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城市的吸引力让“离开乡村”成为一代人的选择,而这几年,所谓“回不去的乡村”却重返大众视野,乡村正逐渐成为青年创业的热土。社交平台上有不少年轻人记录、分享自己在乡村种菜种花、办民宿、开直播、做研学的日常,“不做白领做绿领”正成为当下年轻人的一种新职业选择。
根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各类返乡入乡创业人员已超过1200万人。在浙江,乡村人才总量已经超过220万,特别是2021年浙江启动实施“十万农创客培育工程”以来,累计培育了“农创客”近7万名,大量的“90后”“00后”在广袤乡村大显身手。年轻人为何选择农村?又如何用行动改变乡村?
一
青年立于时代潮头,因为有了青年的加入,很多乡村变得不一样了,种地有了“科技味”,文化有了“时代感”,乡村建筑也融入流行的ins风、网红风。
比如有的年轻人为了解决消费者难以辨认家乡的土鸡和养殖户无法自证的难题,自主研发智能溯源脚环,用区块链技术打造“跑步鸡”项目,将现代科技与传统农业相结合,打破了旧有局限,实现了农业生产效率与管理水平的双重跃升。还比如有的年轻人把村民废弃的老物件搬进了乡村博物馆,用新技术和新思路唤醒了沉睡的乡土文化,带来了新客流。
当年轻人用自己的方式去定义乡村、改造乡村时,乡村的发展也就有了N种可能。现在很多村庄不仅有了咖啡馆、乡音小酒馆,还有了乡野骑行俱乐部、乡村音乐部落,接连开办的嘉年华、越野赛带来了人流,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环保理念、社交习惯也被带进了乡村。
比如在湖州安吉上墅乡的大麓书院,3亩有余的院子,却将11种业态紧密融合。既有民宿、餐厅、咖啡馆、茶空间、酒吧等满足日常休闲需求的场景,也涵盖疗愈工作室、服装工作室、书店等承载精神体验与创意表达的空间,每周还常态化地举办音乐沙龙分享会,形成了都市流行文化与乡村传统韵味紧密相连的音乐IP。
在笔者看来,乡村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但很多乡村还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和激活资源的能力,当年轻人用青春的方式重新定义乡村时,乡村所承载的多元价值将被重新估量、深度释放、焕活新生。
二
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有超过49万个行政村,200万个自然村,5亿乡村居民,超过了总人口的1/3。乡村虽看似不起眼,却在国家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它是事关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承载民生福祉的“基本盘”、守护社会稳定的“定盘星”,只有把乡村治理好了,才有发展经济的基础。
实际上,乡村治理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难题,经济基础脆弱、公共服务成本高昂、气候变化影响大等因素,都给乡村治理和发展带来挑战。
西方一些国家在城乡治理问题上容易陷入富者越富、贫者越贫的“马太效应”。比如,有报道显示,美国有超过十分之一的县长期处于"深度贫困"状态,而且其中八成以上都集中在南部乡村,贫富差距就像一道填不满也跨不过的鸿沟。日本的年轻人慢慢疏离土地,“空心化”越来越严重,有专家把65岁以上老龄人口超过居民总数的一半,村落社会共同体功能下降的村庄称为“限界集落”,这样的村落在日本有成千上万个。
面对治理的复杂性,中国给出的方案之一是抓住关键点,用一个支点撬动乡村的系统性变革。比如,20多年前始于浙江的“千万工程”,以环境卫生整治和人居环境改善为切入口,带动产业、生态、文化、民生等各方面发生深刻变革,打开了乡村振兴的新局面。
三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义乌李祖村考察调研“千万工程”时指出:“乡村振兴为年轻人提供了展现才华的用武之地,希望更多的年轻人为乡村振兴发挥积极作用。”殷殷嘱托激励着青年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
这几年来,全国各地都推出了不少支持青年返乡下乡入乡创业就业的政策,比如,云南实施“彩云雁归”创业计划,培育打造一批返乡创业园;陕西对符合条件的返乡创业者给予创业补贴,并给予场租物业费减免等;浙江启动“千名乡村CEO培养计划”,探索乡村职业经理人制度等等。可以说,无论是从政策上,还是从舆论环境上来看,青年入乡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入乡创业远非想象中那般田园牧歌、轻松惬意,要实现青年与乡村的相互成就,还有不少堵点痛点问题需要破解。
返乡创业者要先破“入门关”。有的年轻人尝试将咖啡、露营等成本少、门槛低、见效快的网红业态直接移植到乡村,但是由于对乡情、市场行情等研判不足,欠缺引领乡村业态布局的整体规划,就容易导致同质化竞争。
创业支持还要“出实招”。大多青年返乡入乡创业项目体量较小,风险防范意识不强,面临融资难贷款难、人才招聘难、政策兑现难等困境,政策支持的力度和针对性还不够。
部分年轻人还面临“认可难、融入难”的问题。有的年轻人回乡后易遭受“回归乡野就等于‘躺平’”“大学毕业回农村创业没出息”等质疑,也感受到了医疗、教育、消费等方面的城乡差距,还处于“半城半乡”的生活状态中。
四
在笔者看来,“部分年轻人去城市还是回乡村”的摇摆状态正体现了乡村现实短板与发展潜力并存的局面,我们不仅要思考乡村如何留下青年,更要思考如何让青年留得住、干得好。
一方面,要接住“老天爷赏的饭”,遵循“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优势论,把乡村的环境优势、文化优势拓展成发展优势,让年轻人在乡村找到城市难以提供的发展机遇。
比如,有的地方把闲置的农房、荒山荒坡拿出来,为青年提供低成本创业空间和资源再利用的机会;比如围绕特色产业延链、补链、壮链、强链,在产业融合发展中拓宽年轻人创业空间;也有的地方把工位建在绿水青山间,将乡野自然与现代工作方式结合起来,为年轻人打造活力四溢的自由工作环境。这些尝试正在让乡村成为吸引年轻人的“引力场”,促进城乡人才更好流动起来。
另一方面,不妨挖掘青年人“爱好交友”的社交特点,在乡村搭建更多的“青年场景”,为青年发展兴趣爱好、促进人际交往提供一个放松和充电的场所,营造更好的“青年生态”。
当年轻人在乡村能不为水电、交通、通信网络、快递物流等基础生活设施所困扰,当他们在乡村也能享受到看展、阅读、听音乐、做手工等生活乐趣,当城市追求效率的生活节奏与乡村的慢步调、人情味、生态美交织碰撞,便有极大可能孕育出新时代的乡土文明。
中国乡村发展的关键节点,年轻人从未缺席。无数青年在泥土中扎根,在耕耘中成长,不仅培养了对土地的深厚情感,和村民建立了血肉联系,更在辽阔的天地之间找到了“小我”与“大我”的共鸣。我们相信,乡村和青年的相遇,不仅是地理空间的位移重叠,更是一场既有诗又有远方的双向奔赴。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