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区曹娥江畔的自然风光与城市景观融为一体。 通讯员 朱胜钧 摄
游客在嵊州市贵门乡体验茶叶采摘,亲近自然风光。 贵门乡供图
柯桥区平水镇的松盛园乡创飞地中,工作人员在打包农产品。 平水镇供图
上虞打通水生态价值转换通道
护好母亲河
水清又生金
浙江在线8月27日讯(记者 孙良 朱银燕 共享联盟·上虞 张汉锋 干婧 阮帅 金燕翔 通讯员 边富良 张峰 陈坚)日前,位于绍兴市上虞区曹娥江“一江两岸”三期核心区的五甲渡城市公园再添一地标——时光书屋,成为亲子互动、文创展览、团建活动的好去处。这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渡口,从生态整治到幸福河湖创建,蜕变为市民游客热衷打卡的活力滨水空间。
曹娥江外驿纤长,百曲清溪绕石梁。流经上虞城区的“母亲河”曹娥江承担着防洪排涝、水源保障和交通运输等使命,为沿岸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因水患和人为破坏导致河道生态系统遭殃。
为护好一江碧水,上虞抓牢曹娥江治理中的痛点难点,集中力量抓好流域治理保护,关停取缔砂石料加工企业,实施清淤疏浚、滩涂整治、生态护岸,纵深推进“全域幸福河湖”建设。从水岸共治到长效管理再到绿色发展,曹娥江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水标准。
近年来,上虞先后投资10.7亿元建设全长约5.6公里的曹娥江“一江两岸”景观工程,集防洪、文化、运动、生态、休闲、景观等功能于一体,在维持河道肌理的基础上,最大程度保留原始岸线、浅滩、绿洲等江岸水土生态特色,并构筑景观绿地、园林小品、运动场地等设施,将“一江两岸”城市滨水环境打造成为生态功能、防洪排涝和城市休闲和谐共生的理想场所。
不仅如此,上虞还对“一江两岸”38处约3.6万平方米水利管理用房进行确权,助水资源变“水资产”。今年3月,位于五甲渡城市公园的五甲渡商业街区开街,预计将实现年收益超千万元,用于反哺水利建设和管护。“依托水利工程不动产确权、产业布局、融资创新等措施,挖掘优质水资源、岸线资源,探索水生态价值向区域经济转化的新路径,让水资产不断‘生金’。”上虞区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说。
今年以来,上虞创新实施“滨水文旅”发展战略,通过将地域人文特色有机融入水利建设,实现人文与生态、传统与现代、防洪与休闲的多维融合,助力打响“一江两岸三城四季”上虞文旅新品牌。其中,位于曹娥街道的曹娥里·十三弄历史文化街区开街即火,今年“五一”接待游客25.15万人次,一派江南水乡古韵与现代商业交融的盛景。
如今,上虞“一江两岸”不仅成为城市景观标志,更加速催生“生态+”产业,“生态+总部经济”“生态+文旅”“生态+体育”产业在这里扎根生长。
连日来,位于曹娥江畔的浙江海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部大楼(青创大厦)施工现场塔吊林立,施工人员争分夺秒推进工程建设。“项目竣工后将面向创业人才招商,筛选优质企业入驻,助力打造‘一江两岸’总部经济。”海联新材料公司总经理陆梁告诉记者。
目前,上虞“一江两岸”核心区已汇聚21个总部楼宇项目,其中已完工建成大楼6幢,在建大楼13幢,本年新开工大楼2幢,一幅产城人文融合的滨水“青春之城”图景已徐徐展开。
日前,位于绍兴市上虞区曹娥江“一江两岸”三期核心区的五甲渡城市公园再添一地标——时光书屋,成为亲子互动、文创展览、团建活动的好去处。这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渡口,从生态整治到幸福河湖创建,蜕变为市民游客热衷打卡的活力滨水空间。
曹娥江外驿纤长,百曲清溪绕石梁。流经上虞城区的“母亲河”曹娥江承担着防洪排涝、水源保障和交通运输等使命,为沿岸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因水患和人为破坏导致河道生态系统遭殃。
为护好一江碧水,上虞抓牢曹娥江治理中的痛点难点,集中力量抓好流域治理保护,关停取缔砂石料加工企业,实施清淤疏浚、滩涂整治、生态护岸,纵深推进“全域幸福河湖”建设。从水岸共治到长效管理再到绿色发展,曹娥江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水标准。
