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9月8日讯(记者 唐逸涵 共享联盟·柯城 郑晨 通讯员 姜慧)盛夏的浙西山区,竹风裹着凉意。从衢州城区驱车40分钟,夹杂着上海话的谈笑声穿透林叶,柯城区七里乡桃源村的轮廓在绿荫中渐显。这个靠农家乐红火的山村,正迎来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刻。
“来,尝尝新鲜的黄桃!”61岁的香溪农家老板罗文位端着托盘在临溪的凉亭间穿梭。远处,游客们围着瓜果摊挑拣,徒步杖放在竹椅旁。
柯城七里乡桃源村农家乐内聚满用餐的游客。 受访者供图
凉亭下,一处空置池塘堆着杂物。罗文位说,这是村子20多年前的旧影,“以前这是竹腌塘,家家户户用山上毛竹做腌料造土纸,一个塘一年能挣三五千块。”可竹腌塘排水污染了水源,鱼翻着肚皮浮在水面,桃源村也落了个“臭水村”的名声。
2004年,桃源人狠下心,关停全村200多个竹腌塘,一门心思谋生态转型。水清了、山绿了,发展有了底气。于是,村两委瞅准刚兴起的乡村休闲游,想办农家乐,由村书记带队去安吉学经验。2005年,6名党员带头在桃源村开起6家农家乐。20年来,这股发展劲头带动了毗邻的大头村、七里三村,如今七里乡已有230多家农家乐、90多家星级民宿。
“这菜侬吃得惯伐?”“伐错哇。”笔峰大院里,上海游客坐满餐桌。老板罗太良是柯城区农家乐协会副会长,正用上海话招呼客人。他说起桌上的高山蔬果来自邻村,马上就有游客当场订购要带些走。农家乐红火了,周边村子原生态的农产品也有了好销路。
“当年第一批上海客人是我们自己拉来的。”罗太良说,2007年农家乐曾因缺游客快开不下去,他和同村伙伴带着自印的名片,借去上海参加农展会的机会在公园、社区发广告拉客。“第1位上海游客打电话说要带单位10个人来疗休养时,我激动坏了。”那些客人不光喜欢这儿的风光,还建议修村道、提升环境、改厕所。桃源人跟着需求一点点改,村庄越发整洁,上海游客一拨接一拨,两地旅游大巴专线也开了起来。20年来小村累计接待上海游客400多万人次,占游客总数近八成。
留客先留景,环境是关键。游客渐多后,由于把瓜皮果蔬往水里丢,蚊虫多了。村里赶紧装了污水收集管道,连到村口处理池,生活污水经处理后排放。为让农家乐走得远,村里把环境整洁当根本,对经营者搞星级评比,公开监督,不合格就摘牌。全村都认这个理:留得住好环境,才留得住客人。
“这些年林间步道建起来,环境一年比一年好。”68岁的上海游客沈慧每年来桃源小住一个月,今年已是第九年。她说桃源水清树密,早把这儿当成第二个家。
眼下,七里乡7个村落各展所长,农家乐提质与农产品出村正双向发力。接下去,七里乡将持续用好党建统领金钥匙,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拓展康养、旅游、休闲新场景,共筑乡村振兴发展新生态。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