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巍在发言中。
井头山遗址一期发掘现场。
以1955年萧穿铁路(现萧甬铁路)沿线考古为标志,宁波考古工作正式拉开帷幕。
从仅依靠文献,到通过地下、地上“二重证据”获取实证,70年来,宁波人了解地方历史的方法有了质的飞跃。
昨日,“纪念宁波考古70周年系列活动”正式启动。应邀前来的全国、省、市考古专家共同围绕“宁波考古70周年与地域文明探源工程”这一主题,展开交流和探讨。
当天,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在甬设立“文化大师工作室”;《宁波地域文明探源工程规划纲要(2025-2030)》同期发布,为宁波考古未来五年工作锚定方向。
1
宁波考古70周年系列活动发布
实证八千年,水陆七十载。
有数据统计,70年来,宁波地区相继开展了近3000项水陆考古调查勘探项目,保护和抢救了300余处古遗址、古墓地、古窑址和古沉船等一大批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出土或出水了数十万件(套)文物标本。
其中,河姆渡、田螺山、井头山、大榭、施岙古稻田、永丰库、上林湖越窑、“小白礁Ⅰ号”沉船遗址等重大考古发现,享誉全国乃至全球。
相关工作聚焦文明探源,将宁波历史轴线向前推进至距今8300年,初步勾勒出杭州湾南岸早期稻作农业社会图景,以及宁波先民从探索海洋到适应海洋再到开发海洋的蓝色画卷;
同时聚焦港城演变,句章故城、鄞县故城、明州子城、罗城、永丰库遗址等重要遗存的发现,基本廓清了宁波港城互动的发展脉络,丰富了宁波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价值内涵。
上林湖、东钱湖“两湖”窑场,厘清越瓷脉络;水下考古与陆上考古齐头并进,助力海丝申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全国十大精品陈列”等国家级荣誉的取得,为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作出了“宁波贡献”。
据了解,为纪念宁波考古70周年,我市将举行一系列活动。
其中“从远古渔村到国际港城——宁波考古里的海洋基因”特展,计划9月在中国港口博物馆启幕,届时浙江省考古学会水下考古专业委员会亦将落户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8月底至12月,我市将开展多场考古研学、考古工地开放日、科普讲座、微展进校园进社区等公众考古科普活动,邀请市民走进最新的考古发掘现场,探寻港城文化密码。
2
宁波地域文明探源工程“路线图”确定
每一处遗址、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珍贵印记,如同一块块拼图,复原再现出宁波地域文明发展演变的壮丽画卷。
为进一步揭开、解读本土历史文化的基因密码,在前期调研基础上,《宁波地域文明探源工程规划纲要(2025-2030)》于昨日发布。
据了解,宁波地域文明探源工程自2024年7月开始酝酿,11月启动,系统总结既有成果基础,已形成《宁波地域史前至夏商周时期探源工程前期研究成果》等报告。
以2030年为界,宁波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将分为两个阶段(2025-2030年和2031-2040年)持续推进。其中第一阶段分为一期(2025-2027年)和二期(2028-2030年),重点聚焦“宁波地域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主题,预期目标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一基本建立先秦时期考古学文化谱系,力争填补新石器时代早期缺环;
二是基本探明稻作与海洋交织生业系统的内涵、特征、起源与发展过程;
三是初步复原重建古海岸线变迁过程及人地关系发展演变机制;
四是初步系统揭示知识系统与精神信仰的相互关系、发展阶段、演变过程与核心特征;
五是初步构建再现各个时期聚落的空间分布,内部布局与结构特征,及其反映的社会面貌;
六是初步科学阐释宁波地域文化因素在“多元一体”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进程中的独特贡献。
同时,力争在学术研究、公众考古、数据库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一批高质量成果。
为达到这一目的,未来五年,相关学者将重点攻关文化谱系、生业系统、环境变迁、知识系统与精神信仰、聚落考古与社会发展、区域文化交流等六大子课题,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研究宁波先秦时期(新石器时代早期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之前,可分为距今约12000-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和距今约4000-2200年的青铜时代)的社会图景。
宁波市社科联(社科院)有关负责人表示,本次发布的《宁波地域文明探源工程规划纲要(2025-2030)》,无疑是宁波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未来五年,我们将重点推进,构建文明研究的‘宁波范式’,以便赓续历史文脉,深化文旅融合,为宁波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市域样板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3
王巍文化大师工作室落地
为充实相关研究力量,宁波地域文明探源工程专家聘任仪式昨日举行,其中王巍文化大师工作室在宁波正式挂牌成立。
王巍,1954年出生于吉林长春,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一级研究员。他曾主持河南偃师商城宫城内宫殿区的发掘、陕西周原西周宫殿基址发掘,并以总领队身份主持了河南安阳殷墟孝民屯4万多平方米的大型发掘,还曾承担《中国考古学·概论卷》《中国考古学大辞典》的主编工作,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首席专家,在考古学领域造诣深厚、声望卓著。
在担任“宁波地域文明探源”课题组牵头人后,王巍倾力指导推进宁波地域文明探源工作,不到一年时间里,多次来宁波一线调研,为确保宁波地域文明探源工程高质量推进,提供了专业指导和宝贵建议。
王巍表示,宁波作为海洋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河姆渡文化、海盐业的起源地和越窑青瓷的中心产区,有“稻作文明的摇篮”“海上丝路的活化石”之誉,其地域文明在中华文明构建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未来,他将与宁波地域探源文明工程特聘专家及骨干成员一起,进一步深挖宁波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独特地位,揭示更多“何以宁波”的深层答案。宁波方面也将活化利用有关成果,赓续文脉基因,积极探索“考古+旅游”“考古+教育”“考古+数字”等新模式,让遗址公园成为市民的“文化客厅”,让考古成果成为青少年的“第二课堂”。
本次活动由宁波市委宣传部、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文物局)、宁波市社科联(社科院)主办,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文物考古研究院)承办。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