近年来,上虞先后投资10.7亿元建设全长约5.6公里的曹娥江“一江两岸”景观工程,集防洪、文化、运动、生态、休闲、景观等功能于一体,在维持河道肌理的基础上,最大程度保留原始岸线、浅滩、绿洲等江岸水土生态特色,并构筑景观绿地、园林小品、运动场地等设施,将“一江两岸”城市滨水环境打造成为生态功能、防洪排涝和城市休闲和谐共生的理想场所。
不仅如此,上虞还对“一江两岸”38处约3.6万平方米水利管理用房进行确权,助水资源变“水资产”。今年3月,位于五甲渡城市公园的五甲渡商业街区开街,预计将实现年收益超千万元,用于反哺水利建设和管护。“依托水利工程不动产确权、产业布局、融资创新等措施,挖掘优质水资源、岸线资源,探索水生态价值向区域经济转化的新路径,让水资产不断‘生金’。”上虞区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说。
今年以来,上虞创新实施“滨水文旅”发展战略,通过将地域人文特色有机融入水利建设,实现人文与生态、传统与现代、防洪与休闲的多维融合,助力打响“一江两岸三城四季”上虞文旅新品牌。其中,位于曹娥街道的曹娥里·十三弄历史文化街区开街即火,今年“五一”接待游客25.15万人次,一派江南水乡古韵与现代商业交融的盛景。
如今,上虞“一江两岸”不仅成为城市景观标志,更加速催生“生态+”产业,“生态+总部经济”“生态+文旅”“生态+体育”产业在这里扎根生长。
连日来,位于曹娥江畔的浙江海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部大楼(青创大厦)施工现场塔吊林立,施工人员争分夺秒推进工程建设。“项目竣工后将面向创业人才招商,筛选优质企业入驻,助力打造‘一江两岸’总部经济。”海联新材料公司总经理陆梁告诉记者。
目前,上虞“一江两岸”核心区已汇聚21个总部楼宇项目,其中已完工建成大楼6幢,在建大楼13幢,本年新开工大楼2幢,一幅产城人文融合的滨水“青春之城”图景已徐徐展开。
诸暨店口镇壮士断腕绿色转型
告别黑烟囱
建成大花园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诸暨市店口镇的海亮股份浙江铜管事业部盘管线车间,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三层楼”的天然气熔铸炉。“这是我们的核心熔铜装置,相比传统电炉更环保、更智能,既能降低生产成本,又能显著提升生产效率。”车间工作人员介绍,这款熔铸炉已历经多次迭代升级,从最初的焦炭炉到电炉,再到如今的天然气炉,每一步都紧跟行业绿色发展步伐。
“海亮一直走在行业创新前列,20年前就展现出了远见。”与记者同行的店口社区老书记陈荒说,当时全镇刚开始整治关停高污染的焦炭炉,海亮就已经率先完成了电炉改造,为后来的产业升级打下了坚实基础。
熔铸电镀、燃煤焦炭炉曾是店口五金产业的“吃饭家伙”。在产业发展初期,这些设备撑起了当地经济的繁荣,却也让店口陷入了严重的环境困境。
当地人曾说,进了店口就像闯进“仙境”——只是里面飘的不是祥云,是呛人的烟。陈荒回忆,“清晨站在杭坞山上眺望,根本看不见店口的屋顶,空气中的焦糊味更是挥之不去。”一名镇政府工作人员记得,2006年之前,恶劣的环境让许多人望而却步。
2006年开始,店口镇痛定思痛,对此进行整治;2007年,关停1304只焦炭炉;2011年,关停油炉,要求铜加工企业一律改用电炉、天然气炉,加装环保设施;2012年,为减耗提质,287只炉子关停至57只。焦炭炉、油炉关停后,家庭作坊转向规模企业购买原材料,而规模企业则借着改炉的契机集中搬进工业园区,实现了产业的集聚发展。
整治初期,反对声浪不小,企业最担心的问题是:“治污染会不会砸了工业的饭碗?”“现在回头看,当初的担心都是多余的。”陈荒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过去一只焦炭炉一天最多产出2吨铜棒,改用电炉后,产能直接翻了6倍,生产成本反而降低了40%。
这场“自我革命”不仅改善了环境,更推动店口铜产业集群完成了内部再分工。在产业细化中,当地企业各寻赛道、实现升级:万安集团从单一生产刹车片,拓展至汽车底盘领域;海亮集团从普通铜管生产,进阶到海水淡化管研发;露笑集团则瞄准新能源赛道,深耕风能、太阳能设备用漆包线……
生态治理让店口真切尝到了绿色发展的硕果,绿色理念也逐渐融入产业基因。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主动加大环保投入。
