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洋面孔,讲着一口流利普通话。来自千里之外的西亚国家伊朗,在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任教,却定居海盐9年。他就是伊朗籍“新居民”——马吉亚(Maziyar Shokrani)。
共享联盟·海盐供图
“山川环抱湖泊,湖泊眺望大海,那份未经雕琢的美,让人心静。”这是马吉亚对海盐的最初印象。近日,武原街道蒋家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里,50名孩子围坐一起上一堂主题为“模拟联合国”的国际关系课,老师正是48岁的马吉亚。只见他站在孩子们中间,用流利的中文讲解着联合国的组织架构。孩子们则在角色扮演中了解国际合作的意义。
“这不是我第一次给社区孩子上课了。”马吉亚笑着说,他的课堂本该在大学讲堂,但在海盐的9年里,社区活动室成了他另一个重要的“讲台”。每年暑假,他都会开设公益课堂,从国外文化礼仪到建筑地理,从传播联合国理念到跨文化沟通,用孩子们能听懂的语言,为海盐人打开一扇看世界的窗口。
马吉亚来自伊朗法罕省,2008年来中国,在厦门大学攻读法学博士。目前是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国际法高级教师。平时住在杭州的大学宿舍,周末和寒暑假便回到海盐县城秀水文园小区居住。
共享联盟·海盐供图
马吉亚与海盐的缘分,始于一场美丽的邂逅。2016年,马吉亚与妻子李双双在一场英语活动中相识。而早在2010年,李双双(台州人)因为工作关系来到了海盐。
“她总说海盐的好,我便心生向往。”马吉亚回忆,初次踏上这片土地,就被南北湖的秀丽深深吸。婚后,马吉亚随妻子定居海盐。“比起大城市的喧嚣,我更眷恋这里的温情。”
马吉亚说,小区里老人们会亲切地招呼他,菜场摊主会记住他爱买什么菜,这份“被惦记”的归属感,让他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度和魅力。
如今,马吉亚已经深深融入这座城市,并成为海盐的“代言人”。他带着外国朋友游览南北湖、在海边晨跑,陪远道而来的父母走遍县城角落。就连多年前因拆迁而分开的老邻居,他仍年年探望——冬日捎上年货,夏日带去瓜果。
共享联盟·海盐供图
马吉亚曾在尼泊尔的联合国和平与裁军区域中心(UNRCPD)工作过。这段经历让他拥有更开阔的国际视野。“世界很大,沟通的种子需要从小播撒。”他表示,暑假期间受社区委托给孩子上课其实极具挑战,需将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准则概念转化为生动的游戏内容,将抽象的精神融入角色扮演。“当看到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好奇与理解的光芒,一切都值得。”马吉亚说。
因为与海盐的缘分,现在的马吉亚很乐意参与社区共建。在前不久的海盐政协举办的“民生议事堂”活动中,他针对“日出经济”等议题提出了建议:“可以借鉴国际海滨城市经验,在观海园增设多语言指示牌和24小时便民服务点。”他感慨:“这种开放包容的氛围令人感动,每个人都能为家园发声,这与联合国倡导的‘协商精神’不谋而合。”
马吉亚已规划好未来的社区课程:“我想带孩子们给伊朗小学生写邮件,寄去海盐的明信片;再邀请外国朋友来社区开‘云端课堂’,让他们知道,小小的海盐也能连接大大的世界。”
共享联盟·海盐供图
记者了解到,马吉亚的家乡伊朗伊斯法罕市,是伊朗第三大城市,位于伊朗中部地区。伊斯法罕是伊朗著名旅游胜地,也是伊朗纺织工业和手工业制造中心,在历史上曾富甲天下,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南路要站,伊朗民间有“伊斯法罕半天下”之称。
从一个文明古国到另一个文明古国,文化不同、文明相通。正如马吉亚倡导的国际合作,只有努力推动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实现民心相通,世界才会越来越美好。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