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7月24日讯(见习记者 吴柯沁)每年6至8月,是松褐天牛羽化的高峰期——它们在这一时期由蛹变为成虫,钻出树干四处飞散,这也正是防控松材线虫病的关键窗口期。
松材线虫病被称为“松树癌症”,是一种毁灭性森林病害,主要通过携带松材线虫的松褐天牛成虫在取食或产卵时传播,一旦侵入松树,可在短时间内导致整片松林枯死。
龙泉市是浙江省最大的林区县(市)之一,松林广阔。为及时阻断病虫传播链,近日龙泉启动年度松材线虫病无人机飞防作业。
与传统人工喷洒相比,无人机飞防覆盖更广、效率更高,并能深入人工难以到达的区域。记者走进龙泉,跟着龙泉市林业局森林植物检疫站负责人林锦添,实地体验无人机飞防。
植保无人机正在作业。 拍友 夏文浩 摄
为半人高的无人机“全副武装”
上午8时半,烈日当空。龙泉林业局出动3台植保无人机,组成3个防治小组分头作业,作业地点都在屏南镇——这里紧邻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候选区龙泉片区,是松材线虫病的重点防治区之一。
我们跟随其中一个防治小组出发了。一路上山路盘旋,我透过车窗朝外看,山峦起伏,层层叠叠的树林绿意盎然。“叶子像针一样细、向上翘的是松树,龙泉的松树以马尾松、黄山松为主。”林锦添介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龙泉飞播造林时,松树是最早活下来的一批树种,生命力极强。”
他的一番话让我忍不住细看。果然,越是山脊处、峭壁边,越能看到松树的身影。
“看那边!”林锦添突然提高嗓音,我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满目绿意中,一株整棵泛红的松树格外扎眼。
林锦添告诉我,那就是被松材线虫病感染过的松树,很快就会被清理掉。松材线虫病传染性强、致死率高,需要及时处置。“前几年,有棵胸径近一米的古松感染,我们进行无害化处理时,足足砍了两天。”林锦添有些惋惜。
车窗外,无边松林从眼前掠过。没过多久,我们抵达屏南镇下畲村。我们这个防治小组的卡车停在一条小溪边,车厢里装着一台约半人高的大疆植保无人机、一个白色大桶、十多个黄色药桶,以及若干配套设备。
我拎起其中一个黄色药桶,20公斤,有些沉。“这叫噻虫啉,是专门针对松褐天牛的杀虫剂,效果好、毒性低,对生态影响小。”防治小组负责人夏文浩说。
配药的容器,是一个容量超半吨的白色塑料大桶。4桶噻虫啉共80公斤,加上500多升溪水,混合后配成药液,够一台植保无人机喷洒近500亩林地。
戴上口罩和橡胶手套,我们把水管放入小溪,接上抽水泵,溪水“哗哗”灌入大桶。水位过大半后,我们爬上车厢,将米白色的噻虫啉和一瓶助沉降剂缓缓倒入水中。噻虫啉在水中迅速乳化,药液变得均匀。
随后,我们合力把植保无人机搬到地面上。这架“X”字形四旋翼无人机重达52公斤,灰白色外壳,有4个粗壮的黑色机臂与8个螺旋桨,喷洒最大载重量50公斤。我们小心地展开机翼,展开后机身横跨近3米。接着,我们给无人机带上“装备”——将笔记本电脑大小的锂电池“咔嗒”锁进机腹,再将配好的药液灌入机身下方容量约40升的喷药箱中。一切准备就绪。
飞手彭毅(左)教记者(右)调节无人机作业参数。 拍友 夏文浩 摄
调节飞行参数像是打游戏
植保无人机的遥控器约摸半张A4纸大小,交到我手上的那一刻,我有些发怵。
“先别开机。”我急忙呼叫准备演示操作的飞手彭毅,“遥控器上的这两个摇杆要怎么控制方向?”
彭毅确认我是“小白”,颇有耐心地一遍遍指导:左边摇杆如何控制升降和旋转,右边摇杆怎样控制前后左右移动。
我似懂非懂地点头,一副如临大敌的模样。“别担心。”彭毅显得轻松很多,“无人机有全自动作业模式。”我这才稍稍放下心来。
彭毅开机后,遥控器屏幕亮起,像极了游戏界面,只不过背景是真实地形图。在彭毅手把手指导下,我在屏幕上点选,圈出下畲村附近一块山地,避开附近的养蜂和养蛙区。接下来的调参数环节有点像给游戏角色配置技能——我把喷药量设为1.2升/亩,飞行速度调到6米/秒,飞行相对高度定在10米。
一切设定妥当,我按下“自动作业”,3秒倒计时开启,我连忙把遥控器交回彭毅手里。
伴随着三声急促蜂鸣,无人机机身红灯闪烁,螺旋桨高速旋转,随即“嗡”地垂直升空,卷起一阵风,掀翻了我的遮阳帽。
无人机越飞越高越飞越远,我低头看遥控器屏幕,只见屏幕上林海起伏、光影斑驳。屏幕左下角,一个红色箭头正沿既定路线匀速移动,高度、速度、距离一目了然,作业面积和已用药量则不断攀升。而我们,只需要站在树荫下盯着屏幕。
无人机作业期间,彭毅也会手动干预以提高效率。比如起飞时,他控制摇杆加速,使无人机较快到达作业区域;在海拔起伏大的山头,他会手动辅助无人机上下起降。
无人机飞过密林山脊,药液在空中划出圆滑的抛物线,均匀地覆盖山林。大约10分钟后,它自动返航降落,我和彭毅马上给它换上新电池、补足药液,再次操纵起飞。
“通常一台植保无人机作业,只要一个飞手操作,一个地勤辅助就够了,人力能省一大截。”夏文浩表示。
一张小卡片测出作业效果
趁无人机还在工作,林锦添提出,带我做个随机检测,看无人机实际喷洒效果。
拿上雾滴检测卡,我们前往一块尚未作业的区域。这种淡黄色、半张方形便利贴大小的小卡片,能让肉眼看不见的雾滴“显形”成蓝紫色小点,用来判断药液是否喷洒均匀、覆盖到位。
“我们一般夹在树上。”林锦添边说边环顾四周。但这片松林树高林密,不太好操作。他说:“找那种比松树树冠矮10米左右的树,雾滴能淋到的地方就行。”
最终,我们在一处开阔的洼地找到几棵一米多高的桑树,在林锦添指导下,我小心地将一张雾滴检测卡面朝上夹在桑叶上。
回到空地,我们盯着后台系统,只见无人机作业轨迹缓缓推进。检查区域喷洒完,我们立即折返。
桑叶上看不见明显水珠,但雾滴检测卡上已显现出一片分布均匀的蓝紫色斑点。我数了数,斑点有22个。“15个以上就算达标。”林锦添点头认可。
去年,龙泉引进无人机飞防。“除个别古树需要单株处理外,我们目前基本淘汰了人工喷药方式。”林锦添表示。一台人工喷药机,空桶和电机加起来就有20多斤,喷药者不仅要负重,还得全副武装——手套、防毒口罩、防护服一个不能少。“夏天爬山打药,汗浸湿衣服能拧出水。”林锦添说,单架植保无人机日均作业面积可达千亩,是人工喷洒效率的30倍。当天,3台无人机作业面积合计约2917亩。
截至目前,今年龙泉松林无人机飞防5.26万亩的任务已完成,飞防面积同比增长近30%。“我们为龙泉松林常青又增添了一份保障。”林锦添说。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