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法兰克福住的酒店房号正好是415,2014年的4月15日,我送杨振宁先生离开杭州,4月14日,他在浙大做客理学大讲堂。”浙江大学数学学院教授蔡天新,正在德国参加法兰克福书展。在爱因斯坦的故乡听到杨振宁先生去世的噩耗,让他想起了11年前,他们的最后一面。
这些年,虽然没有再见面,但偶尔邮件联系。今年1月,蔡天新还通过翁帆微信,向杨振宁先生请教他当年回国的细节;杨先生的95周岁纪念文集和100周岁纪念文集(即出),也都收入了蔡教授在西子湖畔对杨先生的长篇访谈。
杨振宁曾多次访问浙江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其物理学研究思想影响了浙大学子,并与浙大物理学科发展存在重要历史渊源。
1956年,杨振宁、浙大校友李政道共同发表论文,提出了在弱相互作用下宇称可以不守恒的思想,并提出了可能的实验检验方案。这个革命性的观念很快被吴健雄等人的实验证实。杨振宁与李政道“因他们对宇称不守恒定律的深刻探索以及由此带来的基本粒子领域的许多重要发现”,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共同成为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2007年5月
参加由浙大主办的环太平洋大学联盟第11次校长年会
2007年5月28日,杨振宁携妻子翁帆出现在杭州香格里拉饭店东二楼餐厅,参加由浙大主办的环太平洋大学联盟第11次校长年会。杨振宁是这次大会的特邀嘉宾之一,他一出现便引人注目,夫人翁帆一袭长裙伴随其旁。著名学者杜维明迎上去打招呼,杨振宁向他介绍:“这是我的夫人翁帆,自从与她结婚后我名声大振。”杨振宁在大学联盟峰会上作题为《21世纪的科技》的主旨报告。
2014年4月14日
浙江大学理学大讲坛发表演讲
2014年4月14日下午,500多位浙江大学各个年级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们,挤满了只能容纳400人的紫金港校区国际会议中心。吸引到全场目光和相机的,是台上已经93岁的杨振宁。
当天是浙江大学第19期的理学大讲坛,杨振宁先生演讲的主题是《我的学习和研究经历》。原本计划1个多小时的讲座,因为同学们的热情,杨振宁足足讲了2个小时。跟随采访的钱江晚报记者张苗记录了当时杨振宁演讲现场的一些细节。
两小时演讲没喝一口水
“学无止境”书赠读者
说起来,这场讲座早在一年前就已经安排好了。
“当时和杨先生通了几十封信,他终于答应来我们学校做讲座。”作为理学大讲堂的坛主,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蔡天新和杨振宁经过多次书面交流,原本确定了2013年4月5日的讲座日期,可是很不巧,突如其来的禽流感疫情,让杨老先生推迟了这次行程,“还记得他给我打电话请假的情景,声音洪亮清晰,正好是课间,同学们都听见了。”
迟到一年的讲座终于成行。原本安排在下午4点开始的讲座,3点半开始,会议中心的门口就排起了两条队伍。没拿到票的同学们早早来这里排队,想在演讲开始时占到一个角度不错的位子。
2014年4月14日,也是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诞辰118年的日子,从杨振宁的讲座内容里就能看出,作为数学家的父亲对他的影响之大。
93岁的杨振宁头发花白,但精神很好,说话时中气很足,口齿清晰,语速也有些快,回忆起自己的学习和研究的经历来有条不紊。在近2个小时的讲座中,杨老先生甚至连面前的水都没有喝上一口,足见体力之好。
杨振宁给钱江晚报读者提“学无止境”。图源钱江晚报
演讲结束后,杨老先生特地为钱江晚报读者题字“学无止境”。杨振宁题字的时候,速度就没有说话时那么快了,拿着马克笔一笔一划写得极为认真。
