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西南群山环抱的庆元县,一片11.6万亩的绿海舒展着蓬勃生机。这里,就是庆元县实验林场。从1982年拓荒起步,到如今跻身国家级珍贵树种良种基地、浙江省林业保障性苗圃的现代国有林场,实验林场用四十余年的绿色接力,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成为全国国有林场改革的生动范本。
种质资源筑基底,打造生态安全“基因库”
走进实验林场国家珍贵树种良种基地,439亩种质资源库宛若一座立体野外博物馆。浙江楠、闽楠、桢楠、红豆树等1400多份种质资源在此安家,300余种珍贵树种在此共生,构成全国规模最大的楠木、红豆树种质资源库。
“这里每一份种质资源都是林场技术人员从全国各地经过千辛万苦优选而来,我们会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这些绿色基因。”良种基地负责人陈新峰介绍。自2008年启动建设以来,基地面积已扩展至2546亩,形成种质收集、良种繁育、示范推广的完整链条。
在智能化苗圃区,植保无人机盘旋作业,无人运输车穿梭圃地,物联网系统实时监测温湿度。通过170亩苗圃的数字化改造,水肥利用率提升30%,育苗周期缩短15%。这片“数字苗圃”不仅是技术创新的试验田,更成为全国轻基质容器苗培育技术的标杆,其研发的轻量化容器苗移栽成活率达98%,破解了传统裸根苗“远途易损”的行业难题。
国乡合作育青山,开辟共同富裕新路径
上世纪80年代,实验林场开创的“国有林场出技术、村集体出土地,收益共享”国乡合作模式,已在庆元大地结出累累硕果。首轮合作造林8.2万亩,亩均蓄积达12.23立方米,是全县平均亩蓄积的两倍。
2020年,随着全省首个国乡合作经营改革试点落地,林场3万亩国家储备林项目再启新篇,2024年,已有3000余万元股金注入村集体账户,300个就业岗位让林农在家门口端上“生态饭碗”。“2025年,我们将再建2万亩国家储备林,通过‘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模式,预计年底还会有2000万元股金反哺林农,创造出‘山权不变林增值’的共赢奇迹。”林场场长瞿思民介绍道。
科技赋能强引擎,攀登林业创新制高点
实验林场的科研基因深植血脉。与中国林科院亚林所、浙江农林大学共建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已孵化50余名林业科技人才,攻克轻基质育苗、杉木大径材培育等关键技术。在组培实验室,科研团队正在开展甜桔柚脱毒试验,培育的优质无病毒甜桔柚苗木助力庆元甜桔柚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近十年,获得了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等多个奖项,其他市、厅级科技成果奖10余项,国家专利6项,主持和参与审定了12个良种,先后参与制定了8项省级以上标准,公开发表了60余篇科研论文。真正实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技术创新带来生态效益的几何级增长。通过无人机航测、激光雷达扫描构建的森林三维模型,让127.2万立方米活立木蓄积量实现数字化管理;依托物联网建立的智慧管护系统,使97.3%的森林覆盖率背后,是病虫害预警响应的科技支撑。这些创新成果,让林场年固碳201.3万吨、释氧178.2万吨的生态服务功能有了精准的“数字画像”。
站在全国国有林场改革试点的新起点,实验林场正以更大魄力破局前行。1000万元基础设施投入,让6个林区实现管护房、道路、苗圃基地设施的现代化升级;薪酬激励机制改革,激活干部职工“二次创业”热情;投资建设的全自动基质成型生产线,使育苗效率提升3.5倍。下一步还将启动智慧林场建设,打造林业数字化管理、机械化生产的创新试验基地,引进适合南方丘陵地形的智能采伐机器人;探索“线上树博园”建设,让生态价值通过云端抵达城市消费者。这些充满科技感的蓝图,正在绿水青山间徐徐展开。
四十载风雨兼程,九万里风鹏正举。庆元县实验林场用“厚植资源根基、创新共生机制、勇攀科技高峰、谋划永续发展”的改革实践,交出了国有林场转型发展的精彩答卷。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