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从现代化历史方位前瞻“十五五”

字体:
—2025—
09/01
07:04:39
2025-09-01 07:04:39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潘毅刚

  “十五五”时期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到2035年,我国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并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目标方向决定路径。在纷繁复杂的不确定性中,如何行稳致远,科学谋划未来五年的发展路径?笔者以为,要让未来照进现实,在确定性的历史方位中找到发展阶段的确定性,科学施策。考虑到浙江有不少关键指标是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5年到8年的,又是国家确定的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省份,有示范先行的责任,更需要在未来五年积极有为,强化效率、公平和人文三个维度的导向,锚定战略目标,发力创新、加快发展、示范引领。

  其一,突出创新效率优先导向。“十五五”时期是一个更加突出创新效率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时期。“十四五”期间,浙江前四年年均增速6%。保持了同步于全国且增速更高的态势,这为“十五五”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但要在日益复杂的形势中保持持续增长,压力不小。

  浙江在“十四五”规划的远景目标中明确,到2035年,全省将基本实现高水平现代化,力争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20年“翻一番”。这其实是对国家提出达到中等发展国家水平的目标要求的“浙江具体化”。

  总体来看,浙江“倍增”目标的实现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人均指标增长压力依然较大。按照通常采用的世界银行中等收入国家水平门槛标准,浙江虽早已在2016年达到,但只是中等收入水平区间的上限标准(亦即高收入水平区间的下限标准)。2024年浙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35565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约1.9万美元),与中等发达国家人均GDP4万到6万美元左右区间,差距还不小。生产效率指标与收入分配指标高度正相关。这也要求,“十五五”时期及今后一个时期,必须以更高生产效率的新质生产力驱动创新增长,以保持相对较快的增速。

  近日,省委十五届七次全会已经明确到2030年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四个基本建成”的目标,这就要求未来五年,浙江要依托人才和创新优势,通过创新驱动,转变规模型、速度型、贸易型的外延扩张的增长方式,提升产业发展绩效,持续提高全员生产效率,缩小与发达经济体的生产效率水平的差距,这是作为我国现代化先行省份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需要,也是保障经济良性循环发展的关键所在。

  笔者以为,“十五五”时期高质量发展要突出三个创新效率:

  要素创新效率。要从传统的土地要素扩张驱动增长,转到更多地依靠数据、技术和人力资源要素的效能提升上来,最核心的就是要从人力资源数量红利转向人力资本素质红利,通过畅通教科人一体化,打通劳动生产效率不断上升的通道,只有人均单效上来,全员生产效率才能得到持续提高。

  产业创新效率。科技创新投入不会必然转化为产业创新绩效,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加大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融合效率,尤其要处理好政府有为、市场决定关系,避免“一哄而上”的内卷式竞争、“竞相攀比”的补贴式创新、“数字驱动”的政绩性招商,不贪大求全,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之路,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导、以市场效益驱动、以产品规模占有率衡量绩效的创新生态,让创新效益飞轮驱动“创新增长”。这不仅是一个发展问题,更是一个构建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经济体制的改革问题。

  开放创新效率。浙江这样的开放大省、强省,“十五五”时期将进入一个直面全球消费者的发展阶段,这就需要改变原有以一般贸易为主的外向型发展模式,在海外战略投资、全球供应链控制、创新资源布局、跨国公司培育等方面探索新路径,有效整合浙江制造强、服务好、投资主体多的优势,充分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畅通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中走在全国前列。

  其二,突出投资于人的发展导向。有恒产者有恒心,发展成就人,人的成长也促进高质量发展。衡量共同富裕和现代化非常重要的一个社会指标是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显然,在现代化实现阶段,加快形成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决定了发展的成色,也影响发展的动力。

  根据《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到2025年,浙江计划实现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持续优化、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家庭年可支配收入10万元至50万元的群体比例达到80%,20万元至60万元的群体比例力争达到45%。这一指标与市场决定的一次分配高度相关。但,中等收入群体不仅仅是个收入范畴概念,广义上它与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高度相关。所以这个维度上“十五五”时期可为的方向有二:一是一如既往地支持藏富于民的民营经济壮大发展,保持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增长。二是加大“投资于人”的力度,在二次分配上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供给上下功夫,构建覆盖人的全生命周期优质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尤其是打通城乡循环和生产消费循环,顺应农业转移人口入城和青年人口入乡的自由迁徙的趋势,加快构建省域一体、城乡融合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让全体居民都能享受到更加公平共享的高品质生活。当前,浙江重点围绕缩小“三大差距”采取的系列举措,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推动“扩中提低”改革等,都是未来一个时期需久久为功的重要措施。

  其三,突出人文共富驱动导向。人文精神繁荣是经济社会发达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目标逐步接近,“十五五”越来越需要关注人文维度的共同富裕。现在的情绪经济大行其道,LABUBU和《黑神话:悟空》等文化消费在国内外掀起不小的热潮,都显现出从物质消费到精神消费的发展趋势,也改变着发展的形态,增强了发展的动力。这既要求我们持续加大公共财政文化事业投入和文化产业支持,也要改变文化供给从单一政府投入方式,转向政府、市场、社会力量多元参与、协同发力的文化繁荣格局。“十五五”时期,有必要加快推动文化投入向注重人的成长、文化服务向“好不好”、文化惠民向双向互动的“三重转变”,放大文化浸润和文化促进发展和社会和谐的作用,把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程度、缩小城乡文化服务和生活的差距、不断提升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摆在突出位置。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人文维度的现代化浙江示范先行,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如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先进世界文明,加快文化经济协同走出去,以文化繁荣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的国际形象,也是“十五五”时期的重要命题。

  (潘毅刚,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十五五责任编辑:阎沁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