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把“大系”做成一项可持续的文化事业

——访浙江大学“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保护利用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陈野

字体:
—2025—
08/01
06:34:44
2025-08-01 06:34:44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沈听雨

《先秦汉唐画全集》第三卷3册-1。 浙江大学供图

  编者按:“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以下简称“大系”),是一项规模浩大、纵贯历史、横跨中外的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至今,关于“大系”后续编纂出版及项目成果转化、利用、研究等相关工作仍在持续推进。从散落世界的一张张名画到一部部大书,再到一场场大展,“大系”一直生长着,并奔赴于当下人们的生活中。

  我们走访了“大系”项目组的专家,希望通过对“大系”的意义与未来发展、“大系”收录的宋画人文内涵,以及AIGC如何让“大系”动起来等多个剖面的探讨,带大家走近这项重大文化工程。

  浙江在线8月1日讯(记者 沈听雨)不久前,“大系”文化研究工程发布了编纂的最新成果——《先秦汉唐画全集》第三卷3册和《历代绘画中的中华文明》。“大系”的研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有什么作用?接下来,还能如何开拓“大系”事业的新空间?为此,我们拜访了浙大“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保护利用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陈野教授,聆听她的真知灼见。

  记者:20年来,“大系”的研究从未停止,这些传世珍品由画入书的意义是什么?

  陈野:在一些惯常认识中,绘画艺术往往被看作是画家个人情感的表达,将其功用局限于美术欣赏的范畴。但实际上,绘画艺术的价值远非仅此而已。以中华文明为母体,在道法自然、美善一体、格物致知等哲学和审美体系中生发成长的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与中华文明具有天然的共生互动关系,凝聚着时代关怀、社会思考和思想结晶,以视觉形象生动展示着中华文明具有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特性。

  从前,存世古代绘画作品存在分布零散、检索困难、取用不易、真赝混杂、鉴藏保护有待加强等问题,而“大系”是迄今为止国内外同类出版物中,精品佳作收录最全、出版规模最大的中国绘画图像文献集成。绘画艺术在记录和建构中华文明体系上的价值与贡献,于“大系”之中,昭然可见。

  通览“大系”,能感受到古代绘画艺术不但有历史故事、万千世态、靓丽风景、风雅意趣,也因其视觉表达的形象性、线条色彩的易感性、形式美感的生动性、创意思维的敏锐性、社会传播的广泛性,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方面,体现出直观形象、鲜明生动的特色。

  记者:那么,“大系”的系列成果对您进行古代绘画艺术的研究产生了哪些影响?

  陈野:近几年,我出版了《南宋四画家》(合作)、《浮世绘影:南宋四家撰》(重印本),并刚完成《南宋绘画史》的重印修订。《宋画全集》对这些著作的撰写和修订起到重要作用。

  特别是,我一直尝试建构一套以艺术图像为起点、不同于文字记述系统、具有图像表达特征的文明研究范式,而《宋画全集》对此很有助力。近年来,绘画史研究不断深化,与历史学、文学、哲学等相关学科的关联日渐紧密,形成了文图学、形象史学、图像史学等新领域,呈现出跨学科研究的发展态势。但总体上看,目前艺术图像仍处于文字文献的补充、佐证和插图的附属地位,本质上未能脱离史料学范畴。

  我认为,就跨学科的图像研究而言,需要尊重和掌握艺术学、图像学的内在逻辑、学术理路和学科规范,突破基于文字文献的思维定势和研究模式,立足图像的视觉语言特质,理解图像的视觉语言系统,提升破译图像风格与形式密码的能力,从艺术图像中挖掘文字文献未能表达或者图像自身隐含更多信息量的空间和领域、现象和问题,探索图像表达、维系、传播中华文明的独特路径与成效,建立图像—历史—文明的整体性研究通道。

  记者:接下来,针对进一步做好“大系”成果的研究利用,还有什么计划?

  陈野:我们一直期待将“大系”从一项单纯的艺术史研究项目,推进为一项集保护、利用、研究为一体的可持续文化事业,如今这一愿景正逐步实现。其所呈现的“河出伏流,一泻汪洋”之势,既表明“大系”和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强大生命力,也让我们看到当今中国是一个古今交融、中外交流、包容创新的大好时代。

  研究方面,建设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我们科研计划的核心。自主知识体系不仅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关键和本质所在,也相关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探索、特色凝聚和精神提炼。因此,它并非只关乎学术,更关乎中国人的文化命脉。“大系”所蕴含的抢救性保护、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集成效应,为建设中国艺术学自主知识体系,积累了丰富经验,提供了分析样本。

  当前,我们申报成立了浙江省高质量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正在开展“大系”本体和跨学科研究,具体有“‘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图目”“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图像中的文明史迹”“‘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中的浙江文化基因解码”“‘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案例”“中国绘画艺术文献学知识手册”等项目。

  下一步,我们将以“艺术图像与中华文明”为主题,把艺术史与文明史研究相结合,在基于艺术图像的“文献资料整理—文本内涵解读—文化基因解码—文明体系建构”的整体研究框架内,建构一套以艺术图像为起点和本底的历史阐释逻辑,揭示艺术图像建构文明体系的深层次功能,尝试建设本土化的中国艺术图像学。就此而言,“大系”的基础性支撑作用不言而喻。

  教学方面,我们依托研究成果,在浙江大学开设了《历代绘画中的中华文明》通识课,正在逐步推进“大系”美育系列教材的编写。

  在深入开展学术研究、取得更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运用准确、厚重、优质的科研成果,为“大系”的社会化转化利用提供扎实基础和内容供给。比如,在举办“大系”相关展览、编写大中小一体化教材等方面,深入的学术研究有助于揭示其中蕴含的生活场景、思想观念、文化基因、文明特质,精准凝练主题、提炼优秀元素、阐释精神价值,以学术研究的“深入”为支撑,力求转化效果的“浅出”,让更多观众和读者在欣赏绘画艺术的同时,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获得有关中华文明的综合性视觉形象,由此凝聚文化认同,强化价值共识。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文化责任编辑:蒋旭辉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