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在浙江省首批人文乡村建设村——萧山临浦镇横一村,村文化礼堂的灯亮起来,龙马灯舞起来,原来,“潮文化·我们的村晚”临浦镇横一村民俗博物馆开馆暨横山共富带文化走亲活动正在这里举行,现场绝大部分节目由村民自导自演,让这场潮村晚“妙极了”。
但让横一村村民更觉得“妙”的,非横一村民俗博物馆揭牌莫属,它是中国美术学院湘湖校区启用以来在萧山实施的首个在地服务项目,首次把横一村的乡村集体记忆以策展的形式展现出来。
舞动的龙马灯
还没走进横一村文化礼堂,记者就被门口白墙上巨幅的“横一”两字吸引。
这是中国美术学院团队以书法的形式设计的横一村视觉IP。几乎全村的核心元素,柿子、鸭棚咖啡、hi稻星球等,都被融合进了“横”字,瞬间把人带入横一村的文化语境。而“一”字,则是横山傅龙马灯会的队伍,是压轴一笔,更是这座新馆叙事的“起笔”。
走进文化礼堂,则是一片“书法的海洋”。设计团队用大量书法去匹配龙马灯,比如龙马灯有八字阵、十门进沙阵等十个阵法,都通过书法艺术的形式得以展现。
在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学院的毛腾看来,这还只是这座馆的“形”,真正的“魂”,在于“动”。“改造横一村文化礼堂,我们以‘微改造’获得最大的效果。”毛腾说,比如整个展陈都是可活动式的,龙马灯道具不再尘封仓库,而是插在展架上,随时可取用。“村里一有活动,它们可以立马走出博物馆。”
悦动的龙马灯
毛腾介绍,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从龙马灯的人文历史梳理和挖掘、采访村里老艺人、了解龙马灯阵法,到策展、完成,用了两个多月时间。“对学生来说,这不只是完成一件社会实践作品,更是一次学习,是双向赋能。”
为何选择龙马灯?在毛腾看来,网红村,并不是网红来了就成了网红村,它必须得有文化底蕴。对横一村来说,柿子和龙马灯都是深植于村民集体记忆里的文化符号。
萧山区文化特派员、萧山区总工会宣教部干事潘琦介绍,横一村拥有《横山傅龙马灯会》等非遗项目5个,还被纳入第三批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民俗文化村)。作为萧山南片最隆重的年俗活动之一,横山傅龙马灯会于2006年正式入选区级非遗项目,并参加了浙江省农业博览会、西湖博览会等大型活动,2020年更入选为杭州市非遗民俗文化村代表性项目。博物馆内展陈叙事的最后,照片墙上村民们年轻时参与龙马灯表演的老照片与新时代的影像并列,勾勒出集体记忆的脉络。“希望通过中国美院的文化赋能,让老百姓对它的传承也好,发扬也好,能够更进一步提升。”潘琦说。
横一村的龙马灯,照亮的不仅是乡村的夜空,更是乡村的文化自信与共富愿景。从建设省级未来乡村到省级人文乡村,横一村成为文创富村的试验场。特别是临浦以“文化管家联盟思维”打破村村壁垒,让散落的乡土文化资源串联成网,催生出全域联动的文化生态。临浦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临浦正聚焦非遗传承与文化引流并重,推动“田园风光”向“艺术IP”转化,释放横一村地域文化价值,同时推动多元业态与共富机制并行,激发产业融合效能。目前,横一村不断强化其辐射力,与周边的横二村、浦南村等共同打造“横山共富带”,带动片区产业共同发展。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