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9月14日讯(记者 祝梅)9月10日至13日,2025外滩大会在上海举行。一年一度,来外滩大会看什么?走进会场、展厅,答案逐渐清晰:不断迭代更新的AI时代,总有人正青春。
在新与旧的交替中,一批批青年科研学者、企业初创者正搭起桥和路,他们敢于探索真问题、打破过去的范式,更秉持长期主义勇攀科技高峰。
这是今年外滩大会最吸睛的看点,也是科创中国版图迈向黄金时代的又一个刻度。
新大陆
9月11日,外滩大会主论坛圆桌环节迎来四位年轻的90后AI新生代,他们都在自己的路上走了很久——
宇树科技创始人兼CEO王兴兴2009年就做了第一款机器人,2016年创办宇树科技;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终身教授、Hillbot创始人苏昊作为早期贡献者参与了“AI教母”李飞飞领导的ImageNet项目,现在成为改写机器人故事走向的一员;DeepWisdom创始人兼CEO吴承霖在学校做过一个自动机器学习的系统,在笔记本上跑系统,一次得跑一周,风扇吵得室友想把他轰出去。如今,团队站在多智能体发展浪潮的前沿;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吴翼博士毕业后加入OpenAI,2020年回国任教并展开产业化探索,长期聚焦强化学习领域。
很多人眼中,他们正走向中国乃至全球AI产业浪潮之巅。但比起来时之路,他们更在意未来的路怎么走。
交叉融合,这是记者近几年采访新锐企业、新兴产业时常会听到的字眼。它意味着一切仍在探索初期,而不同业态、不同环节之间的缝隙,又蕴含着无限潜力。
在外滩大会走走逛逛,随时都能感受到这股“含新量”——
大会首次设立的机器人小镇门前,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推出的全球首款双足行走智能仿生恐龙大摇大摆行走,它能听懂指令、与观众互动,产品今年发布以来收到来自全球各国主题公园、博物馆、文旅运营商的咨询。
记者了解到,这家市场化创新中心由80后科学家张睿睿于去年4月成立,是四川省“一号创新工程”首个原点项目,短短一年多时间已成为中西部地区的链主型创新企业,聚起百来号年轻人。
不过,文旅产业只是这家年轻企业面向市场的入口之一,企业“两条腿走路”,“主业”是机器人大脑、小脑、核心零部件的核心技术攻坚,也关注垂直领域的产业化应用,一边技术长跑、一边养活自己。
比如,大会现场首发的“贡嘎一号”四代机“体重”仅25kg,是人形机器人领域国内唯一的超轻量级选手,可以为用户准确拿取5.5kg内的物品。为了让机器人的触觉更精准,团队还研发了一款AI神经网络电子皮肤。
另一家同样成立于去年的企业珞博智能,在大会现场派出了年轻的00后员工。
不光公司年轻、团队年轻,它的产品受众也是年轻人。今年6月,企业推出AI潮玩“Fuzozo芙崽”,目前销量已接近一万只。
这款毛绒玩具面向Z世代提供情绪价值。在多模态情感大模型加持下,它会默默记住用户的喜好、情绪,为用户写日记,还能用NFC交换信息、进行社交破冰。
或许,“AI+”的朝气和活力,正是新大陆延伸边界的动力所在。
新定义
今年外滩大会上冒出一个新词——“追兴族”,没错,大家追的,正是王兴兴。而更多领域的探索者,已在各自的星轨上发出光亮——
华中科技大学在读博士王紫薇,凭脑机接口领域的探索获得“蚂蚁InTech奖学金”。这是今年大会增设的新奖项,为全球在读中国籍青年博士提供激励。
通俗来说,王紫薇在做的研究是让计算机更好地理解人类大脑,解码脑神经信号,构建其与外界沟通的渠道。“选择这个方向,是因为它既有科研价值,在康复医疗领域也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她说。
在王紫薇看来,数据、算力、算法和参数模型的突破,给了年轻科研学者很多的机会,但也对新一代科研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比如,提高算法在具体场景下的解码准确性是一个基本要求,但同时我们要兼顾数据安全、数据隐私,还有模型抗攻击的能力等,我们要做的不是某个单一指标的提升。”王紫薇说。
更多年轻人正加入科技高峰攀登之路。“蚂蚁InTech奖”联合发起人何征宇介绍,今年“蚂蚁InTech奖”的申报人数达到去年的三倍,在具身智能、数字医学、多智能体、隐私安全等创新领域展现出新力量。
在外滩大会的聚光灯下,更多年轻人正在“被看见”。
数据显示,本届外滩大会有百余名演讲嘉宾是90后甚至00后,其中外滩AI科创赛吸引了近2万名科技爱好者、AI创业者参与,00后占比超过一半,最年轻的一位参赛者出生于2011年,还是一名初中生。
其中,“人工智能硬件科创赛”冠军的项目团队数丹医疗直通“创投Meetup”(今年首次设立)与一线投资机构开展深度对接,获得从项目融资到人才招募的全方位资源支持。
在瞬息万变的AI时代,人类的科技文明驶向何方、抵达何处,靠的正是年轻人驰而不息的探索和追问。
正如王兴兴在外滩大会所言:不要依赖过去的经验做未来的决策,学习当下最新的知识,全力拥抱新时代,反而更可能发生一些新的创造。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