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生态文明之都绘就绿色画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基层实践·杭州篇

字体:
—2025—
08/19
07:08:43
2025-08-19 07:08:43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赵路 宋文泽 唐骏垚 王柯宇 应陶 通讯员 何乙波 龙宇思 洪绍宸 王胡菲 王超 章张帆 共享联盟·淳安 杨奇 叶虹

位于富阳渌渚镇的雅澜(杭州)智能洗涤产线。 记者 宋文泽 摄

  富阳渌渚:一个矿区的生态转型

  给老矿区除疤 为绿循环探路

  “搬过来以后,住城里的孙女总吵着要来住。”坐在明亮宽敞的客厅中,72岁的汪祥明脸上洋溢着幸福。他所在的杭州市富阳区渌渚镇阆坞村,525户村民陆续搬进了新家。这个坐落于山间,白墙黛瓦、高低有致的浙派民居村落,已成为远近皆知的“网红”。

  如今阆坞村所处的新港区块,曾是个采矿场。渌渚境内山地资源丰富,石灰石、青石等矿产总储量达8亿吨,加之穿镇而过的渌渚江是富春江唯一能通航的支流,因此自上个世纪以来,“开山打石”成了渌渚的支柱产业。在全镇约83平方千米范围内,最多时有21个矿场,不仅烟尘弥漫,还在原本秀丽的山水间凿出了一个个“疮疤”。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老矿区”终于迎来转机。2005年以来,富阳对污染严重或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矿山尽数关停,同时启动山体修复工程,将绿色与美丽还给这一片山水。这一持续十余年的“除疤”行动,给渌渚的环境带来根本性转变。以阆坞村为例,超过1.8万平方米的裸露山体再次变得郁郁葱葱。

  “绿水青山回来了,金山银山这后半篇文章同样重要。”渌渚镇党委主要负责人说。以发展生态经济特别是循环经济为指引,2018年起,富阳区在渌渚镇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引进光大环境集团,高标准建成拥有日均1500吨处理能力的垃圾焚烧项目。走进厂区,记者发现这里干净整洁,闻不到一点异味。在数字化管理平台的大屏上,跳动着烟气排放的各项数据。“我们采用七道烟气工艺,排放指标与环保部门联网,大大优于国标和欧标。”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利用垃圾处理产生的蒸汽、炉渣和飞灰等,渌渚镇近年来不断引进各类科技企业和项目,把资源循环起来。紧挨着光大环境,厢式货车鱼贯驶进雅澜(杭州)智能洗涤科技有限公司。在这里的自动化洗涤线上,来自杭州几百家酒店的布草,经过漂洗、脱水、烘干、折叠等流程后焕然一新。而这里所需的重要“原料”——高温蒸汽,正是光大环境在垃圾焚烧时产生的。“如果自制蒸汽,每吨花费约300元,但从光大购买蒸汽,每吨只需220元。”雅澜公司相关负责人向记者算了一笔账,“仅此一项,就为我们一年节约近200万元成本。”

  截至目前,渌渚镇循环经济产业园已集聚规上企业9家。今年上半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6.85亿元。

  “绿循环”在富阳不断扩展。位于灵桥镇的富伦生态科技公司,通过回收牛奶饮料盒、电动自行车等废弃物,实现纸、塑、铝的再生利用,其细分领域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在环山乡,申能环保公司凭借有色金属固体废物综合再生利用技术,从来自电子器件生产线的废料中,提炼出铜、锡、镍等重金属和金、银等贵金属,不仅从源头遏制污染,还产生丰厚的经济效益。

  “20年的实践,证明了‘绿循环’这条路能走通,更能走好。希望这一抹绿更青更翠,将富春大地妆点得更加美丽。”富阳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杭钢云计算数据中心。 杭钢集团供图

  杭钢:一座钢城的数字蝶变

  当年轰隆隆 如今嗡嗡嗡

  盛夏时节,走进杭州半山脚下的杭钢数字经济小镇云计算产业区,高耸的烟囱依旧矗立,却不再喷吐烟尘。20年前,这里是杭钢的紫金棒材厂、小轧厂;如今,老厂房已变身为现代化的数据中心。

  机房内,整齐排列的机柜上服务器闪烁的信号灯取代了轰隆作响的生产线。这里流淌的不再是钢水,而是数据与算力——每天约有300万人次使用“浙里办”App办理各种大事小情,而每一次点击、数据的每一次调取,都由这里的数据中心提供算力支撑。

  杭钢云计算数据中心旁,一座烟囱静静矗立——这对跨越六十余年的“新老邻居”,静静地勾勒出这片土地从炼钢到“炼数”的变迁之路。

  1957年建厂的杭钢,是浙江省第一家现代化钢铁企业,被誉为“浙江工业长子”。2015年,为响应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杭钢关停半山钢铁基地,每年节约240万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80万吨。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杭钢选择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深刻入企业发展的基因,利用保留的土地、厂房、能耗指标等资源,布局数字科技产业,以钢铁之心勇闯新蓝海。

