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塘汉服文化周活动现场,演职人员乘船而来,展示汉服魅力。 受访者供图
方文山近照。 受访者供图
浙江在线8月27日讯(记者 沈听雨 顾雨婷 实习生 朱子言)戴着黑框眼镜,西装笔挺,微微颔首,礼貌微笑,出现在公众场合的方文山,不像叱咤流行歌坛的作词人,更像一个正经的上班族。
他就是方文山。此前在杭州第八届海峡两岸青年发展论坛上,大家也忍不住问他一句:“下一首中国风的歌曲是什么时候?”
《东风破》《七里香》《菊花台》《青花瓷》……这一首首蕴含古典诗意的流行金曲,歌词均出自方文山之手。传统意义上,人们对流行音乐人的印象可能是洒脱,但记者在与方文山的对谈中,感受到的是他的谦逊、勤勉和务实。和他有过交流的人,也如此评价。
从草根一步步成为华语乐坛最具辨识度的作词人之一,方文山的经历堪称成功励志文范本——出生在普通蓝领家庭,小时候为补贴家中生计端盘子、送报纸,读高职学电子专业,到年龄入伍,退伍后做过货车司机、安装管线工人。后来想当电影编剧,无果后转向音乐圈,写了近百首歌词装订成册后寄出100份投稿,最终接到中国台湾综艺节目男主持人、流行乐歌手吴宗宪的电话,等来一个机会。这之中,相比文字天赋和才能,方文山的耐心、恒心和毅力更是他能走到今天的关键。
“年轻时根本想不到我会走到这样一个位置,能完成写歌、拍电影、办展等这么多事情。”方文山觉得自己很幸运。
如今,56岁的他没有停下脚步,担任导演和编剧的网剧《小楼不东风》已进入后期制作阶段,和周杰伦合作的新歌今年年底前或将发布……“我要对得起自己现在的位置,所以要更努力。”他说。
“在喜欢的事情上受点挫折,没什么好抱怨的”
接受采访前,方文山和团队刚结束关于网剧《小楼不东风》的会议。这是他自编自导的第一部网剧,已筹备数年,今年大部分时间也都投入剧集后期制作中。
“用影像讲故事,是我一开始就想要做的事。”方文山说,那时候没有合适的环境,暂时没往这个方向发展,但时机成熟了,还是想试试。
他允许自己在某个人生阶段达不到目标时可以“适时转弯”。这种“转弯”不意味着放弃,“我喜欢创作,当时无法在电影圈发表作品,写歌词发表也是一种创作,那为什么不试试呢?”方文山说,人生不会因为你没有达成目标而停止,那就大胆往前走吧,不要停留在原地。
1997年7月,是方文山一直记在心里的日子。那一年,他接到吴宗宪的电话,自此敲开通往音乐圈的大门。也是那一年,他发现现实和想象的差距有点大。签约后的整整一年,他没能发表任何作品,也没有任何收入。
“当时要有收入就要比稿,一首曲,同时给很多人写词,最后从交上来的作品里挑一个出来。”方文山坦言,那是自己最感到焦虑的时候,但从来没想过要放弃。
“一点也不觉得辛苦,在喜欢的事情上受点挫折,没什么好抱怨的,这些挫折对我来说都是成长。”方文山看得很透彻,“我喜欢创作,这是我的兴趣,但把兴趣变成职业,就有了竞争和门槛,就会有失败、有压力,因为喜欢并不代表水平高。”在他看来,能把兴趣当做职业的人,真好也真少。
从决定踏入音乐行业那天起,方文山就有了职业自觉:“演员、歌手、词曲作者、导演等等,在这个行业成功后,利润是一般上班族的十倍、一百倍。同理,风险也应该是一般上班族的十倍、一百倍才合理。一个歌手可以开演唱会,就代表还有十个歌手在等,十个在等代表有一百个在筹备、一千个在想,但只有一个可以唱。那就合理了,那就公平了,因为竞争的是千分之一。”
没有作品发表,方文山就开始研究市场,琢磨别人的写词技巧,总结其中的结构和记忆点,寻找能让听众产生共鸣的旋律。
他拆解流行歌词的密码:流行音乐是通俗文化,无论风格如何,要让歌词和听众的情感形成共鸣,并借由旋律、歌手的演唱等成为听众生活记忆里的一块拼图。
