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7月20日讯(记者 杨世丹)老区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19日,以“活力老区,共富先行”为主题的2025浙西南革命老区发展论坛在丽水召开。论坛上,丽水发布了新世纪25年来经济社会发展25个创新实践案例。
25个案例来自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五大领域,紧密围绕革命老区发展的核心命题与现实诉求,系统梳理了助力山区发展的关键环节,覆盖了从生态价值实现到高新产业培育等多领域改革。
如何回应“三农”发展的现实需求?丽水通过打造“丽水山耕”等“山”字系区域公共品牌,提升生态农产品附加值;通过建设“共富工坊”,实现“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这些举措环环相扣,构建起覆盖资源盘活、产业升级、农民增收全过程的共富实践场景。同时,案例还着眼于老区发展的长远未来,创新性地提出“无中生有”培育半导体等新兴产业,以科技创新打破路径依赖,助力产业生态链重塑。
“我们关注丽水构建‘生态资源—特色产业—农民增收’紧密连接机制的系列实践,它让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更通畅高效。”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表示,通过这样的机制,丽水可以更高效地将独特的生态资源转化为市场认可的优质产品和特色产业,加速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比如,丽水将‘菌物’这一生态元素与文化、旅游、科研产业协同推进,让生态价值在产业链的延伸中不断放大。”
数据显示,丽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已连续16年领跑全省,从2000年的3145元跃升至2024年的33000元,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从2.41缩小至1.87。
除了“点绿成金”,案例中“无中生有”培育特色半导体产业的实践也引发关注。“丽水证明了后发地区完全可以通过机制创新与精准赛道选择,完成产业跨越。”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副院长侯万军说。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