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7日傍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在完成全部议程后,于天目山麓圆满落下帷幕。
尽管为期两天的核心议程未对外公开,但临安在会议期间为来自136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名代表精心安排的参观活动,却产生了显著的“破圈”效应,成功让天目山与临安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了广泛关注。
实地见闻触发深度互鉴
9月26日,对临安和天目山而言意义非凡。这是天目山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近30年来,首次迎来全球同行的集中考察。代表们对“大树王国”保存完好的古老森林赞叹不已。
比利时代表Gert Verreet感慨,天目山里面居然还保留了这么多古老的大树,临安对自然的敬畏,让他深感钦佩和欣慰;来自非洲乍得的代表WALSOUMON AU NGARE透过天目山的林海和不绝于耳的鸟鸣,看到了天目山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高分“答卷”……
实地考察激发了深入的交流与借鉴:WALSOUMON AU NGARE表示要将天目山广泛布设红外相机的监测方法带回祖国;河北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代表刘振杰对清凉峰保护区巧妙融合自然景观与研学教育的做法表示赞赏,计划借鉴其经验;黄山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代表胡心亭则表示要与天目山—清凉峰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携手开展科研和生态旅游合作,为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开辟合作样板……
外宾眼中的“金山银山”
如果说考察天目山和清凉峰是会议的一项专业延伸,那么参观月亮桥村则像是工作之余的“茶歇”。正是这个短短的半小时,让全球与会代表们看到了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落地场景。
哥斯达黎加代表Angie Vanessa感慨:“月亮桥的点心太好吃了,村民也很友好,每个人都是笑意相迎,从他们脸上我看到了村民的幸福生活!”Gert Verreet则在这里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以及村民积极开展环境保护并从生态旅游中受益的富足感和幸福感。
吴越文化的新一轮“出海”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异乡人”了解一座城市气质的“精神溯源”。借此盛会之机,临安还为全球嘉宾用心安排了一场“文化溯源”活动——打卡吴越文化博物馆。这可谓是吴越文化借由丝绸之路影响东南亚诸国之后,又一次面向全球更广维度的“出海”。
法国代表Pierre Armand David一直很喜欢用中国瓷器喝茶,看了秘色瓷后,对中国瓷器的博大精深又多了一份认识和喜爱,并期待“能在天目山用秘色瓷杯品一杯中国茶”。日本横滨国立大学教授松田裕久闻被日本奉为国宝的“曜变天目”来自中国天目山,此次亲眼见到天目盏倍感亲切,盛赞临安之行帮他完成了一次“意外”的“文化溯源”。
此次10年一度的全球生态盛会之所以落地杭州临安,与天目山贡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全球样板”不无关联。临安通过精心策划会场外的交流活动,成功将专业议题的讨论热度延伸至更广阔的公共领域,为促进文化交流、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临安经验”。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