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9月28日讯(记者 来逸晨 刘俏言)“Here,check it out.(这里,来看一看。)”在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现场,两位来自青海的00后青年杨发琦和张宗靖,将产自柴达木盆地的有机枸杞赠予往来的一张张国际面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主席亚库比,仔细端详着这份来自雪域高原的礼物,竖起大拇指,用中文说出“柴达木枸杞,棒棒棒”。
中国青年向世界递出“东方红果”的生动场景,成为本届大会上青年力量积极参与的缩影。杨发琦和张宗靖是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此次是经浙江省援青指挥部牵线搭桥得以参会。这几天,他们不仅在会场内汲取全球生态保护的前沿智慧,还前往德清、临安等地实地考察。朱鹮种群复壮带起的观鸟经济、天目山村民的禅意“致富经”……浙江在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上的先进模式,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保护与发展,相互促进,并行不悖,这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浙江经验,与国际接轨,也通过本次大会深入海内外青年的内心。”浙江省自然保护地联合会会长王章明向记者透露,大会审议通过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2026-2035)》与《杭州宣言》,肯定并强调要发挥青年对于生物圈保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在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的聚光灯下,记者看到,一群年轻的身影正将东方智慧与全球愿景相连。
“昔日长白山‘人与生物圈计划’青年论坛,我们努力在国际舞台发出声音。”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青年创新小组组长束祖飞感慨,6年后的这次大会上,马来西亚、韩国等国代表主动走向他们,寻求合作机会。来自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郭瑞是该小组早期成员,他告诉记者,小组已从首批12人扩展至33人,并推动了多项实质性成果。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