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至湖州且停步。八月的湖州,水光潋滟,热闹而静谧。
游客们在满目葱茏里“静泛苕溪月,闲尝顾渚春”,国内外的学者代表则齐聚一堂,在即将于8月13日召开的“2025绿色低碳创新大会”上为地方产业的绿色升级与创新发展出谋划策。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考察湖州市安吉县,在余村村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为湖州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湖州,作为一位“长期主义者”,从“关掉一座座矿山”到“兴起一座座小镇”,湖州走过了“两山”理念提出的二十年。二十年波澜壮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老百姓的幸福靠山。
二十年来,湖州不仅守住了山水的灵魂,更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崭新路径。从民宿经济到数字产业,从新能源布局到美丽乡村建设,湖州用“看得见的好风景”,孕育出“摸得着的新经济”。
“湖州的绿,是全民守护的生态绿,是动能澎湃的产业绿,是共建共享的生活绿,是可感可及的幸福绿。”湖州市委书记陈浩说,这“4个绿”,正是过去20年来湖州践行“两山”理念全方位、立体化、多维度的呈现。
回望湖州“两山”二十年,是理念的升华,更是实践的奋进;是自然与经济的对话,更是人民与时代的同行。
百姓的“两山”
环境美了、腰包鼓了、生活更幸福了
盛夏时节,安吉余村的游客络绎不绝。在镌刻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巨大石碑前,游客们纷纷拍照留念。石碑背后,是绿水环绕的青山。
安吉余村。图片来源:新华社
余村的故事,很多人都已听过——20世纪90年代末,矿山是余村的支柱产业与老百姓的主要收入来源。“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周围几座矿场几乎每天都要放100多炮炸山,“靠山吃山”的余村一度成为安吉“首富村”。
但看似繁荣的背后是千疮百孔的代价,矿区烟尘漫天,河道被污染,村民呼吸道疾病频发。这种发展不可持续,余村关停矿山、停掉水泥厂,决定换个“活法”。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视察余村,在讲话中指出:“余村人下决心关停矿山就是高明之举,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两山”理论的指引下,余村人逐渐走出了新路子,他们开展环境治理、生态修复,好山好水好空气为余村的乡村旅游带来源源不断的客流。
“20年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指引下,我们进行生态修复与绿色转型,矿山被复垦复绿,水泥厂旧址变成了五彩田园。余村成立文创阁等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世界最佳旅游乡村,老百姓都吃上了旅游饭、生态饭、分红饭,日子越过越红火。”余村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曾这样说道。
余村“青来集”青年人才社区。图片来源:新华社
2008年初,余村所在的安吉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中国美丽乡村”,由此成为中国美丽乡村发源地。2012年,安吉成为我国第一个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的县域。2015年5月,以安吉为第一起草单位的《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发布,美丽乡村建设有了国家标准。
2020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时隔十五年再次来到余村调研,对余村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勉励全村上下“路子选对了就要坚定走下去”“再接再厉、顺势而为、乘胜前进”。
距安吉余村不到100公里的长兴新川村,也有着颇为相似的成长故事。新川村曾以损坏环境为代价实现了快速致富,也很快因环境污染尝到发展的恶果。“山从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的美景不见了,溪水污浊不堪,青山变成了“秃山”。
新川村痛定思痛,开展环境整治,产业腾笼换鸟,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20年过去,曾经那个仅靠种植番薯和苦瓜勉强维持生计的“苦瓜村”已经华丽转身为远近闻名的“共富村”。
长兴新川村。图片来源:新华社
