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7月20日讯(记者 陈佳莹 沈听雨)“文化经济是对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统称,其实质是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融合发展。这是浙江改革发展中的一大特色和一大亮点。”2006年10月30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刊发了一篇题为《“文化经济”点亮浙江经济》的短文,深刻阐述了文化与经济的辩证关系。
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2005年,浙江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作出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的战略部署,提出实施文化产业促进工程,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主体,形成产品丰富、要素完备、管理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形成以国有文化企业为主导、多种所有制文化企业共同发展的开放格局。
20多年来,浙江积极推进文化产业促进工程,硕果累累:从2005年到2023年,浙江文化产业增加值从442亿元增至6150亿元,占GDP比重从3.2%增长到7.2%,产业规模实力不断壮大;之江文化产业带、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区等重大平台项目建设成效持续凸显;数字影视、数字音乐、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新业态新场景不断涌现;依托传统文化打造绍兴古城、水乡乌镇等名城名镇名村,借势“奉帮裁缝”“鸡毛换糖”等民俗文化壮大地方经济,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巧妙融合。
文化产业发展要抓重要着力点
茶文化产业,浙江历史经典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近年来,这个拥有世界级文化魅力的产业在浙江熠熠光彩,有迹可循——
2004年4月,春茶采摘时节。西湖畔的龙井茶园里,采茶女们手脚麻利地采摘鲜叶。
习近平同志穿过茶树垄,走到她们中间,边聊家常,边看茶树品种。从茶园、实验室到制茶车间,他一路问询,还半蹲下拿起炒制中的茶叶,感受叶片的大小、湿度、香气。
西湖龙井名气大,卖茶叶不难,但讲来讲去还是乾隆当年的老故事,附加值做不上去,产业链拉不长——对于杭州龙冠实业总经理姜爱芹来说,“千年品牌碰到天花板”。
“科技要不断加强,在文化上也可以多下功夫。”习近平同志指向茶园里一株茂盛的茶树,“比如,有名人来,就让他们亲自种一棵茶树,来年从树上采点茶给他,有种互动,不是很好吗?”已经中午12点多了,习近平同志还在给他们出点子,建议打造“体验经济”。
这番经历,姜爱芹念念不忘,她更深刻意识到,茶叶还有很多文章可以做,茶制品的深度开发、茶文化和旅游产业的结合……空间无限。
这几年,姜爱芹带着团队在茶园里建起展览馆,办起诗画会,打造原产地体验之旅路线,与文学作品推出联名款;2022年,浙江牵头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抓住一片茶叶,注入文化经济相融的无穷智慧。依循这一思路,浙江不断探索,“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民生”……茶叶、黄酒、青瓷,一张张拥有文化底蕴的“金名片”,在浙江爆发出了巨大发展潜力,茶叶出口量和黄酒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丝绸营收占全国一半,一批传统特色产业借势特色文化,乘风而起。
习近平同志曾提出,“要从浙江实际出发,把扶持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区域的文化产业发展作为改革的重要着力点,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努力提高文化竞争力。”
重点文化产业的打造、重大文化平台的建设,有利于增进产业主体交流合作、激发协同创新,形成新的增长极。这些年,浙江就是这样做的。
2018年,之江文化产业带酝酿而生。以钱塘江杭州段为轴线,以6个沿江分布的主城区为核心,重点发展数字文化、影视、艺创设计、动漫游戏四大产业,如今,以推出《黑神话:悟空》的游戏科学为代表,这里正在诞生一批核心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文化航母”企业。
一年前,浙江又大手笔打造大视听产业,一份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的出台,将一个年营收超万亿元大视听产业的发展路径清晰擘画。
眼下,影视演艺、大视听、历史经典、动漫游戏、文化制造、创意设计等产业全面发力,全省文化上市企业已超68家,重点企业助力重点产业形成新的增长极;良渚文化大走廊、之江文化产业带、“四条诗路”文化带等平台提能升级,截至2024年,浙江已有19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重点项目嫁接重点平台成为发展新引擎;以网文、网剧、网游为代表的文化“新三样”蓬勃发展,32家企业、9个项目分别入选2025—2026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数量居全国前列,重点产业带动文化服务贸易规模持续攀升。
文化产业就是高附加值的产业
2000年前后曾流行过一个观点——世界上有两类企业最赚钱:一是高科技企业,依靠高科技含量与技术领先获得高额利润,二是文化企业,文化可以无限再生,好莱坞、迪士尼等无不是经济上的庞然大物。
早在2003年,习近平同志就指出,“促进文化与经济的有机融合,积极培育和开发经济发展中的文化资源,提高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含量和经济效益中的文化附加值。”
这些年来,文化产业的高附加值属性被不断放大。在浙江,基于对当今时代文化发展的新动能、新业态、新需求分析,将“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民生”作为改革创新举措,回答了文化发展动能从何而来,文化产业增量空间在哪里等关键问题。
近年来,科技成为浙江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的关键变量,高科技文化企业拔节生长,赋予了浙江文化产业更多可能。