  10年倏忽而过,一个从数据中心、数据管理、数据应用到数据安全、数据交易、算力装备的绿色数字产业集群在半山脚下初长成,杭钢数字经济小镇的“名号”,正逐步刷新着人们印象中的“十里钢城”印象。在数字杭钢展示中心,“以前这里炼钢,现在这里炼数”的标语格外醒目。这句话不仅道出了杭钢转型的决心,更揭示了数字化时代新的“炼金术”——将数据资源转化为绿色发展动能。

  航向数字科技新蓝海,杭钢从数据中心起步。数据中心是“耗电大户”,其核心竞争力不仅是算力,还在于能源利用效率。“节能就是最大的降碳。”杭州杭钢云计算数据中心有限公司负责人说,杭钢积极落实国家“双碳”战略,不仅在于关停半山钢铁基地这样的大事件,也在数字科技发展的小细节。

  去年,杭钢云计算数据中心(东区)入选国家绿色数据中心。数据中心的屋顶上,成片光伏板正将阳光转化为清洁电能。顺着杭钢云计算公司电气工程师马哲毅的手指方向望去,远处半山国家森林公园的苍翠与光伏板的湛蓝交相辉映。

  沿着半山路北行,曾经的杭钢电炉炼钢厂已变身为现代化的云智造产业区。20年前,这里的电炉熔出炽热钢水,炼出的优质钢远销全国;如今,承载了杭钢在数字科技产业的最新布局——年产10万台算力装备的先进生产线。今年4月,杭钢发布浙江首个国企算力装备自主品牌“华光宏”,意为“中华之光,宏久远大”,向“硬核智造”跃升。

  “生产制造是杭钢的‘血统’。”杭钢半山基地管委会副主任宋一然告诉记者,“切入算力装备行业,是希望能够强链补链,补上生产制造的短板。”走进3万平方米的洁净车间,传送带上巴掌大的绿色光板经过10余道全自动工序,就成为布满芯片和各类元器件的电路板,再被送去组装整机。“就像当年把钢坯轧成螺纹钢,现在是把硅片‘轧’成AI装备。”宋一然身边的生产线只发出不大的嗡嗡声,与昔日炼钢厂轰隆隆的巨响形成奇妙对比。

  一名“老杭钢”告诉记者:“关停高炉那天的照片我还留着——2015年12月22日,最后一炉钢花熄灭时,工友们都在抹眼泪。但谁能想到,不到10年,这里会有这么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浙江工业长子”到世界500强企业,从“十里钢城”到“算力心脏”,杭钢的转型之路再次印证,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对立面,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只会越走越宽。

 淳安文昌镇,隐象威士忌项目正加快建设。 共享联盟·淳安 方杰 摄

  淳安文昌:一个传统工业镇的绿色逆袭

  一湖秀水 喝出威士忌味

  在淳安县文昌镇,湖光山色间,随着一台巨型吊车长臂转动,一只金色的壶式蒸馏器稳稳落入隐象威士忌厂区。机器的轰鸣声中,隐象千岛湖公司总经理周雪松露出笑容,与同事击掌庆祝,“核心设备进场,预计今年底前试运营!”日前,周雪松和团队为好山好水加码,投资5000万元布局威士忌艺术酒店项目,打造可看可玩可体验的新型旅游目的地。

  这片湖畔,几十年前却是另一番模样。文昌镇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集聚了一批机械加工、木材加工等资源消耗型企业,2000年时,数量超过40家。

  然而,粗放发展的工业让青山绿水蒙尘。“经济发展是快了,但废水、废气给环境造成的影响有多大,不敢想。”时任文昌镇工业办公室主任李仁祥说。

  2005年,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淳安提出“生态立县”战略,保护一湖秀水成为淳安人的共识。县里出台一系列保护生态的规定,其中一条为:凡不符合生态环境要求的项目一律不能进入千岛湖。

  在千岛湖的高标准保护下,作为传统工业重镇,文昌走到了十字路口。任何对环境有污染的企业,腾退!经济发展,必须实现高质量。

  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位于千岛湖东北湖区的文昌人想起了家门口的水。“当时,千岛湖水‘有点甜’火遍大江南北,而镇上在2001年就落地第一家饮用水企业,发展水饮料产业既有基础,也是顺势而为。”李仁祥说,文昌的机会就“藏”在青山绿水中。

  “靠水喝水”,目前,文昌镇已集聚11家水饮料企业,在淳安23个乡镇中位于前列。但文昌镇生态优势带来的产值“天花板”还远远未到。

  一湖秀水喝出新滋味。如今,威士忌成为当地发力的新蓝海。

  距离千岛湖高铁站5公里处,淳安首个威士忌项目——淳之谷威士忌在今年6月正式投产。酿造车间里,酒香与麦芽香氤氲而来,首席酿酒师丁琦将蒸馏后的500升新酒小心翼翼地注入橡木桶。“这里的水和空气,赋予威士忌独特的风味。”丁琦说,2021年,团队考察了全国20多座城市,最终选址文昌镇,看中的就是这里的生态环境。