“在浙江看到的,就是未来中国的模样,甚至是未来世界的模样!”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兼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曾多次走访浙江村镇,他认为,浙江绿色发展取得的惊人成就,不仅能为中国其他省份提供借鉴,也为全球各国绿色发展提供启示。
目前,湖州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达到1.53,城乡收入比居全省全国前列,是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的典范,美丽县城、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共同构成了“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的全域美丽画卷。
余村、新川村的故事,是湖州发展绿色经济的缩影,湖州各地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都逐渐探索出一条生态更美、产业更兴、百姓更富的发展之路。
身边的“两山”
村民爱环境、企业讲低碳,把绿色变成行动自觉
走在太湖新溇港,绿树掩映,翠意扑面,村民们聊天、散步、健身……好不惬意。
近年来,湖州市吴兴区以杨溇、许溇、幻溇、义皋、伍浦、庙兜等“滨湖六村”为核心,以41平方公里太湖沿线乡村为主战场,横跨高新区、织里两个乡镇14个行政村,打造“太湖新溇港”。
太湖新溇港。图片来源:吴兴高新园区
在不断的生态治理之下,这块曾经“际海茫茫”的洳湿之地,渐渐孕育出了“田池布千里”的南太湖风貌。在这里,围炉煮茶、亲子沙滩、机车营地等娱乐项目应有尽有,就算不是节假日,也有源源不断的客流。
“在湖州,风景可以变成产业,脚下的每一株小草都是我们致富的根基。”村民沈大爷把自己家里的房子改成了民宿,孩子也从大城市返乡创业。“‘两山’没有什么虚头巴脑,不破坏环境,让大家都来欣赏美景,就是‘两山’。”沈大爷说。
离开太湖新溇港,从市区出发沿着104国道向西南行驶,处于丘陵与平原交融地带的吴兴区埭溪镇,一座“美妆小镇”已拔地而起。
美妆小镇。图片来源:“大美埭溪”公众号
“上世纪末,埭溪有三十几家矿场,每天尘土飞扬,环境很差,老百姓很有意见。从那时起,埭溪决定‘变一变’。”埭溪镇副镇长吴霜缓缓讲起这里从矿业到美业的“变身”故事。埭溪陆续关停矿山和机组,在修复生态、美化环境的同时盘活大量矿地,为工业平台的建设提供用地保障。
“东方格拉斯”的成长故事从那时起逐渐“发芽”。2006年,珀莱雅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侯军呈偶然经过埭溪,被这里的美丽山水吸引。而这次相遇,也是欧莱雅与埭溪缘分的开始。
“这里山美水美,地理位置优越,而且附近老虎潭水库的水质常年达到国家一类水标准,非常适合化妆品的生产,当时我们公司很快就决定将化妆品的生产基地落户在这里。”珀莱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珀莱雅的落户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的集聚,涵盖化妆品生产研发、包装设计、物流仓储、营销服务等企业的产业链逐渐成形。2015年,趁着浙江省打造“特色小镇”的东风,美妆小镇扬帆起航,“东方格拉斯”这座巨轮的汽笛声响起来了。
走在珀莱雅的国家级“绿色工厂”内,每一步都有绿色低碳的足迹。头顶是安装在屋顶的光伏板,流水线上是使用了可替换包装的可持续产品。其在产品包装设计、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物流运输等各个环节都践行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美妆小镇一起和谐融入美丽山水之间。
美妆小镇在4年前率先打造“美丽工厂”,让生产线巧变风景线,是文旅深融在工业领域的全新尝试。通过融入美妆产业、休闲度假等元素,美妆小镇已有50余家企业借助文旅融合对企业品牌运营实现反哺,有效拉动了美妆企业的销售,实现奇妙的“化学反应”。
“万亩千亿”产业平台。图片来源:南浔发布
从吴兴区再往东走去,在南浔区湖浔大道附近,“万亩千亿”产业平台已初具雏形。这里是湖州冉冉升起的工业新星,重点围绕光电及半导体、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等新兴产业,计划通过五年的开发建设,打造产值超1000亿元的新兴产业集群。
从2005年到2024年,湖州地区生产总值从640亿元增长到4213.4亿元,年均增速10.42%;湖州规上工业增加值从239.9亿元跃升至1336.3亿元,高新技术企业从30家增加到2048家,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在近20年间下降了约48%。
在湖州,“美丽风景”转化为“美丽经济”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废弃矿坑可以化身网红打卡点,竹林空气可以变成真金白银,闲置民房也成了村民的收入保障。“在湖州,连空气都有KPI——负氧离子浓度直接挂钩景区门票溢价!”
