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瓦白墙在清波里投下倒影,乌篷船轻轻摇过,欸乃声划开清晨的天光。
拥有千年水韵的古城绍兴,正以崭新从容的姿态,回应着时代叩问。
近年来,围绕赋能文化新活态,绍兴坚持“以文强产”“以文润城”“以文化人”三条路径为指引,在古城文脉的传承与创新中走出了一条宽阔大道,让古老的文化基因在当代生活中焕发出蓬勃生机,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供了鲜活样本。
千年黄酒飘出“新香”
永和九年暮春三月,绍兴兰亭。借着酒兴,王羲之即兴挥笔,潇洒成书,完成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绍兴的酒香馥郁悠长,黄酒则是最鲜明的文化标识之一。
绍兴街头黄酒衍生品随处可见 记者 贾晓雯 摄
眼下,千年黄酒产业正迎来颠覆性变革,黄酒正在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出现。
绍兴满城黄酒元素,古老和时尚汇聚。
一面,在黄酒产业园,游客沉浸式体验开耙、压榨等传统工艺;古越龙山中央酒库,1100万坛陈年黄酒在陶坛中静静沉睡。
另一面,街头巷尾,黄酒奶茶、气泡酒等黄酒衍生品随处可见,成为时尚单品;古越龙山慢酒馆开到古城核心区,为年轻人增添一处喝酒放松的好去处。
“黄酒是历史经典产业,本身就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保护的基础上,如何让传统文化以崭新的、年轻化的面貌,向全社会去展示很重要。”
中国黄酒博物馆负责人阮帅告诉潮新闻记者,微醺音乐会已经开了第三场,“干杯新黄酒”短视频话题已有2.2亿次播放、功夫黄酒炒饭等与黄酒相关的美食也在开发……
绍兴古城保护咨询专家、绍兴市政协委员屠剑虹认为,要让年轻人参与古城文化创新,通过文创产品(如黄酒棒冰、绍兴印糕)吸引年轻群体。
“要为这座城市注入更多活力,为年轻人打造更广阔的文创空间,让更多的年轻人乐意留下来,使绍兴古城见人、见物、见生活,有浓浓的烟火味。”
仓桥直街的“活态密码”
柳大爷是绍兴人,家在古城核心区仓桥直街。
如今,大爷在家门口开了一家名为小绍兴的黄酒铺。“尤其是节假日,这条街道热闹极了,在家门口赚钱多开心。”
这一切,得益于“最小干预的修复”。
中国规划学会名城分会委员、绍兴市政协农业农村委主任周筱芳1988年大学毕业后回了绍兴,有一年接待了两批知名专家。站在府桥头,无论北望南望,专家都评价“肌理特别好”。
周筱芳回忆,专家的话言犹在耳,但当时城市广场建设过半,红旗路(现在的仓桥直街)后面怎么办?拆还是留?保哪里?必须做出选择。“看看就一条街,但类型很复杂,800多户人家、40多个台门,有公房有私房……”
2001年,绍兴历史街区保护修缮工作启动实施。经过抢救性保护,1.5公里的仓桥直街铺上了石板路,修葺了百余间飘荡百年的破败民房, 拆除了破坏老街传统风情的违章建筑。
最终,这里的800多户原住民留了下来,占比近80%。
事实证明,这条路走对了。
仓桥直街41号的“张桂铭艺术馆”,是绍兴台门老宅活化利用的典型,也是绍兴第一个以书画艺术家名字命名的公益性艺术馆,2011年5月开馆,已举办近200场展览。
仓桥直街192号的“翰墨轩”台门,主要展示绍兴本土籍书法家和画家的作品,展现书法之乡的魅力。
此外,还有震元堂药铺、孔乙己酒家等老字号,彰显地域特色……
目前,仓桥直街已有6家文化艺术场馆、35家非遗商家入驻,用文化串联多处名人故居,单日最高客流超12万人次。
仓桥直街 记者 贾晓雯 摄
夜晚的仓桥直街,孔乙己也会随时出现在你身边 记者 贾晓雯 摄
安昌婚俗的现代变革
出阁礼、告祖礼、亲迎礼、水上接亲、新人祈福……2025年1月5日,在绍兴安昌古镇,一对新人在游客的祝福中,举行了一场充满水乡韵味的明制水上婚礼。
新娘於丹燕就是安昌本地人,她一直梦想有一天自己能成为船上的新娘,如今终于如愿。“非常开心能举办这样一场仪式感满满、极具家乡特色的古风婚礼。”
今年1月5日於丹燕夫妇在安昌古镇举办明制水上婚 受访者提供
绍兴水网发达,自古婚俗活动就有水乡特色。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水上婚礼逐渐式微,只在一些景区还零星保留。
“这几年,随着汉服等新中式穿搭的流行,许多年轻人看到水上婚礼表演后,就来咨询是否可以在古镇举办婚礼。”绍兴市柯桥区古镇安昌保护开发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魏丽说,2024年,“安昌有禧”婚礼服务应运而生。从去年开始,安昌古镇精心打造明制水乡婚典,为新人呈上一站式婚礼服务,目前已举办水上婚礼4场,还有五十多对新人正在咨询洽谈。
“在传承婚俗的同时,我们想传播‘轻婚宴、重婚礼’的思想,找到属于中式婚礼的仪式感。”
从画舫迎亲到水上接亲,这些仪式感为水上婚礼融入了全新的活力与别样的乐趣。“在安昌,婚俗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更是水乡风情的生动展现。”魏丽说。
屠剑虹在多个场合都谈到从越文化视角下对古城特色展开保护。
“越文化的遗存还有很多,可以挖掘”。她表示,一方面通过考古实证把悠久的历史保护好、展示好,同时还要注重考古和地面的文化遗存同时保护好。
绍兴的选择:不光保留街区,也保留人们的生活
作为绍兴古城保护工作的亲历者、参与者、宣传者,周筱芳30多年的职业生涯都与绍兴名城名镇名村工作相关。
她直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最重要的是顶层设计。保护古城的进程中,要疏解非古城的功能,理顺多头分散的管理体制。
在长期研究和观察后,周筱芳把绍兴古城在1978年至2025年的40多年中,划分为三个阶段。
在起初均衡阶段,通过修缮文保单位、拓道路、建新区等措施,实现了民生保障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平衡。
进入融合阶段后,启动历史街区、水乡风貌带、环城河绿带的修缮和增设工程,实现了改善民生、提高居住质量为目的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有机融合。
人走还是人留?人留多少?绍兴的选择是:不光保留街区,也保留人们的生活,提升人均居住面积。
在当今促进阶段,出台了古城保护利用条例,建立了协调机构与运作机制,加强了对古城历史文化的研究与挖掘,旨在让游客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绍兴的文化。
周筱芳表示,绍兴的做法是用空间共创的形式,吸引年轻人喜欢。从空间的形态上让历史文化传承下来,使用的业态上要接近现代生活。装上了现代生活,城市才会自动保存下来。
“古城保护利用需要所有人的智慧,尤其是年轻人。这样,古城保护的接力棒能从年纪大的一代成功往后传递30年。全省各地要思考的不光是外在形态如何保持,更是内涵如何更丰富。”
绍兴,是浙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缩影。
截至目前,浙江共有历史文化名城20座(国家级10座、省级10座)。近年来,浙江坚持守正创新,完善顶层设计,注重活化利用,赓续历史文脉,在城乡建设中全面强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取得了显著成效。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