硕士学制只有两年,第一年适应环境、快速拿分,第二年就要写毕业论文、实习找工作了。

  浮躁的另一面是“速食主义”带来的,尤其是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我们在享受它的便利,也在深受它的侵蚀。像信息碎片化、泛娱乐化的趋向,正在不断稀释人们的专注力、消磨人们的判断力,一些人明知看的东西没有营养,但就是停不下来,甚至开始有意无意地拒绝深刻、追捧浅薄。

  而最需要文火慢炖的读书,似乎与这个时代的节奏背道而驰。尽管很多人收藏的书单目录越来越长、书柜里的书越垒越高,阅读的定力和耐心却越磨越薄。

  三

  朱熹有言:“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这句话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大学的意义从来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绩点、论文、专利,而是那些被翻烂的书页、画满的批注和每一次图书馆里长夜孤灯下的精神漫游,还有那些妙不可言的精彩人生片段。

  不容回避的是,那些不擅长“人设经营”,简历不够光鲜的人,有时是会遭到一些质疑甚至吃亏。这样的现象不利于读书氛围的营造,及时引导和纠偏很有必要。我们期待看到高校乃至整个社会对个体的考核体系更加科学、更有弹性、也更有利于着眼长远,既体现结果导向又注重过程记录,尤其不能让学生陷入自我营销的怪圈,不再为今后的“生计”而小心“算计”。

  古今中外,真正的思想碰撞都是发生在非功利场域,大学应该鼓励生长出更多苏格拉底式的漫步讨论,能够为这个时代点燃更多思想的火把。越是社会激烈变革,越需要这样的讨论。我们要给学生多一些留白时间,留给阅读,留给思考,留给沉淀。

  大学生读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大学阶段,而会在漫长的人生中不断显现和印证,留下终身受用的阅读习惯。钱钟书在大学时期养成了读书时认真做笔记的习惯,这种做法帮助他在一生中,都能够更好记忆,以至于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阅读获得知识只是表象,背后是终身学习的能力,是观照世界、观照时代的渠道,是一个人在青年时期养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其实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不仅在大学,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读书都只赚不赔,它的价值并不会折损。读书帮我们在一次次无处安放中找到归属,更会在一个个迷局中帮你锁定方向。正如庄子的《逍遥游》所描述的,大鹏背负青天之志,学鸠笑其徒于南冥多此一举,却不知九万里高空才能看见地球的弧度。

  即便是身处一个嘈杂、浮躁的环境,好好读书、安心读书的人一点也不傻。这其实是一种长期主义,看似“无用”,却总能在关键时刻让你穿越人生迷雾、看见万千丘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江小来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