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县通志》有载:韩岭市,宋以来为甬南重镇,商贾骈集,货物辐辏,称“小宁波”。
一个位于东钱湖南侧的村级单位——鄞州区东钱湖镇韩岭村,旧时为何以“市”著称?南宋名相史浩的笔下“中有村墟号韩岭,渔歌樵斧声相参”的热闹景象,又缘何而来?韩岭村昔日的繁华究竟达到何种程度?步入韩岭村的村史馆,答卷徐徐展开。
据考证,唐天宝三载(公元744年)这里已有居民。古时,韩岭村是连接咸祥、瞻岐等镇与东钱湖、宁波城区的交通要冲,人货水陆中转枢纽的地位,使其街市日益兴旺。鼎盛时期,商业、手工业、作坊等大小店铺120多家,有“浙东第一古街”之称。
“人货运输要依靠船只,那时的船,我们土话叫‘火轮’。有十多艘,分上下两舱,下舱载货,上舱载客,能载20余人。”年过八旬的韩岭村村民陆德康自豪地说,过去宁波市场的猪肉价格甚至要看韩岭的运输情况,足见这个“驿站”之重要。这些“火轮”曾长期为城乡物资流通、繁荣农村经济作贡献,直至1958年盛横公路韩岭至咸祥段陆续开通,韩岭水陆中转功能渐失,“火轮”才退出历史舞台。
在韩岭村史馆,村中的“地标建筑”跃然眼前——1921年,由商业巨贾“买办先生”金吟笙创建的韩岭卷烟厂,是宁波最早的烟厂,《鄞县通志》记载其年产量达150箱;韩岭小学前身则是清道光年间郑明理创办的鉴湖学堂,历经两百余年,无声地诠释着“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古训;创建于1930年的韩岭民众教育馆,作为宁波乡村首家县立教育馆,曾拥有房屋19间、图书12500册,常举办棋类、游泳比赛,为昔日乡村注入蓬勃生气。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韩岭村史馆内的“人物”展区,参观者可以看到仗义执言、不慕名利的金忠、金华兄弟;清末民初中国第一位赴美的女大学生金雅妹;清代布政司郑忠坤;被誉为“中国梵高”的画家沙耆,曾在韩岭一村民家中栖居创作长达16年……这些从韩岭走出的身影,让古村的热闹不止于商贸,更有精神的传承。
从韩水区、韩岭公社、韩岭乡,到如今的韩岭村,名称的更迭,深深烙印着时代的足迹。
承载着这份厚重的历史记忆,韩岭古村的保护开发于2006年启动,并于2015年正式动工。开发建设者秉持“修旧如旧”的理念,让主轴老街与水街的历史原貌精髓得以保留,同时引入餐饮、创意商铺、手工作坊、精品民宿等多元业态,于2019年10月重新开街。据悉,去年一年,韩岭村游客量超220万人次。
如今的韩岭村,已成为一处烟火气与诗意共生、市井生活与艺术气息并存的“网红”打卡地。这座小小的村史馆,承载着村落的前世今生。它将千载的渔樵唱和、百年的商肆鼎沸,都凝铸于一砖一瓦,向每一个到访者无声地诉说着:那曾支撑“市”之盛名的繁华,虽已历经变迁,但“韩岭”的名号,依然可以在这片焕发新生的土地上叫得响亮!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