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毛,我摔了……起不来了,你能来帮帮我吗?”近日,玉公桥社区志愿者毛韻莉的手机突然响起,置顶联系人——96岁独居老人翁奶奶的微信语音里,带着难以掩饰的虚弱与无助。原来,家住朝晖二区的翁奶奶在家中不慎滑倒,情急之下,她第一个想到了常年结对帮扶自己的毛韻莉。
“奶奶别慌,千万别动,我马上到!”听完语音的毛韻莉一边安抚老人,一边火速联系社区网格员、小区管家和保安。短短10分钟,一支临时救援小队便赶到翁奶奶家。救援小队赶到门口,大声呼喊,老人在地上使劲挪动身体,伸手够到门锁,把门打开。接着,毛韻莉和社区网格员迅速拨通120,清晰报出地址、老人年龄及伤情细节,为急救争取时间。救护车抵达后,毛韻莉与社工默契配合,协助医护人员将老人抬上担架,陪同前往省人民医院。直到翁奶奶的儿子赶到医院,确认老人得到妥善照料,毛韻莉才放心离开。
这次紧急救援,只是朝晖“金拐杖志愿服务社”十年助老路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朝晖二区常住人口5626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达1628人,占比29%。2014年,也是在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金拐杖志愿服务社”成立。如今,“金拐杖志愿服务社”共有10名志愿者,每位志愿者结对3位独居老人。68岁的沈越是这支服务队的队长,退休前的社区工作经历,让她对辖区老人情况了如指掌。2018年,一位八旬独居老人在家突发脑梗摔倒,正是沈越在日常走访中及时发现,第一时间拨打120后就近送到医院抢救。“再晚5分钟,老人可能就救不回来了。”当年急救医生的这句话,沈越至今记得格外清楚。
一场场救援的背后,离不开朝晖街道“五社联动”机制的支撑:社区提供场地与资源,打通“空间通道”;社工负责应急指挥与统筹,确保环节顺畅;志愿者发挥“邻里守望”优势,实现“第一时间响应”;“金拐杖”整合志愿力量,形成稳定帮扶队伍;医疗机构提供专业支持,筑牢“生命防线”。这种多方协同的模式,为独居老人织就了一张“日常有人问、紧急有人帮、困难有人管”的立体化守护网,让老龄化社区里的温暖,从不缺席。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