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9月19日讯(记者 李文瑶 杨一凡)近年来,我省杭州、宁波、绍兴多地发生多起外墙脱落事件。其中,有老小区因年久失修导致墙皮脱落,新建小区也未能幸免。外墙脱落俨然成了城市的“头顶之患”。记者走访发现,除了造成人身财产受损的困扰,令人头疼的是“修不了”的困局。外墙维修难在哪?记者对此展开调查。
9月初,记者来到绍兴亚厦阳光假日小区,业主王女士望着小区斑驳的外墙,满面愁容。该小区建成于2002年,近年来多幢楼出现外墙脱落情况。顺着王女士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15幢外墙脱落情况尤为严重,几乎每一层外立面均有脱落,和边上的颜色格格不入。
“物业说小区没有维修基金,让我们业主自己掏钱修。”王女士表示,因为资金问题,外墙维修一拖再拖。
1公里外的恒利新村小区也是当地的一个老小区,几幢房子外立面脱落严重,亟待修缮,但进度缓慢。物业人员同样一筹莫展:“动辄几百万元的维修费,老小区维修基金根本不够,让业主凑、政府出,都很难。”
记者查阅此前报道,绍兴各地及全省其他城市的多个小区存在外墙脱落维修难问题。
记者了解到,当前市场上常见的外墙材料有普通外墙涂料、真石漆、保温复合板、干挂石材等,使用寿命与材料、质量、施工、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其中,普通外墙涂料一般为8年至15年,干挂石材可达15年以上。
一面是摇摇欲坠的“头顶炸弹”,一面是业主们难以承受的经济重担。绍兴市房地产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坦言:“资金是核心痛点,说服所有业主同意掏钱绝非易事。”每栋楼状况不同,每户出资比例难定,政府只能居中协调。
除了“修不起”的困局,外墙维修还面临“动不了”的僵局。
浙江大公律师事务所刘文虎律师指出,遇到外墙脱落,要确定谁来承担责任,还要看具体情况。首先,要看是否存在人为故意损坏。如果是特定人员的损害导致墙体脱落,则由该人员承担。其次,要看是否在保修期内。如果在保修期内,依据《房屋建筑工程质量保修办法》第九条规定,开发商责无旁贷。一旦“过保”,则要看物业是否尽到了有效监督管理职责。物业应当加强对公共区域的维护、保养,及时排查各类安全隐患,并及时通知业主、进行警示和维修加固,必要时可申请启用维修资金进行维修。无物业的小区,在保修期外,则由全体业主承担责任。
即便责任厘清,动用维修基金也需“过五关斩六将”。绍兴市某小区业委会成员郑先生透露,质保期内,外墙维修可以使用质保金与维修基金,“动用质保金,需物业和业委会共同上报到区住建部门。而动用维修基金则需全体业主投票,获得超三分之二业主的同意,流程繁琐。”
资金、责任、程序——三重枷锁层层叠加,让众多小区外墙维修陷入动弹不得的僵局。
政策层面,我省已迈出关键步伐,例如7月1日施行的《杭州市房屋使用安全管理条例》升级了外立面风险防控机制,在明确责任、优化资金、强化技术规范上三管齐下。
关于外墙脱落问题,浙江工业大学吴伟强教授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外墙安全本质是社会治理问题,必须前端预防、明确责任、技术赋能。他建议借鉴高空广告牌治理的成功经验,结合政府监管与引导、业主自治和第三方专业机构等力量,构建多方协同的外墙治理体系。
当城市天际线不断刷新高度,悬在百姓头顶的安全底线更需坚实守护。治理“头顶之患”,不仅要修补一堵堵破损的墙,更需要打破制度、资金、技术共同筑起的无形之墙。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