推荐读一读《神秘的宇宙》
八条经验和大家分享
“我推荐大家看一本书,《The Mysterious Universe》。”刚开讲,杨振宁就为大家介绍了一本书,“这是我在初中的时候,在图书馆偶然发现的书,中文名字叫做《神秘的宇宙》。”
书里介绍了20世纪初物理学观念上的大革命,“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而也正是这本书,对杨振宁日后钻研物理学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1937年,战争让家人和杨振宁颠沛流离。没有读过高三的杨振宁开始准备考试读大学,从没接触过物理的他借了一本物理教材书在家里闭关学习。杨振宁一直不明白为何圆在旋转之时,加速度等于速度的平方除以半径,整整想了两天,最终搞懂了向量的重要性。
“为什么书中写着圆旋转力量会向着圆心?我的直觉说那是不对的!”这样的直觉让杨振宁花了更长的时间来研究这个问题,直到他最终搞懂了,自己的直觉错了。
“直觉和书本知识有冲突,是最好的学习机会。”这是杨振宁通过自己的学习经验,为大家总结出来的一句金玉良言。
接着,杨振宁拿出了一张自己当年的高考证上的照片。照片在屏幕上只出现了短短5秒钟,英气逼人的小伙儿一下子引爆了会场气氛,笑声四起,现场“咔嚓”声不断。
杨振宁告诉同学们,在他这一生的学习和研究中,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感悟,遇到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学习和研究都进入了不同的阶段,他着重总结了八条经验和大家分享:
1、直觉和书本知识有冲突,是最好的学习机会;
2、和同学讨论是极好的深入学习的机会;
3、注重新现象、新方法,少注重书本上的知识;
4、自己找理论题目;
5、研究生找题目感到沮丧是极普遍的现象;
6、兴趣—准备—突破;
7、有好想法不要轻易放弃;
8、要解决基本问题。
“希望大家能发现自己的兴趣,培养自己的兴趣,发展自己的兴趣。”杨振宁用这句话作为讲座的结尾。
接着就是同学们的提问时间。原本15分钟的提问,也因为同学们的热情延长到了半小时。
“我已经读到医学博士了,但是发现我的兴趣在物理学,还能改行吗?”最后的一位提问者刚问完问题,全场同学都笑了。
“我觉得你走的路非常好。”杨振宁是唯一一个没有笑出声的人,“医学和物理学结合起来,是一个非常重要而且继续发展的方向。”
最爱吃虾仁、西湖莼菜汤和毛笋
翁帆留出半天时间出去购物
演讲结束,杨振宁一行在浙大的食堂用了晚饭。
在餐桌上,杨振宁没有挑食,每道菜都夹了几筷子,他最爱吃的,是虾仁、西湖莼菜汤和毛笋。
在杨振宁过去出席的几次活动中,我们都能看到他的夫人翁帆陪伴一旁。这一次,我们在人群里找了半天也没看到翁帆,“这次杨先生也是携夫人翁帆来的,但明天要离开杭州,下午她出去购物了。”理学大讲堂坛主蔡天新为大家揭秘。
第二天,杨振宁一行离开杭州。“来过浙大很多次,下次还要来讲座。”当时,杨振宁很期待。
2018年10月
出席浙大物理系90周年系庆活动
2018年10月,应贺贤土院士的邀请,杨振宁出席了浙江大学物理系建系90周年的庆祝活动,并作了演讲。此行应杨先生要求,没有做公开报道。
回忆起杨振宁这次在浙大的演讲,当时在场的浙大学生徐舒笑还记得一个细节:杨振宁在和教授级别的物理学者对话时,三言两语直指学术痛点,而在和他们这群学生对话时,言语间却只有鼓励和赞美。“他可能真的想引导我们吧。所以看到这样一位大牛在很谦虚地和我们对话,我就觉得心里有力量了。”徐舒笑说。
因2018年的近距离接触深受触动,促使他在2020年放弃金融行业选择理论物理研究道路。他将这一选择归因于杨振宁展现的科学家风范。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