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从古至今,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委、市政府时刻牢记“生态文明之都”城市定位,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努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范例。
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杭州精心做好前瞻谋划,持续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实施一系列重大保护工程。如西湖综合保护工程,让“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湖空间得以妥善保护,“一湖两塔三岛三堤”的西湖全景重现人间;开展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形成湿地为“玉”、周边为“金”的“金镶玉”模式。
通过一系列有力举措,杭州实现了“生态”与“生产”的完美统一,“颜值”与“产值”并驾齐驱,成功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一幅“三生”和谐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正在江南大地之上以细腻笔触和绚丽色彩徐徐铺展,尽显生态之美、发展之盛。
钱塘江
西湖荷韵
坚定决心高位谋划,厚植生态和谐之美
要写好生态治理这篇文章,需要的是笃定前行的决心和久久为功的定力。多年来,杭州从高位谋划、铁腕治污、全域共保三点着力,不断厚植生态优势,实现生态美。
2013年起,先后制定两轮美丽杭州建设实施纲要,市委、市政府每年召开新时代美丽杭州建设推进会。率先建立党委政府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年度报告制度,并将生态文明建设情况纳入人大监督,推动责任落实。累计出台10余部生态环境领域地方性法规,立法强度和力度位列全省设区市前列。
通过全力推进“五气共治”“五水共治”“五废共治”,关停杭钢半山基地和半山电厂等燃煤发电机组及富阳全国白板纸生产基地,铁腕治污,克难攻坚。数据显示,2013年—2024年,市区PM2.5年均浓度由70微克/立方米下降至30微克/立方米,市控以上断面Ⅰ类—Ⅲ类水质比例从80.9%提高至100%。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5.74%,湿地率为8%。
良好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物种资源。2020年—2023年,杭州开展了首次全区域、全网格、全物种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综合天目山、清凉峰调查结果,共记录到物种16000余种。其中陆生高等植物4868种、陆生脊椎动物689种、昆虫6967种、大型真菌1428种、淡水水生生物2055种,发布苕溪鱲、白盖鸡油菌、半圆形胶孔菌、天钟山泡头菌、杭州卷胶耳5个新物种,发现短尖护蒴苔、异美瑞丝菌等11个中国新记录物种。
在COP15发布的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100+”典型案例中,杭州独占4席。余杭北湖草荡湿地生态修复、富阳阳陂湖湿地生态修复入选浙江省优秀案例,青山湖森林公园、西溪湿地等成为观鸟胜地。“鹿爸爸”章叔岩、“西湖鸳鸯护卫队”等典型人物和事例,展现了杭州人民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情与担当……
为进一步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杭州还向社会发布了《杭州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介绍杭州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这也是全国省会城市中首部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出台《杭州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4—2035年)》,部署四大优先领域,提出25项优先行动和46个建议项目清单,构建起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坚实防线。目前,杭州已获得第五届世界生物圈大会举办权,这是大会首次在亚太地区举办。
高位谋划、铁腕治污、全域共保,正是这三措并举的持续深耕,让杭州的生态优势不断厚植:从西湖的碧波映山、西溪的芦雪纷飞,到钱塘江畔的候鸟栖息、城郊山林的绿意绵延,生态之美不仅体现在监测数据的持续向好,更化作了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民生实景,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新安江
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
解锁“美丽经济”密码,谱写绿富同兴画卷
以“美丽”为钥、以“经济”为桥,多年来,杭州在深耕美丽经济的实践中不断解锁“绿富同兴”的密码,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上下大功夫,不断赋能绿色发展,实现生产美。
