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最后的河埠头记忆,镇海“漂”了40年的船居匠人要上岸了

字体:
—2025—
07/23
08:54:17
2025-07-23 08:54:17 来源:潮新闻 共享联盟·镇海 汪皛 刘萌鸣 徐幼蕾 魏益清 高铭睿 通讯员 毛煜鑫 记者 李华

  斑驳的木船随波轻晃,船身划开的碧波荡漾出一圈圈细碎的银纹。64岁的杜广杰午休后推开吱呀作响的船舱门,坐上一条小板凳,拿起铁锤专注地敲打锡片,“叮叮当当”的敲击声在河面荡开。

杜广杰在敲制手工锡铜器具 共享联盟·镇海 供图

  气温高达33的午后,杜广杰的衣衫早已被汗水浸透,但他的眼神却像焊在了锡片上,纹丝不动。“和铜比,锡器熔点较低,约230℃就能熔化。但天气太热了,熔锡的活儿只能歇了。”他看着船头闲置的土炉擦了擦额头的汗水,手里的锤子却没停。

杜广杰居住和工作的小木床 共享联盟·镇海 供图


  25岁离开江苏盐城老家,杜广杰跟着家人一路漂泊到镇海,成为一名船居锡匠。说是锡匠,杜广杰还有一手制铜的好手艺,“铜匠锡匠不分家,一个行当两样活,老手艺人都这么过”。时光流转间,杜广杰近40载光阴在水波荡漾和叮当锤响里溜走,他也成了大家口中的老杜……其间,他亲手打造的上万件手工锡铜器具承载着传统文化的温度,走进了千家万户。

  船居匠人的坚守

  老杜的家与工坊是两艘并排停泊在镇海中大河河畔的木船,每艘约七八米长。工坊船舱里,锡锭与铜板各占一隅。另一边的木架上各种工具整齐排列着:磨得发亮的榔头、细如针尖的錾子、边沿磨出坑洼的抛光石……船舱顶上则摆放着各式成品——烛台、香炉、酒壶等。

杜广杰制作的手工锡铜器具 共享联盟·镇海 供图


  “多年前我开始船居生活,当时开着船在骆驼桥、庄市、贵驷一带跑生活。后来城市改造,高楼建起来了,我和船就停在这儿生根了。”他舀起一瓢水洗脸,笑着说。

  无论是轻敲慢打的锡器,还是重锤定型的铜器,以老杜几十年的功力,大多传统器具的制作都不在话下。在众多器中,火熜(cōng)他如今日常仍制作的作为浙东地区传统婚嫁嫁妆三宝之一,火熜寓意着夫妻和睦。尽管机器制品已遍布市场,“倔强”的老杜仍坚持纯手工打造。机器制品千篇一律,缺少温度。我们经过千度火、万次锤,每一道纹路都带着给新人的祝福掂了掂手里的锤子

杜广杰手工制作的火熜 共享联盟·镇海 供图


  千锤百炼的匠心

  锡器制作技艺源远流长,自商代以来就是日常生活和婚嫁中的重要器物。但这项传统工艺制作流程异常烦琐,一件锡器要经过熔锡、塑形、雕花、抛光等十多道工序,道道是功夫活

  老杜那约一公斤的铁锤和半斤的錾子,常人不了几分钟胳膊就开始酸胀。而他一天要重复无数次锤击,而且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微信图片_20250722132923.jpg杜广杰在敲制手工锡铜器具 共享联盟·镇海 供图

  尤其是他制作的鸳鸯火熜,仅錾刻羽毛纹路就需要更换三种不同錾子,其中最精细的2毫米錾子用于雕刻鸳鸯眼睛火熜上的鸳鸯,眼睛要有神,羽毛要灵动——要让新人们感受到活气儿说这话时,老杜眼中闪烁着匠人特有的老杜算了算,经他之手打造的火熜,已为6000余对新人送去了沉甸甸的祝福。

  非遗传承的忧思

  2023年,在镇海区非遗保护工作的推进下,经骆驼街道推荐,老杜成为镇海区非遗(锡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近期,在镇海区市场监管局等部门协调下,他即将实现上岸经营的愿望。

  “心里头感激,可最忧心的还是手艺传承。之前也带过四五个徒弟,最后都改行了。干我们这一行,一把锤子一块锡,想守得住,得耐得住寂寞。只要有人真心想学,我就会认真教,只要还有人需要这些老物件,我就会一直敲下去!”老杜的语气简单却坚定。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这位船居匠人用数十年的坚守,诠释着对传统技艺的深情守护。

杜广杰在敲制手工锡铜器具 共享联盟·镇海 供图


  铜铸沧桑,锡映流年。余晖将船顶的锡器镀上温暖的金色,也将老杜手中的錾子染上了黄昏的痕迹。在这个什么都求快的年代,老船载着不肯褪色的匠心,将时间倾注于一念和一技。伴随着40年的“叮当”声,这位船上的老匠人,一手锡光一手铜火,千锤百炼,将老手艺的温度,带进了千门万户。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非遗责任编辑:蒋旭辉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斑驳的木船随波轻晃,船身划开的碧波荡漾出一圈圈细碎的银纹。64岁的杜广杰午休后推开吱呀作响的船舱门,坐上一条小板凳,拿起铁锤专注地敲打锡片,“叮叮当当”的敲击声在河面荡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