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9月8日讯(记者 干婧 钱祎 共享联盟·诸暨 李伯俭)“这个条款得再细化,不然村民会因为边界问题闹矛盾!”近日,在诸暨市枫桥镇栎桥村党群服务中心,浙江越晖律师事务所主任何建红拿着一份村民规划区建房协议,向村党委书记王永全提出修改建议。这是她作为村法治审查员,为栎桥村把关的第27份文件。
“以前签合同怕漏了关键条款,做决策担心会有法律风险。”王永全坦言,村级涉法事务处理不当,容易导致集体资产受损。比如过去的一起拆迁安置纠纷,由于缺少与拆迁户之间的安置地块差价协议,部分拆迁户10多年拒绝缴纳差价。何建红成为栎桥村法治审查员后,不仅帮村里堵住了合同里的法律漏洞,还化解了多起矛盾纠纷,让村集体发展少了后顾之忧。
在诸暨,像何建红这样的法治审查员共有185名,清一色地由村社法律顾问担任。这背后,离不开省政协诸暨社会治理委员会客厅的积极推动。“诸暨早就实现了村社法律顾问全覆盖,但不少村社选择性提交审查,律师的专业作用没完全发挥出来。”会客厅牵头委员、浙江浣纱律师事务所主任金顺新说。为此,他提交了《关于全面推进村社合法性审查,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的建议》集体提案,一场从“被动咨询”到“主动审查”的基层法治改革就此铺开。
自去年8月起,诸暨市率先将合法性审查的触角延伸至基层末梢,为村级决策、合同协议、管理事务三大类16项高频社会事务,筑起了一道“法律防火墙”。
从最初的20个村(社区)试点,到今年4月的全覆盖,村社合法性审查机制已运行一年有余,累计起草审查村级社会事务3977件,其中受委托起草审查事项1902件,其他审查修改事项1825件,累计纠正问题合同928份,化解矛盾纠纷672起。最直观的变化是,1至7月村(社区)社会事务投诉举报量同比下降78.14%。
“以前村社闹矛盾,要么调解时拿不出完整证据,要么打官司时材料缺东少西。”诸暨市委相关负责人回忆,为了让审查工作“落地有声”,当地专门建立了“一事一档”管理闭环——每份审查事项的基础材料、流程单据都要规范归档,由法律顾问和村社负责人共同签字确认。
不仅如此,诸暨还定期开展“季度自查+随机抽查”,发现问题当场反馈、即查即改。今年以来,已核查案卷1205份,整改瑕疵700余处。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