通过“破旧立新”,杭州以坚决的行动蹚出了一条传统产业转型的“腾笼换鸟”新路径,在制造业升级的深水区持续攻坚:一方面以“铁腕”淘汰落后产能,另一方面同步引入新能源、智能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让老旧厂房蜕变为“未来工厂”“科创园区”,实现“腾笼”与“引凤”的无缝衔接。在“凤凰涅槃”的蝶变中,杭州更注重以技术革新激活产业动能:实施重点领域节能技改“一企一策”,推动钢铁、化工等传统行业全面升级。
这份深耕带来的成效尤为显著:单位GDP能耗强度连续多年稳居全省最低、全国领先水平,2024年以占全省14%的能耗,贡献了全省24%的GDP,相当于用更少的资源消耗撬动了近1/4的经济总量。资源集约利用的“杭州答卷”更显扎实:2024年全市用煤总量较2020年锐减21%,相当于减少150万吨标准煤的碳排放;单位GDP用水量累计下降27.6%。
如今的杭州,传统产业已从“规模扩张”转向“质效提升”,能耗数据的“降”与经济总量的“升”形成鲜明对比,不仅印证了“绿色发展就是高质量发展”的深刻逻辑,更让“腾笼换鸟”成为产业能级跃升的“金钥匙”,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今年,以深度求索(DeepSeek)为代表的“杭州六小龙”火爆出圈。风起于杭,通过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已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跃升”,研发投入的“高浓度”转化为产业升级的“加速度”,新质生产力的蓬勃生长正重塑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2024年度,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3.92%,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提高到73.1%、46.2%,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1.6万家,居全国城市第六位。
秀美千岛湖,每年都吸引无数游客前来打卡。作为生态偏好型经济的鲜活样本,多年来,淳安以“生态资源清单”为蓝图,构建起多元产业共生体系,用一滴活水撬动两座“金山”。通过山水林田湖草全域修复、跨省流域共保、“秀水卫士”智能监管及“绿色管家”全流程服务,筑牢生态根基,实现千岛湖出境水质常年Ⅰ类。通过“腾笼换鸟”以集群发展激活产业动能,创新“酒水+”业态延伸产业链条,构建“区域品牌+标准认证”体系提升附加值。多管齐下,成功探索出高附加值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蹚出一条“滴水成金”的绿色转型之路,目前已入驻饮用水、啤酒、威士忌等各类水饮料企业80余家,2024年水饮产业销售额突破160亿元,游客人次突破1100万。循着以水润农、以水兴工、以水活旅的发展逻辑,淳安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真正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双赢。
就如淳安一样,杭州将“绿水青山”的生态本底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经济价值,不断探索生态偏好型经济新模式,让“护绿”与“创富”形成良性循环。目前,已全面推进萧山、富阳、钱塘3个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项目落地,总投资近300亿元。这种“双向发力”的深度实践,不仅让生产过程更可持续,更让产业形态愈加多元,让绿色发展的动能持续涌流,最终凝结成“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共生共荣”的生产之美,既得产业升级的红利,更守生态本底的永续。
共享美丽生活,描绘宜居宜业幸福图景
每年,杭州的高架月季都是各大社交平台的顶流,许多网友评论:生活在杭州,真的太幸福了。一直以来,杭州都以“开窗见绿、出门进园”作为民生坐标,将生态福祉嵌入城市肌理,通过全域化、精细化的环境营造,让“生活美”成为触手可及的日常。
在空间布局上,构建起“口袋公园—社区公园—城市公园—郊野公园”的四级公园体系,绿化工程更注重“全域渗透”。“推窗见绿”从愿景变为现实的生活场景。
为实现“织密生态脉络、畅行绿色生活”的目标,杭州已经构建起覆盖全域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网络,让绿色成为城市最普惠的公共产品。目前,全市市域绿道总长约5000公里,主城区基本实现“5分钟可达绿道网”。其中,滨江樱花大道、桐庐富春江绿道、钱塘江绿道等,都已成为市民晨练与游客打卡的热门地。余杭径山茶村绿道更将茶园景观与民俗体验相结合,实现“一步一景、一景一韵”。主城区通过“见缝插针”,在老旧小区之间打通“绿道毛细血管”,让“推门见绿、移步换景”成为市民日常。
据统计,目前全市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0.44%。通过建立公共自行车+互联网共享单车的绿色出行体系,推进公交地铁慢行“三网”融合互补,杭州的绿色出行分担率已达73.6%。清晨的社区公园有打太极的老人,午后的口袋公园有嬉戏的孩童,傍晚的滨水绿道有散步的一家三口,这些生动画面共同勾勒出了“生活美”的幸福底色,让宜居成为杭州最温暖的城市标签。
城市繁华、乡村如画。通过深化“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现如今,杭州已建成一批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实现美丽乡村全覆盖,和美乡村覆盖率达50.1%。这些高颜值的美丽城镇、乡村,已成为无数游客的旅游目的地,带动着乡村共富。