  青山绿水是发展的前提,而打造完备的威士忌产业链、实现工旅融合所带来的高附加值,则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能。今年4月,富勒生物橡木桶配套项目落地文昌镇,未来将年产3万个橡木桶。项目负责人陈龙有备而来:“橡木桶是威士忌生产的核心,落在威士忌项目最集聚的文昌镇很合适。”

  随着杭黄高铁的开通,威士忌的产业链还一路延伸到了旅游业。上海游客李晓的第一站是淳之谷威士忌,从糖化、发酵到蒸馏,她打卡了威士忌酿造的全过程。丁琦介绍,近2个月酒厂已接待游客超300人次。

  以水兴工,淳安的水饮料产业从有到强,现已集聚企业73家,去年实现销售收入161.3亿元,近十年增长了4倍。

  如今,已经退休的李仁祥还会回文昌镇转转,昔日的木材加工厂、五金加工厂等已隐入历史,取而代之的是绿水青山间崛起的水饮料、大健康等生态产业。“听说近五年,文昌婉拒的投资项目就有20多个,但准入项目带来的附加值,一个比一个高。绿水青山,的确是金山银山!”他竖起了大拇指。

建德大同镇的钱记蛋业采用数字化系统养殖蛋鸡。 记者 应陶 摄

  建德:一个蛋仓的智慧密码

  数据养鸡 恒温恒湿不闻腥臭

  盛夏,记者走进位于建德市航头镇的己合家庭农场,这里有91万余羽蛋鸡,每天产蛋80万余枚。我们有些纳闷,漫步其中,为何闻不到腥臭?养了34年鸡的农场经营户唐樟平指着身后的连幢平房告诉我们,他的养鸡场可不太一样。

  走进鸡舍,恒温23℃的凉风穿廊而过,湿度表定格在45%,地面氨气浓度仅10ppm(百万分率)。蛋鸡在五层自动化笼架上啄食,一枚枚温热的鸡蛋顺着传送带汇成“蛋河”。过道处,浙大博士生王政和其他组员正调试着蛋鸡巡检机器人,“这里的养殖规模大,我们可以充分采集各类数据,训练大模型。这些数据,就是未来智慧养殖的密码。”

  这幅科技感十足的画面,正是建德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缩影:以生态农业为主线发展畜牧养殖业,让臭鸡场蜕变为年产7.86万吨“黄金蛋”的全省蛋仓。

  用数据养鸡,是66岁的老唐以前完全不敢想象的画面。过去40年,一直作为浙江畜牧生产区的建德,养殖规模及鸡蛋年产量位居全省第一。但在迈入千禧年后,建德也因传统粗放的养殖方式,付出过沉重的代价。

  彼时,山村小溪边养鸡场扎堆,鸡粪堆积成山,夏日高温蒸腾的恶臭弥漫数里。按老唐的话说,“清早穿胶鞋进棚,踩着粪水一步一滑,苍蝇糊脸”。2013年前后,建德蛋鸡养殖规模达到顶峰,存栏量近千万羽,占全省蛋鸡存栏总量近四成。建德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侯崇林也坦言:“那时候的建德,平均每人养了20只鸡,赚到了钱,但脏了河道,污了环境。”

  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建德决定大刀阔斧做“减法”。2013年起,建德启动“生态手术”:3年内关停三分之二低效养殖场,存栏压减至300万羽;同步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宜养区,推动土地休耕复绿。但“减法”绝非一刀切——政府为退养户提供转产技能培训,引导优质户向生态养殖转型。

  老唐成为了建德最早转型的养殖户之一。“摸着石头过了10年河,终于攒起了这个生态农场。”老唐带着记者走进现代化养殖区,“过去三人管一万羽,现在一人管两万羽!产蛋率从85%提到了95%以上。”

  随着转型的农户越来越多,建德蛋鸡畜牧业规模触底反弹。当前,建德全市蛋鸡存栏量近520万羽,鸡蛋年产量7.86万吨;预计到2027年底,将达到800万羽存栏。

  同样触底反弹的还有环境曲线:以高峰期承担建德三分之一蛋鸡存栏量的莲花溪为例,其水质从劣Ⅴ类跃升至以Ⅱ类为主。如今,这里不仅重现水清岸绿,还发展起了铁皮石斛、高山蔬菜等现代绿色农业。

  绿水青山,也在反哺建德蛋鸡业。今年,建德发布“建德鸡蛋”区域公用品牌,围绕水土、空气、饲料、监管、运输、品质、口感、营养等8个维度,推出“八鲜认证”产品价值体系;签约长三角蛋品交易中心项目,构建起生态环保型产业链。“现在建德优良的生态环境,就是支撑这块金字招牌最硬的底气。”建德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沈小来说。

  夕阳染透建德乡村,一批又一批新鲜鸡蛋从这里运往全国各地。此时,建德蛋鸡产业的绿色数据正在实时刷新:存栏量519.6万羽,地表水Ⅱ类占比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59天。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绿循环;建德;威士忌;文昌镇;算力责任编辑:马驰骋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