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总有一些人以独特方式贡献力量。义乌市廿三里街道后义村的王花荣,二十余载醉心根艺,用一把刻刀、一双巧手,将树根化作艺术品,为乡村文化振兴与经济发展添砖加瓦。
走进王花荣家,仿佛踏入一个根艺的奇幻世界。形态各异、独具特色的根艺作品琳琅满目,有的保留山林间的质朴野性,未经雕琢却浑然天成;有的经他精心刻画,绽放出雅致韵味。
“这是龙的4只脚,那边是龙尾巴,起伏部分是身躯,它是纯天然木荷树根。”王花荣指着3楼墙上一条“中华龙”说。去年,他以“中华龙”为灵感创作,从最初发现树根弯曲奇特,到挖掘出龙角造型和4只脚,这件作品成了他最称心的宝贝。他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根艺,让古老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王花荣家中摆放着30余件根艺作品,不少形似动物,尽显巧思。“你看,这个树桩是我7年前在山上挖的,像不像眼睛、牛鼻子?一开始觉得普通,挖下去发现像羊、马、鹿、麒麟的头。”2018年秋天,他和朋友在建德深山悬崖边发现这个树桩,拿回家后引得村民纷纷来看“稀奇”。后来他顺着纹路处理,有人说像秦朝时的鼎。这些作品吸引村民目光,激发大家对乡村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
王花荣的根艺创作不仅丰富了乡村文化内涵,还带来人气,成为乡村旅游的独特风景线。众多游客慕名而来,欣赏根艺作品,感受乡村文化魅力,带动当地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发展。
王花荣的根艺作品成为乡村特色文化产品,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销售,这些作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促进了乡村与外界的文化交流,带来新的发展理念和机遇。
王花荣对根艺的热爱,最初受爷爷和父亲影响。但与父辈将其作为兴趣爱好不同,他把根艺当作事业。过去20多年里,他通过看书、参展、与人交流等方式,不断学习根艺,并乐在其中。
他不仅传承了家族技艺,更带动身边村民关注和参与传统手工艺。在他的影响下,一些村民尝试学习根艺制作,培养了一批文化传承人,让根艺技艺在乡村延续和发展,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鲜血液。
“无论是山间野林,还是河边湖畔,只要发现有价值的树根,我都如获至宝。”王花荣的脚步不仅遍布义乌及周边地区,还延伸至贵州、云南等山区。他不断寻找有价值的树根,将乡村自然之美与文化之韵相结合,打造出具有乡村特色的文化产品。在艺术创作的同时,他还十分注重绿色环保理念,坚持取材有度、保护生态,让每件作品都成为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见证。
对王花荣来说,根雕艺术是精神寄托和追求。他最大的梦想是建一座属于自己的根雕小藏馆,展示所有作品,让更多人了解根雕艺术,助力乡村文化发展。为了实现这个梦想,56岁的王花荣一直在努力创作新作品、提升技艺。他坚信,只要心中有梦,手中有刀,根雕小藏馆终会成为现实。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