浙江宁巍机械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吉龙介绍:“我们每台生产设备都配套了环保设施,铸造车间还专门加装了除尘设备。”虽然环保设备耗电量占总耗电量的15%,但王吉龙认为,看似多花了电,实则留住了人心、赢得了市场。
如今的店口已成为企业总部的优选地,不仅因为成熟的五金产业集群,更因为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
20年来,店口完成了从“呛人黑烟”到“绿意盎然”、从“工业孤岛”到“生态公园”的蝶变。站在杭坞山上俯瞰,整个店口风光尽收眼底,远处的农田泛着翠绿,近处的工厂错落在绿树间。越野马拉松、白塔湖桨板赛……店口这个工业镇成了各类赛事的“新宠”。“是生态变好了,才有这些赛事主动找上门。店口的美,终于被更多人看见了。”店口镇居民感慨道,每到周末,还有很多周边游客循着美景而来。
“产业发展、城市建设,最终的落脚点在人,在于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店口镇党委书记张营表示,这份因环境改善而凝聚的人心之力,将化作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推动店口在绿色转型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嵊州贵门乡为20余万亩森林“估价”
量化这片绿
村民得红利
在嵊州市贵门乡,好生态能换来真金白银。
贵门乡坐落于嵊州西南,作为省级森林乡镇,这里古树参天、林木茂密,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和“城市绿肺”。近年来,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协同、企业参与的形式,嵊州启动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为贵门乡20余万亩森林完成“估价”,以此获得GEP贷款后,再用于当地的森林养护和绿色共富项目建设,探索出一条市场化、可持续的自然资源资产价值转化路径,实现多方共赢。
贵门乡森林覆盖率高达90%以上,为了给好生态精准算出好价钱,嵊州市交投集团牵手浙江农林大学,组建起一支校企合作专业团队,进山入林60余次,共生产出26万条数据、69张专题图,详细计算出了贵门乡森林资源中水源涵养、空气净化、碳汇、负氧离子等12种生态产品的功能量和价值量。
“森林能提供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和舒适的气候环境,还具备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育等功能。”浙江农林大学教授王懿祥介绍,据核算,贵门乡森林生态系统生产总值为37.74亿元,其中价值量最高的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产品为35.51亿元。
根据这份“生态账本”,嵊州市交投集团获得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授信9.5亿元。绵延的林海成了百姓的生态“金饭碗”,为乡村振兴带来“启动金”,一大批绿色共富项目随之启动。
“有了这笔宝贵的资金,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利用森林资源,同时提升基础设施,扮靓村居环境,打造更多特色文旅IP。”贵门乡人大主席郑永全介绍,经过申报和筛选,项目库里已登记有百余个绿色共富项目,涵盖生态停车场建设、道路提升改造、游步道修建、发展林下经济等惠民工程。
在贵门乡叶村,村民起初对“GEP”这个词没有概念,只对扛着器材设备、反复钻进森林深处的测算团队感到好奇。如今,依托绿色共富项目,两个大型生态停车场先后建成,解决了原先承载量小、游客停车难等问题。随着村子的人气越来越旺,村民纷纷办起民宿、农家乐,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还有从上海来的创客开起咖啡馆,为村子吸引来更多年轻人。
