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9月24日讯(记者 钱祎)“签了竞业协议,感觉要被全行业‘封杀’。”本为保护用人单位商业机密、防止竞争企业“搭便车”的竞业协议,这些年呈现出滥用和泛化趋势,成了一把悬在劳动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近日发布《企业实施竞业限制合规指引》,25条新规直指竞业限制中出现的不规范问题。
对广大劳动者来说,这一新规与自身权益息息相关。面对竞业限制,哪些协议能签、哪些不能签?如果发生纠纷,又该如何维权?
任性的竞业限制
竞业限制,指的是企业与负有保守商业秘密义务的劳动者约定,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后一定期限内,劳动者不得到与本单位生产或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有竞争关系的其他企业就业,也不得自己开业生产或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
这是一项保护企业商业秘密的制度安排。可现实中,部分企业将其异化为限制员工跳槽的工具,导致近年来竞业限制的纠纷持续增多。比如,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2024年相关白皮书显示,2018年至2023年,当地审结竞业限制纠纷案件329件,2020年纠纷数量较上年增长5倍,此后居高不下。
纠纷的背后,正是部分企业的“任性操作”。
有的企业把保安、保洁、前台、冷菜厨师等纳入竞业限制范围,这些岗位根本不接触商业秘密;有的企业搞“低补偿、高违约金”,每月补偿几百元,违约却要赔几十万元。
上海也有类似案例:宽带安装工被要求竞业限制,公司虽然在劳动仲裁中获得支持,但法院同样判定协议无效,理由是公司将竞业限制协议扩大适用于普通劳动者。
浙江省律协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委员会主任黄新发表示,劳动合同法规定,竞业限制人员限于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一些企业任意扩大人员范围,甚至“全员竞业”,显然是不合理的。
这种现象违背设立这一制度的初衷,不仅侵害劳动者的自主择业权,还影响人才流动和创新。构建公平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亟需制度纠偏。新规正是针对这些痛点精准发力。
经济补偿有硬杠杠
新规明确,属于行业内一般常识或行业惯例,可从公开渠道获得的商业信息,不属于商业秘密。劳动者仅掌握行业通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工作中接触到的仅为企业一般经营信息,不属于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
很多网友评价说,将企业中从事基础工作与参与核心研发的员工区分开来,既守住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保护边界,又打破了“一刀切式”用工管理的不合理束缚。
与新规相呼应的是,相关的司法保障也在跟进。
今年9月1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二)》明确,在劳动者未知悉、接触用人单位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的情况下,即使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了竞业限制条款,条款也不生效。
不仅如此,属于竞业限制人员的劳动者,如果限制范围、地域、期限等超出相关保密事项的合理比例也是无效的。
此外,竞业限制的补偿金额也有了“硬杠杠”。
新规提到,企业可与知悉商业秘密的人员签订竞业限制协议,但要提前告知理由,说明需要保守的商业秘密具体内容,同时需支付经济补偿,月补偿一般不低于离职前12个月平均工资的30%,且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竞业限制超1年的,月补偿还要提高,一般不低于离职前12个月平均工资的50%。同时还规定,补偿要按月单独发,不能和工资、奖金混着算。企业3个月不按时足额补,劳动者可终止竞业限制。
至于违约金方面,新规也明确不能漫天要价。企业与劳动者约定违反竞业限制义务的违约金,要和商业秘密价值、经济损失、补偿金额等匹配,一般不超过补偿总额的5倍。
留人不能靠限制
作为劳动者,在签订竞业限制协议时,一定要仔细阅读具体条款,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一旦发现协议不合理,要及时与企业沟通协商。
如果劳动者与企业发生了竞业限制纠纷,该如何解决?
浙江六和律师事务所律师王凯说,劳动者可先与企业协商解决,也可请工会或第三方共同参与协商,争取达成和解协议。
不愿协商、协商不成的,劳动者还能用这几招来解决: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或直接向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还能向法院提起诉讼,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择业权。
浙江京衡律师事务所律师陈慧提醒,劳动者在整个维权过程中,要注意保留相关证据,如竞业限制协议、工资条、离职证明、入职新公司的证明等。这些证据对维权起到关键作用。
新规的出台,对企业而言意味着要进一步转变思路,不能只想着靠竞业限制留人才,而要靠好待遇、好环境提升员工归属感,还要有一套完善的保密制度。
“一些企业的适应过程可能有阵痛,但长远利好明显。”嘉兴某制造企业相关负责人坦言,“以前技术岗基本都签竞业限制协议,现在要逐一界定哪些员工真涉密,补偿也要涨,短期成本上升了,但长期能减少许多纠纷。”
有专家指出,竞业限制的核心是平衡,既不能让企业商业秘密无保障,也不能让劳动者职业发展被束缚。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新规破除人才流动的不合理限制,可以更有效激发创新发展活力,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有利于劳动力市场更公平有序地发展。企业创新有保障,劳动者发展有空间,这样双赢的格局将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