他提炼出一套“写作”公式:歌词中可以使用“你”“我”等人称代词,在营造文字美感的同时把听众拉回现实时空,让歌词更有代入感,比如《青花瓷》的“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兰亭序》的“无关风月,我题序等你回”。
1999年,初出茅庐的方文山和周杰伦分别担任作词和作曲,为闽南语歌手江蕙创作了《落雨声》。“这是我发表的第一首歌,意义非凡。”方文山记得,当歌曲作为电视剧片头曲被唱响,自己的名字出现在荧幕上时的心情,让一切等待都很值得。
回看人生轨迹,方文山觉得自己很幸福。他出生的富里乡是台湾地区花莲县最南端的一个乡村,小时候没有读幼儿园,也没有上过才艺班。但他在自我发展中,通过创作塑造了一个个不同的世界,拥有了一个可以留下作品的人生。他说:“这样的人生很畅快。”
“阅读是投资报酬率最高的事”
众所周知,方文山和周杰伦,是合作多年的默契搭档。
周杰伦这样评价过他:“以前写《东风破》我已经认为是最棒的了,可是他又给了我《发如雪》,当我以为《发如雪》无法超越时,他又写了《千里之外》,当我以为《千里之外》是巅峰的时候,他又写出了《青花瓷》。在华语乐坛,我唱歌不是最好听的,但方文山的作词水准却是数一数二。”
方文山用“相辅相成”形容两人的关系。他说:“周同学的曲子创作空间很大,让我作词时在文字上有许多自由。”
他写了超过500首歌,流传最广的,还是和周杰伦合作的“中国风”系列歌曲。
中国风成就了方文山。这种风格的形成,对他来说,有偶然,也有其必然性。
“我无法预知未来流行音乐的市场,投稿的那近百首歌词中,没有一首是和‘中国风’相关的。”方文山说,进入音乐圈后慢慢意识到,必须有鲜明的创作风格,才不会被替代。偶然间选择了“中国风”的创作题材,没想到会有这么多听众喜欢,甚至没意识到自己写的就是“中国风”。
什么是中国风?在方文山看来,除了宫商角徵羽的五声音阶外,编曲中用到二胡、古筝、琵琶等传统乐器,或者歌词里用到“伊人”“拱桥”“蹙眉”等意象,都能被称为中国风。中国风是多样的,能跟爵士、雷鬼、摇滚等搭配。
他和周杰伦创作的第一首中国风歌曲《娘子》,就是在西方音乐节奏中填上“塞外”“杨柳”等仿宋词的歌词。那时候,方文山写了两个版本的歌词,一个中规中矩、一个大胆创新,“当时市场上没有这样的风格出现,心里没底,但周同学听完后跟我同频了,我们都觉得正是词和曲不在同一范畴形成的落差造就了歌曲的精彩。”更没想到的是,歌曲发表后很受欢迎。
创作体现一个人的价值观和文化想象力。十几年前,方文山在北京大学演讲时就提到:一个民族一定要对自己文化有很强的认同感,才会塑造出自己的风格。于他而言,中国文化就是他创作中的根与魂。
方文山从小就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中学时,他常在旧书店站着看书,一待就是好几个钟头。其中,大部分都是唐诗宋词或新诗诗集,看完后,他还会放在心里慢慢琢磨。
他说,唐诗宋词有一种优雅的韵致。而比起格律工整的唐诗,他更喜欢宋词,喜爱李煜、李清照等以景喻情的词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些文字多有画面感,读起来就像在吟唱一样,这就是中华美学啊!”提到宋词,方文山滔滔不绝。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纵深探索,逐渐发展出在歌词创作中的美学调性。如此,才有了《东风破》中的“一盏离愁,一壶漂泊”牵引出不忍与君话别的清冽忧伤;《发如雪》里的“流水三千,只取一瓢”诉尽唯爱一人的绝恋衷肠;《青花瓷》中的“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以千载难逢的天气隐喻久等不来的爱人……
一切都源于方文山最大的爱好——阅读。
