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因为一篇文章,去一座城市么?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这些年,为了去看一看鲁迅先生笔下的三味书屋和百草园,不少人专程前往绍兴打卡。短视频里,游客们或指向皂荚树,或走到“泥墙根”,不自觉地从记忆里翻出原文,一字一句地背诵起来。
一篇文章,就这样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意象。
入选教材的鲁迅文章有很多,为何偏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令人念念不忘?
一
小时候读这篇文章,我们大多沉浸在字句表面的天真与趣味之中。
这篇写于1926年秋天的散文,是《朝花夕拾》中的第六篇。彼时北平风声正紧,鲁迅因支持学生运动遭当局通缉,不得已南下避难。
正是在这般境遇下,他提笔回望童年,在记忆中寻找一丝精神的慰藉。文章里那种毫无矫饰的童真,恰好呼应了正在经历青春的我们。
菜畦、石井栏、皂荚树……字字朴素,却让人仿佛看到了一整个孩童时代的夏天,甚至让我们想起自己也曾伸手指着什么,认真地喊出它们的名字。
鲁迅笔下那段捕鸟经历,文章写道:“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字句间没有丝毫懊恼,反而透着一股乐在其中的顽皮劲儿。
即便是在“城里最严厉的书塾”,他仍敢仰头追问“怪哉”是怎么一回事。哪怕先生有一条戒尺,也有罚跪的规则,孩子们也敢趁先生读书入神时,偷偷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开一会儿小差。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原来鲁迅这样的大文豪,也会上学迟到。“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这“不上半里”的路程,是什么绊住了他的脚步?也许是草间晶莹的露珠,也许是百草园中低唱的油蛉、弹琴的蟋蟀。答案早已随风散去,但那一次迟到,却把“早”字,刻进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
二
《朝花夕拾》的引言中写道:“这十篇就是我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与实际内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鲁迅虽写的是童年,却终究是带了些成人的目光与心境去回望的。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后面有一道思考题:“文中那个活泼可爱、尽情玩耍的小鲁迅宛在眼前,你看到文字后面那个拿笔写作的‘大’鲁迅了吗?”
那时候的我们,大概是看不见的;就算看见,也多半是模糊的。
如今再读,却因为各自经历,逐渐看到、看清了文字背后那个执笔回望的“大”鲁迅。
那个“百草园”,或许是每个孩子都曾有过的“秘密基地”。当年坐在教室里,跟着老师一字一句读,却未曾明白,为何这些寻常的草木,值得他如此郑重地记下一生?
如今才懂,我们也都曾像鲁迅一样拥有自己的“百草园”。或许是外婆家的后院,或许是街角某片荒废的空地……那里是专属孩童的王国,储存着最初的好奇与最无拘的想象,让我们在往后岁月里反复怀念。
那个“早”字,或许是我们人生第一次暗下的决心。当年多少人,也曾拿起小刀或铅笔,在桌角刻下一个歪歪扭扭的“早”。它不只是一个字,更是一封写给未来的自己的信。
如今再想,除了“早”字,我们也曾把某些词、某个人、某个时刻,悄悄刻进生命里。可能是毕业册上的一句赠言,可能是某个夏日的蝉鸣,也可能是第一次心跳加速的瞬间。这些刻痕,经过岁月打磨,越发深刻。
那位看似严肃的老师,其实是我们终生难忘的温暖存在。就像鲁迅笔下的寿镜吾先生,他质朴、方正,手持戒尺却很少责罚学生;读书入神时,他也会微笑、仰头、摇着,向后拗过去。当年我们或许怕他、怨他,甚至暗暗顶撞,如今回想,却由衷地道一声:“感谢有您,幸得指引。”
“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当年的鲁迅做不到,现在的我们也不能。但时间却将这份童年酿出了另一种香气,沉静、绵长,愈陈愈觉其香。
三
有人说,教育是具有延后性的。直到多年以后某一刻,我们突然读懂了某一句。
正如网络上流行的那句话:“长大了才发现,没有一篇语文课文是凑数的。”小时候未能体会的深意,在一次次的回望中,渐渐浮现、清晰,最终将我们轻轻击中。
那么如今,我们重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重温这些经典文章,究竟是为了什么?
也许是为了那份忘却的怀念。每个人都经历过从无忧无虑玩耍到端坐课堂的成长,就像少年鲁迅从百草园走进三味书屋,学执笔、认字,也开始模仿大人循规守矩。
这条成长的路,并非鲁迅一人独行。沈从文笔下的湘西童年,林海音《城南旧事》中英子与童年的告别,冰心散文中“爱星甚于爱月”的温情……这些篇章之所以动人,正是因为它们映照出我们许多人相似的童年,也托住了每一个人后来挥之不去的乡愁。
也是为了寻求那份温暖的治愈。当我们走出“三味书屋”,循着记忆踱过石桥、向西半里,才发现“百草园”早已不在原地,而在心底。
离开校园、步入社会,我们满怀期待,却也难免在现实中磕碰受伤。此时,我们回望童年、翻拣趣事,那些简单的快乐与倔强,反而成了现实生活里的一份特别安慰,一段文字、一座园子成了情绪最温柔的栖息地。
更是为了找回那份天真的勇毅。那时的快乐不需宏大理由,好奇不被世俗浇熄,勇气不需权衡利弊,一片草叶、一只鸣蝉,就足以撑起一整天的热烈。就像堂吉诃德冲向大风车,儿时的我们,也曾挥动竹棍化作长枪,向着风里的芦苇丛无畏地冲锋。
而今,纵使现实如风车般矗立,我们仍可在停滞或迷茫之时,从这些被写下的字句中汲取力量。于是,我们再一次握紧手中的“长枪”,向名为生活的大风车,再战三百回合。
成长、回望、整装再前行,有些文字会在心里悄悄扎根,多年之后,才真正发出芽来。这或许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跨越百年,依然令人感动、让人沉吟回味的原因。
今天是鲁迅诞辰。您还对他的哪些文章印象深刻呢?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