智慧的“两山”
可感、可控、可持续,绿色也是治理方式
走走路、骑骑车、践行光盘行动等低碳行为,就能兑换停车券、购物券?
你没听错!为激励全民参与碳减排,推动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绿色低碳转型,湖州推出“生态身份证”,通过数字化手段,将个人和企业的低碳行为进行量化赋值,并实现权益兑换,让绿色生活“看得见”“摸得着”。
湖州“生态身份证”
“两山”不只是理念,更成了一套可感、可控、可持续的智慧系统,在湖州这座城市里,绿色不止于颜色,而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治理能力与生活方式。
自2017年成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以来,湖州还先后建立“绿贷通”“绿融通”等平台,推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绿色债权等117款产品,帮助1.5万家企业获得授信1600多亿元,在引导单位GDP能耗、企业污染排放量下降的同时,也助力绿色产业发展壮大。
在安吉,生态治理也正以更智能的方式进行。走进安吉生态共治中心,大屏幕上的生态共治大脑实时显示着安吉在科技赋能下生态数据联动、跨部门协同治理的高效场景。
安吉生态共治中心 潮新闻记者 朱高祥 摄
通过整合县委生态办、林业局等9家单位,全国首个实体化运行的生态共治中心实现了涉生态问题“一站式受理、一体化办理、一盘棋指挥”。
湖州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沈晖说,2024年,湖州成为首批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在破解“度量难、交易难、变现难、抵押难”问题上取得了一定进展。湖州积极推进县市乡三级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还推动绿色信用成为企业“第二信用”,让这一非标抵押成为金融机构新的征信方式。
湖州以山水为骨,以智慧为翼,在践行“两山”理念的道路上不断迭代升级,让“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路径更科学、更高效、更智慧。
从数字乡村到碳账户管理,从全国首创“工业碳效码”到 “绿贷通”“绿融通”“绿信通”等平台,湖州将现代科技深度融入生态治理与绿色发展之中,把山的呼吸、水的脉搏、林的生长都纳入智慧感知的网眼之中。
湖州的智慧,也正在变成全国的智慧。比如,湖州大力推进安吉白茶产业大数据整合应用,围绕“白叶一号”打造鱼渔同授的“两山”合作帮扶机制,全过程帮扶湖南、贵州、四川三省五县白茶种、产、销,助力完成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转折。截至目前,安吉共捐苗3870万株,捐种面积9074.5亩,覆盖5县19个村,实际产值达3107万元,带动当地农民增收4500元/人,同比增长14.5%。
工人们正在采茶。图片来源:安吉发布
湖州市改革办(市委生态文明办)副主任杜尉栋表示,总体来看,过去这20年,湖州大地实现了生态文明从“诞生地”到“示范地”、经济发展从“资源驱动”到“创新驱动”、城乡面貌从“不平衡不充分”到“全域美丽”、人民生活从“总体小康”到“高水平全面小康”“四个历史性蝶变”,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品牌持续打响。
湖州,依托“两山”理念,正在绿水青山间探索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这“三大差距”。
在城乡之间,湖州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宜居宜业的现实吸引力,让乡村成为年轻人发光发热的理想地;在地区之间,通过一体化发展战略,推进协调发展、山湖联动,让生态洼地变成发展高地;在收入之间,湖州推动生态富民、绿色共富,通过生态产业链条延伸和绿色岗位供给,让守着绿水青山的百姓也能端上“金饭碗”。
在“两山”理念的引领下,一幅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城乡区域协调并进的共同富裕图景,正徐徐在湖州展开。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