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上午,台州市立医院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室里,一台血细胞分离机正在缓缓运转。鲜红的血液从奚圣锋的手臂流出,经过分离,再回输到体内。4个多小时后,255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液被成功采集——将被紧急运送,为一个陌生的生命点燃希望。
这是台州市第103例、浙江省第1243例造血干细胞捐献。捐献者奚圣锋的身份有些特殊——他不仅是天台县洪畴镇卫生院的执行院长,还是一位累计献血8200多毫升的“献血达人”。
“这是救人一命,不能让别人失望”
奚圣锋与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缘分,始于2014年的一次献血。当时,他在献血车上听到工作人员介绍,留样加入中华骨髓库,未来可能挽救血液病患者的生命。“没多想,就留了血样。”他回忆道。
没想到,这一留就是十多年。今年5月,奚圣锋突然接到匹配成功的电话,而他的第一反应是“必须捐”,但家里人的担忧也随之而来。
奚圣锋的妻子坦言,自己起初并不了解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具体流程,担心会影响丈夫的健康。她悄悄咨询了几位有经验的“前辈”,得知捐献过程科学、安全后,才放下心来。“你要去做伟大的事情,那我也不能拖后腿。”她笑着对丈夫说。
8月1日,奚圣锋入院注射动员剂,为正式采集做准备。轻微的腰酸和低烧是正常反应,但他全程乐呵呵的,甚至调侃自己“像打了鸡血”。8月5日采集当天,妻子和8岁的女儿奚米璐一直陪在身边。小姑娘对“造血干细胞”没有概念,但她知道,“爸爸在救人”。
“爸爸在我心里一直很高大。”奚米璐说这话时,眼睛亮晶晶的。
“医务工作者的另一场‘救治’”
作为基层卫生院的负责人,奚圣锋的日常工作可以用“马不停蹄”来形容。疫情期间,他更是连轴转,主动承担更多值班任务,常常忙到深夜。妻子回忆,那段时间他“肉眼可见地瘦了一圈”。
但正是这样的经历,让奚圣锋更懂得生命的珍贵。“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率只有几万甚至几十万分之一,能轮到我,是一种缘分。”他说,“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的方式有很多,这只是其中一种。”
在洪畴镇卫生院,同事们对奚圣锋的评价出奇一致:“任劳任怨。”疫情期间,他带头冲在一线;日常工作中,即便再忙,也会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
从临床一线到捐献现场,奚圣锋用双重身份诠释着医者仁心,他希望能借自己的经历消除公众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的误解。“捐献过程其实和献血差不多,不会伤害身体,却能给别人重生的机会。”奚圣锋说。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