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开往胜利的列车

字体:
—2025—
09/04
07:20:41
2025-09-04 07:20:41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潮声丨执笔 肖淙文 蒋欣如 吴柯沁

9月1日,浙江抗战烈士亲属代表和烈士遗属等汇聚杭州,等待次日启程到北京观礼。

  9月2日上午,一趟G32号列车从浙江启程,向首都北京驶去。车上坐着几位特殊的浙江人,他们是浙江抗战烈士亲属代表和烈士遗属。1天前,他们从各地汇聚杭州,一起出发参加观礼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盛大阅兵。

  这次,有人带上了烈士仅有的照片,有人包裹好泛黄的烈士证,他们要带着先辈的“眼睛”,去看看新一代军人的飒爽英姿,看看强盛的祖国。

  列车一路向北,这片土地是烈士浴血奋战的地方,寄托着他们对和平的向往、对胜利的期冀。这是一条和平之路,更是胜利之路……

  带上先辈的“眼睛”

  9月3日上午,蓝天丽日下,天安门城楼庄严雄伟。长安街两侧,约5万名各界代表和人民群众屏息凝神,共同迎接期待已久的历史时刻——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

  上午9时整,全体起立,踏着80响礼炮声,国旗护卫队官兵护卫着五星红旗,阔步迈向天安门广场升旗区。步伐坚定,身姿挺拔,这座移动的“钢铁长城”,引得境内外媒体争相拍摄。

  观众席中,金华籍战地记者雷烨烈士的外甥女项碧英也举起手机。“如果舅舅在世,他一定会亲自用相机拍下这历史的一刻。”跨越时空的镜头“喀嚓”声中,雷烨的经典作品,回荡在她的脑海——从延安到晋察冀,雷烨把对抗日军民满腔的热爱和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融入镜头,《塞外篝火》《塞外杀声》生动展现了抗日勇士们战斗和生活的情景;潘家峪惨案发生不久,雷烨赶赴现场,镜头下是房屋的残垣断壁,空地上有成堆烧焦的尸体……《冀东潘家峪大惨案》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控诉了日寇的累累罪行。

  1943年4月20日,日军扫荡时袭扰晋察冀画报社驻地,雷烨遭日军包围。他砸毁了珍爱的相机,壮烈殉国。“舅舅拍下了中国大地上的伤疤,也拍下了抗日救亡者的血性。今天,我来替他看这盛世。”项碧英将阅兵仪式的细节认真看在眼里,刻进心里,“回去我要给舅舅写一封信。”

  走上天安门广场前,84岁的吴永才准备了3张叔叔、东阳籍烈士吴复夏的照片,一张可以贴身带着的小相,一张装进木质相框的5寸照,还有一张人像镶嵌于圆形吊坠。他还特意将照片翻拍进手机里,确保能和叔叔共同见证。“我要让他看看,看看强盛的国家,英勇的部队。”

  10时17分,轰鸣声划破天际,歼击机梯队从远方呼啸而来。吴永才紧盯天安门上空,惊喜地认出了歼—16D、歼—20等战机。他的叔叔吴复夏,正是杭州笕桥中央航空学校培养的第一代飞行军官。

  1938年3月16日,吴复夏与战友奉命轰炸被日军占领的杭州笕桥机场。他们一举炸毁敌机11架、仓库4座,炸死日军20余人。胜利返航时,吴复夏在富阳新登上空突遭敌机截击,座机右侧油箱中弹起火,千钧一发之际,他命令其他战友跳伞,自己却驾机撞向敌机。吴复夏牺牲后,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特意从延安寄来慰问信,称吴复夏“具有民族气节,对敌英勇作战,为国家作出较大贡献”。

  祖国领空,绝不容侵犯。1949年开国大典上,为飞出国威,仅有的17架飞机不得不连飞两遍,且无一是“中国造”。如今,国产主战装备以大机群密集编队亮相长空。“如果叔叔能看到一定很欣慰,祖国强大了,他的血没有白流。”吴永才说。