他不止一次说过:“阅读是投资报酬率最高的事。作者把他数年、数十年甚至毕生心血凝结成一本书,读者只要花较短的时间就能经历,哪怕不能通盘领略,但总能留下痕迹。”这些都变成了他创作的土壤和养分。
方文山读书很杂,从诗歌、散文、小说到评论、科普、历史等都有涉猎。他认为,必须广泛去阅读,才能了解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看待世界的方式。当视野变得广阔,对待事情就不会只从自己有限的经验出发,导致创作僵化。
采访时,被问到最大的收获,他毫不犹豫:“就是不停去触及各个领域的知识。”
“想要去做一些歌词办不到的事”
方文山说,和传统文化有关的事,自己会有一种使命感。这些年,创作歌词之外,他热衷于推广汉服和书法、筹备电影及网剧、策划展览等。每一项事业里,都能看到传统文化的影子。
2013年,他在嘉兴西塘发起汉服文化周,至今已坚持13年。“10多年前,无论是买汉服,还是穿汉服,都不是件容易的事。现在,有越来越多人认同汉服、接纳汉服、热爱传统文化。”在这个过程中,他感知到一种强烈的文化认同,也获得了成就感和快乐。
浙江西塘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文化创意部部长陈康一路走来,见证了西塘汉服文化周逐渐发展为大规模呈现中华传统服饰和礼仪文化的文化盛会,感慨道:“几乎每一届汉服文化周,方文山都会穿着汉服来待上两三天,跟传统文化爱好者交流,体验各类文化活动。”
西塘旅游休闲度假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汪建明也感受到方文山对传统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他对汉服的历史很熟悉,而且不‘古板’,乐见作为日常穿着的新式汉服或当代汉服出现,比如鼓励T恤衫和马面裙做‘混搭’,更好适应现代社会节奏。”
推广传统文化,方文山讲求以量变推动质变。先吸引更多人进到这个圈子,才会有人想要深入了解和研究。
他坚持,“传统文化要获得广泛影响力,得用通俗的方法。”其中,汉服、影视剧、流行音乐、艺术展览等都是很好的传播载体,它们可以直接看懂、听懂,能获得较好的流行度。
他在执导的首部电影《听见下雨的声音》中,融入汉服、水墨画等古典元素;他的首部网剧《小楼不东风》把汉服作为其中一条核心故事线。而他的下一部影视作品也计划以书法为主题进行创作。
前几年,方文山举办了个人艺术创作巡回展,将歌词、书法、潮流艺术等融于一体,制作成百余件艺术品。他的中国风歌词所承载的浪漫情怀和寓意,在陶瓷、版画以及各种潮流艺术品等载体中得到了具象化呈现。
方文山十多年的老粉陈琳至今还保留着参观巡回展时拍的照片,其中一只胸口写着“青”字的天青色庞克猫装置让她印象深刻。“天青色是汝窑的基本色调,也是《青花瓷》创作的灵感来源,但装置的身体又采用复古机器人造型,整件作品兼具文化底蕴和机械文明质感。”陈琳感叹,看到的那一刻有种惊喜感,原来传统文化也可以这么潮。
这是方文山所希望的——当自己因为流行音乐获得更多关注后,他想要能借助这样的影响力、借助通俗文化的渗透力和扩散性,把传统文化的魅力展现给更多受众,特别是召唤新一代的年轻人去感受这份传承千年的韵味和魅力。
这些年,互联网上不定期总会出现一些声音:“方文山你赶紧去写词吧。”对此,他表示:“我已经50多岁了,做事会思考我在做而别人会看。这跟20多岁时不一样,当时写歌词只想创造一个独特的风格,几乎不考虑其他。这并不是说以后我不写歌词了,而是到了这个年纪,想要去做一些歌词办不到的事情。”
方文山始终为此而努力。无论是创作中国风歌词,还是尝试跨界艺术,他想让传统文化变得更流行。这条路,他会继续走下去。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