“没想到这GEP‘看得见’‘摸得着’。”叶村西施岩自然村村民叶忠燕经营着一家小餐馆,边上的生态停车场完工后,往来停车、用餐的游客络绎不绝,店里的生意更旺了,节假日还要找人来帮厨,她高兴地说,原来家乡最珍贵的宝藏,一直就在自己身边。
上坞山村引入数控化、清洁化的生产线,打造中高端辉白茶叶品牌;璞玉村把烂泥塘“爆改”成荷花池,“荷塘月色”景观带引来旅拍达人和青年游客,莲子等土特产打开了销路……“既保护生态,又增强乡村‘造血’功能。”贵门乡党委书记童小芳说,借助绿色共富项目,更多美丽乡村“出圈”走红,带火了全域旅游和农产品销售。目前,贵门乡已完成绿色共富项目60多个,总投资超过8500万元。
“‘量化’的绿水青山通过市场手段,能够带来更可观的附加值。”嵊州市交投集团相关负责人说,近日该项目入围浙江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典型案例,贵门乡的成功实践,提供了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接下来,嵊州还计划在谷来镇、长乐镇等森林资源丰富的乡镇推广GEP核算和转化,让更多人享受到好生态带来的“红利”。
柯桥南部三镇抱团发展
山区产青梅
飞地来加工
这两天,位于绍兴市柯桥区平水镇的松盛园乡创飞地内,200吨采自王坛镇的青梅已浸水腌渍,将被做成青梅干、青梅腐乳、青梅酒、青梅酱等产品。随着全自动米酒生产线的高速运转,来自稽东镇的稻米被制作成一瓶瓶包装精美的米酒,销往全国各地。
王坛、稽东的农产品,为什么送到平水加工?“两镇全域处于水源地保护区,无法发展加工业。”柯桥区共同富裕指导中心党组书记、主任陈旭鹏解释,“而相邻的平水镇作为省级中心镇,产业承载能力不弱。”
柯桥持续推动平水、王坛、稽东以“南部三镇”的概念抱团发展。今年更是以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为目标,启动了南部山区强村富民行动,乡创飞地正是重要载体。目前,最早成立的松盛园乡创飞地和华瀛竹木乡创飞地已落户加工企业7家,预计每年可从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内采购农副产品至少500万元。
王坛镇东村村拥有千亩青梅林。“乡创飞地建立后,松盛园不仅收购了2万棵青梅树,还以每天120元的工资雇佣村民采摘。”东村村村委主任蔡家苗说。
柯桥还在探索总部经济模式与物业抱团合作等多元路径。其中,总部经济定向集聚南部三镇新招引落户的优质经营主体,物业抱团则允许三镇的经济薄弱村将环保权益作为无形资产入股区属国企参与运营工业园区,获得相应投资收益。
位于柯桥主城区的群贤198文创园内,有建筑面积超7000平方米的总部经济集聚区,现已入驻企业19家,南部三镇已累计收获飞地专项税收865万元。依托物业抱团合作机制,南部三镇的58个村也入股区属国企投资了工业园区,年村均分红达30余万元。
与社会资本的不断联动,让柯桥南部三镇的生态农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稽东镇车头村集中流转的700亩土地上,浙江德为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建起了现代化富硒黄粉虫养殖车间、生物发酵车间及高标准种养基地等现代化富硒产业链,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
此外,柯桥南部三镇共有计划总投资超140亿元的38个产业投资项目正在或即将启动建设。在德为农业等一批链主型龙头企业的带动下,生态菌菇、青梅系列产品、香榧衍生品、富硒农产品等特色产品已陆续上市销售。
为进一步形成合力,柯桥区不久前成立了“鉴水源”区域公用品牌,目前已有平水日铸茶、松盛青梅腐乳等72款产品入驻,实行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并将通过开设线下品牌专柜、加强企业合作等方式拓宽销售渠道,不断提升“土特产”影响力和竞争力。
“我们将以生态共富为主线,深度挖掘南部山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生态红利,加强生态农业项目培育招引,打造独具特色的土特产产业链,促进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换。”柯桥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