这两年,诞生于宁波的文化制造业企业大丰科技“火”了:创制央视春晚舞台系统,承揽G20杭州峰会、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等场馆的核心专业设备与工程。
不久前出炉的年报数据显示,2024年大丰实业的数字艺术科技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8.14%。这就是文化叠加科技、叠加制造的魅力。
这种变化不仅发生在新兴企业中,许多以传统文化为基底的企业也在发生蝶变,成为高附加值的代表。
传统丝绸企业万事利,如今更愿意将自己定义为国内首家以丝绸文创和丝绸高新科技为核心竞争力的上市公司。
打开手机小程序,选中心仪的“AI设计款”,下单的同时,智能车间里,万事利自主研发的GBART活性免水洗印染一体机就开始运作,几十分钟后,一块成品印花丝巾从云端来到终端。如今,这款“AI设计师”能为全世界80亿人每人设计10万条丝巾不重样,还能持续训练进化。
万事利丝绸董事长李建华记得,2006年4月,习近平同志前来考察,并提出殷殷嘱托。此后,他们开始探索“传统丝绸+移动互联+文化创意+高新科技”的转型升级“新丝路”。
如今,遍览浙江大地,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到处在发生。浙江拥有的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总数位列全国第二,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短视频、电子竞技、网络直播等新型文化业态日渐蓬勃。从搭建平台、布局攻关等方面入手,浙江正全面提升文化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文化创作、传播和体验的变革,为文化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浙江还不断深挖自身资源禀赋,持续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大力培育演艺经济、赛会经济、非遗经济,推动农文旅、工业旅游、文商体旅健等深度融合,以新场景新消费新业态将文旅产业打造成为具有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的幸福产业。
2024年,全省规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收和利润双双快速增长,其中,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营收占比更已过半,达56.5%。广袤的之江大地上,灿烂的文化与闪亮的科技正相向而行,到处都是诗画浙江的美好样貌。
民营企业成文化产业主力军
今年,第十七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名单发布,浙江华策影视股份有限公司第11次获得该称号,成为上榜次数最多的民营影视企业。
“这得益于2003年浙江被列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至今,改革持续向纵深推进,特别是对民营企业投身文化产业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华策集团董事长赵依芳说。
浙江人骨子里就有着敢为人先、创新求变的基因。30多年前,一大批浙江人果断“下海”创业,成为国内文化产业最早的一批创业者。
“但从前民营企业搞文化有不少隐形门槛,到底该朝哪个方向发展?可以有多大想象空间?心里没底。”赵依芳回忆,2005年6月,她作为民营文化企业代表,参加了全省宣传文化系统调研座谈会。那一次,习近平同志为大家把住了方向——“加快文化大省建设,要在组织领导、规范管理、政策保障、舆论引导上加大力度,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形成整体合力……”
座谈会后,华策影视开始规模化投入影视文化发展。2010年,华策影视成功上市,成为“中国电视剧第一股”。
当年,习近平同志主张充分调动的各方力量,陆续成为浙江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华策集团将15万多小时的影视作品发行覆盖至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连续多年影视出口量居全国第一,发展成为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华语影视企业。
这些年,无数浙江企业家敢闯敢拼,踏浪前行。文化产业也随之勃然而兴。
一组数据显示:2003年至今,浙江民营文化企业从4万多家增加到超30万家。
横店,就是横店集团在一个和电影素无渊源的地方,与影视人共同打造出的中国最大影视拍摄基地。
正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2004年,浙江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获批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级影视产业实验区。改革风起,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随之迸发出勃勃生机。
当年以实景演艺、实景拍摄为主的横店,如今已投资建成29个高科技数字化摄影棚,不用花很高的成本实景转场,通过后期前置虚实结合就能实现沙漠河流、森林草原、江河湖海等动态背景拍摄。传统影视基地完成了从观光景区到影视体验度假目的地的深度转型,让游客能全方位体验“住在电影里、吃在电影里、玩在电影里”。数据统计显示,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区营收从2004年的0.37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165.19亿元,增长了445倍。
这两年,要问浙江文旅的“新晋顶流”在哪,太湖边斥资251亿元建设的“龙之梦乐园”一定榜上有名。“造城人”童锦泉靠一个“敢”字,建起了集星级酒店群、冰雪世界等全业态于一体的浙江文旅新地标。2024年,太湖龙之梦累计接待游客1650万人次,实现营收15.3亿元。下一步,童锦泉还要在衢州再造一个新乐园。
在浙江,文化体制改革打开了闸门,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按照“谁投入、谁收益”原则,形成全新的分配激励、市场营销和风险共担机制,民营资本在文化产业如鱼得水。近两年,浙江相继扶持濮院古镇等77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带动资金投入达550多亿元,其中社会资本约占95%。当下的浙江已然成为文化产业投资的热土。
“以文化的力量推动经济发展。”时至今日,文化经济带来的光亮,已从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