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乐清市二喜宠物医院内上演了一幕特别的“体检”——30只磐石灰鹅依次接受X光拍摄。这是乐清首次将X光技术应用于家鹅育种测定,标志着乐清市对传统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迈入科技化新阶段。
作为乐清本土珍贵的古老禽种,磐石灰鹅的养殖历史可追溯至600多年前。据明朝《永乐乐清县志》记载,早在永乐二年(1404年),乐清便因养鹅业兴盛,“岁贡鹅翎二万五千根”。由此可见,当时“鹅翎”已成为乐清的本地特产,并作为贡品进献给朝廷。然而,随着社会变迁,该品种因市场供求问题养殖量逐渐减少,一度濒临消失,亟待保护和推广。
长期以来,我国鹅种资源的鉴定多依赖卷尺、游标卡尺等传统测量工具,存在操作繁琐、数据精度有限等不足。为更科学、高效地开展遗传资源保护,在浙江省农科院研究员卢立志的指导下,项目组首次将X光技术应用于灰鹅育种测定中。
“通过X光检测,我们能够在无需屠宰的情况下精准获取鹅体的骨骼结构和生理数据,既避免给养殖户造成经济损失,也有效保护了种质资源。”乐清市农业农村局畜牧兽医发展中心工作人员介绍。本次检测共对30只280日龄的磐石灰鹅进行了系统拍摄,包括骨盆宽、胫长、胫围、颈长、颈椎数量等关键指标,为建立该品种的形态数据库提供了坚实基础。
据测定,磐石灰鹅的脊柱结构复杂,包括17—18节颈椎、10对肋骨,11—14节腰荐椎融合成的综荐骨,以及11—12节尾椎。X光影像清晰展示了这些部位的骨骼特征与连接形态,为进一步研究其飞行、采食等行为提供了重要依据。
“畜禽遗传资源一旦丧失就无法恢复,保护地方优质品种意义重大、使命光荣。”该项目申请人蔡博宇表示,在乐清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的帮助下,他已向省级部门提交了磐石灰鹅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鉴定申请材料,希望借助科技手段挖掘品种优势,最终转化为产业效益,反哺资源保护工作,让这一古老鹅种重新焕发生机。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