  周文翀的爷爷、乐清籍烈士周斌,生前活跃在国外战场。1939年,周斌到印度尼西亚组织国际抗日统一战线工作。1943年9月,日寇在东南亚各地搜捕抗日分子,周斌因住处遭泄密,1944年4月不幸被捕入狱。他始终宁死不屈,还在狱中继续组织难友展开斗争。1945年3月7日,周斌在棉兰监狱英勇牺牲,时年35岁。

  至今,周斌的骨灰仍未找到,留给家人的只有一本烈士证和一张在国外抗战时用过的旧毛毯。“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今天我作为后辈亲眼看到了祖国的强盛,爷爷终于能瞑目了。”周文翀说。

  跨越时空的心愿

  让我们回到历史的起点,当年战士们离家与家人告别时,很多人都以为还会再见。却难预料,驶向和平胜利之路蜿蜒曲折,不少英雄再无归途。

  在烈士这个光荣的身份之外,那些被时光定格的人们,还有更生动、立体的一面。很多人牺牲时,只有二三十岁,家人、亲友记忆中的他们,还是那样灵动活泼、朝气蓬勃。

  作为今年阅兵场上唯一的全女兵方队,上午9时55分,民兵方队昂首阔步走过天安门广场,这也是民兵方队首次参加以抗战胜利为主题的阅兵活动。“我的二姨执行抗战任务时,正和她们差不多的年纪。”观众席上,平阳籍烈士林心平的外甥蔡少盾激动不已。

  在母亲和外婆的回忆中,林心平是个侠骨柔情的女子。她爱看书,欣赏革命烈士秋瑾的侠气。生于动荡年代,她为贫困辍学的女孩心痛,为困于包办婚姻的女性鸣不平。在她眼中,抗日救国不只是男儿的事,正是这股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头,指引林心平走上了抗日之路。

  白色恐怖时期,刘英、粟裕有一份报告委托浙南地下党交送上海党组织,勇敢的林心平昼伏夜行,在蜿蜒山沟步行几百里,完成了任务,那一年,她只有16岁。长期从事地下工作,被捕后,她在敌人给她准备的“悔过书”上写下:笑汝辈黔驴技穷,甘洒热血化彩虹!

  在那个年代,林心平的心愿是女孩们都能入学堂,和男孩一样接受教育。“我真想告诉二姨,她的心愿实现了。先辈们用生命换来的和平,孕育了国家的发展,现在各行各业都有优秀女性的身姿,她们是军人、科学家、航天员……”

  吴复夏生前,也有一个愿望。身为飞行员的他早已做好为国捐躯的准备,24岁时,他向家人交代,家乡附近10多个村子没有一所学校,农民子弟读书太难。“家里分给我的产业我不要,如果我活着,我想卖掉产业造学校;如果我牺牲,你们就用我的抚恤金办学,这是我人生最大的愿望,请兄长务必记住!”

  吴复夏牺牲后,家人把抚恤金、60亩田产,连同另拨出的15亩良田作为校基,筹建小学。1941年,第一批孩子入学,至今,学校已培养上万名学生,不乏博士等人才。

  “我的爷爷是一名真正的理想主义者,我家三代人都是军人。”朱思共是有着“铁军将才”之称的苍南籍烈士朱程的孙子。“思共”二字,正寄托了这一家三代的爱国梦。

  在朱思共的讲述中,朱程从小勤奋好学,每周步行往返30余公里到隔壁乡镇读书。正是这样一个求学若渴的人,却两次“肄业”:第一次是北伐战争后,朱程主动从集美学校退学,投笔从戎,投身黄埔军校;第二次是在日本留学期间,恰逢抗日战争爆发,朱程毅然放弃了还有3个月就能拿到的毕业证书,回国抗战。“国家存亡之际,我当然要回去,敌国的文凭不要也罢。”