杭州市临安区天目山镇月亮桥村,地处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麓,村域面积6.8平方公里,由陈家、陆家、金坞3个自然村组成,为通往西天目山风景区的必经门户。全村森林覆盖率高达85%以上,四周山体连绵,生态基底极佳,被誉为“天然氧吧”。近年来,月亮桥村用“景区”标准改造村庄、经营村庄、发展村庄,通过“景区建设、景区经营、景区联盟”三步走,走出了从“整治+建设”到“景区+经营”,再到“共建+共享+共富”迭代升级之路,将生态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富民优势,打造了绿富同兴的生态价值转化浙西样本。
最近正是暑期旅游旺季,美丽的月亮村也迎来了许多前来避暑的客人。在这个“桃花源”之中,游客不仅可以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还可以体验智慧旅游平台,住一住“月亮工坊”民宿,感受美好的乡村生活。据统计,2018年—2024年,月亮桥村村集体经济收入从57万元提高至183.78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3614元跃升至52910元。2024年全年,“天目月乡”村落景区累计接待游客32万人,实现营业收入1225万元,利润总额241万元。
以“全域美、持久美、内涵美”为导向,杭州的美丽乡村正在实现颜值与气质的同步提升,展现出一幅“城市繁华、乡村如画”的融合图景。截至2024年底,杭州共计已建成132个“共富风貌驿·江南驿”,推出省级“共富风貌游线”18条,完成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30个,完成省级未来社区建设314个。
十里水杉
半山国家森林公园
全民参与绿色行动,打造“三美融合”实践样本
文化与生态的融合,更催生了全民参与的热潮,激活了文化新脉动。如今,杭州市生态环境十大公众开放精品线路串联起了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中国湿地博物馆等点位,推出“跟着非遗学环保”特色行程——在运河畔学竹编垃圾分类箱制作,在茶园体验生态种植,年接待市民游客超80万人次。杭州市全民绿色行动促进会联动3万余名注册绿色志愿者,开展“文化遗产守护者”“生态讲解员”等1万余场志愿活动:志愿者走进社区开设“宋韵环保课”,在学校组织“良渚文明与绿色生活”研学,更在节假日承担非遗展演、景区导览等服务,形成“文化传播+生态保护”的双效合力。杭州已圆满举办两届良渚论坛,推动良渚文化、宋韵文化、吴越文化、茶文化等4个现象级省域文化标识建设,成功创建钱塘江诗路、大运河诗路省级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非遗保护发展指数评估连续6年全省第一。
这些行动让文化传承从“小众雅事”变为“大众参与”,让绿色理念与人文精神共同融入城市血脉,营造出全民参与绿色行动的美好氛围。
杭州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让“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丽生活”在共生共荣中实现有机统一,为生态文明建设写下生动注脚。这里,生态优势不是静止的风景,而是流动的财富——从西湖的碧波到西溪的芦苇,从千岛湖畔的茶园到钱塘江边的绿廊,生态本底持续厚植的同时,催生出水饮料、生态旅游、数字文创等绿色产业集群,让“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生态红利持续转化为发展动能。
这份“三美融合”的实践,体现在硬核数据的绿色含金量中: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21860亿元,以4.7%的稳健增速彰显高质量发展韧性,每一分增长都镌刻着“低碳”“循环”的印记。
时间的刻度见证着坚持的厚度,杭州也用实际行动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践提供了鲜活样本:杭州连续十八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连续十年荣获美丽浙江考核优秀,连续九年荣获全省“五水共治”大禹鼎、连续三次斩获金鼎,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连续两年实现得分和排名“双提升”。7月24日,第三批国际湿地城市认证结果在于津巴布韦召开的《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上正式公布,杭州市成功获得国际湿地城市认证。在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8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3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星罗棋布,是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全域覆盖,它们如同散落的珍珠,被“三美融合”的主线串联成链,共同勾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图景。
从生态屏障到经济引擎,从城市肌理到民生温度,杭州的深耕探索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兼具实践深度与创新活力的“杭州样本”。
淳安下姜村
请输入图片描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