  如今,在朱程老家温州苍南矾山镇延续着一个传统:凡考上大学或出国留学的学生都要回到朱程故居,重温先辈的故事。“不管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自己是为了什么出发。”朱思共说。

  留住历史的印记

  整场阅兵开场前,有一段历史的“回声”,让人印象深刻——天安门广场上的大型电子屏幕上出现了钟摆的画面。1945、1955……2025,人们屏息静听,“滴答”声回荡在安静的长安街,如同历史行进的回声。

  时间正数的同时,亲历过战争的现场见证者,日渐稀少。2015年大阅兵时,抗战老同志方队中还有10位浙江老人;10年后的今天,不少人因年事已高,只能透过荧幕见证祖国荣光。

  当正义的旗帜扎进时间的长河,下一个10年、下一个百年,我们该如何纪念?

  接力棒,正被年轻人接过。

  1992年出生的温州姑娘胡丹妮,明白那种时钟悬于头顶的紧迫感。做老兵口述历史13年,工作之余,她走遍温州4个区、5个县和3个县级市,采访189位老兵。但近两年,“失约”越来越常见。189位老兵,如今健在的仅有13人。

  “他们的故事要被记住。”这是她开启这项公益活动的原动力。2012年,高中毕业的暑假,胡丹妮跟随公益活动的组织者挨家挨户看望老兵,那是她第一次直面皮肤上的刀疤和子弹孔,真切感受到什么是“活的抗战史”。从那以后,她便揣着笔记本和相机上了路。

  拍敬礼照,是胡丹妮采访的“固定动作”。“一敬礼,老兵们就会立刻挺直腰杆,眼睛闪闪发光,就算卧床,也一定要家人扶起来拍好。”久而久之,她和老兵们处成了朋友,成了他们的“孙女”。

  “要是我们都不在了,你要去做啥呢?”曾有老兵问过胡丹妮。那时她答不上来。如今,她有了答案:“我要让更多人知道他们的故事。从倾听者到记录者,再到传播者,这是我的‘长征路’。”

  今年,她计划办一场摄影展。“以前很多老兵说过,很想再见战友,可因种种原因无法相聚。我想,如果把他们的照片放在同一个空间,也算是一场‘重逢’吧。”

  而另一种“重逢”,正借助新技术发生。

  被吴永才带到现场的那张烈士照,曾是一张陈旧泛黄的老照片。多年来,他一直惦记,想用现代技术修复叔叔的遗像。几个月前,浙报集团潮新闻联合浙江传媒学院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发起的“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用AI助力英烈回家”新闻行动,帮他圆了梦。

  迎接AI复原的烈士“回家”的那天,吴永才特意做了汤圆和梅干菜烧肉——那是叔叔生前最爱吃的菜。当看到复原相片中叔叔清晰的眉目时,他忍不住红了眼,捧着相片喃喃道:“真好,真好。”

  这一幕,让项目领队、浙江传媒学院85后教师蒋辰很是动容。这是他们首次使用AI技术复原烈士照片,并创作了AI影片《凌空英魂》。蒋辰介绍,从5月筹划开始,他们深入考证烈士资料,搜集抗战时期空军影像素材,再一点点“喂”给AI、逐帧调试。直到8月,才调试出一段比较满意的影像。

  2分15秒的片子里,吴复夏烈士的一生如光影长卷徐徐铺展,最终定格在那双坚毅的眼睛——他调转航向,向敌机做最后一次俯冲。

  “我们不是在‘创造’历史,而是用技术让历史‘说话’。”蒋辰说,用AI让先烈“重生”,是用技术给了后辈们与历史对话的可能。影片在复夏小学教室中播放,当AI影像中吴复夏驾驶战机冲破云层时,一段金华口音的画外音问道:“抗战胜利了吗?”

  “我们胜利了!”教室内,响起孩子们洪亮的回答。

  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开往胜利的列车,不断创造着历史的奇迹。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潮声责任编辑:阎沁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