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新”风劲吹 从杭州文博会看见消费新风尚

字体:
—2025—
10/19
09:19:55
2025-10-19 09:19:55 来源:潮新闻 记者 叶怡霖 通讯员 刘茜 视频 曹坚 宋文泽

  以文化为桥,赴创意之约。10月17日—20日,杭州的市民游客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剁手大会”——第十九届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文博会”),吸引法国、意大利等60余个国家和地区及超5800个国内外文创品牌参展,一个个人气爆棚的观展现场,成为文化自信的时代表达。

  从2007年“孕育”至今,杭州文博会主会场面积从1万平方米到6.5万平方米,参展国家和地区数从10余个到60余个,现场参展参会人次从3万到近30万……一连串数字,见证了19岁的杭州文博会“朋友圈”持续扩大,更成为洞见文化消费活力的重要窗口。

  每一次为中意的玩宠买单,为心仪的电影付费,都不再只是简单的消费行为。当AI深度介入消费体验,当“悦己经济”重塑消费逻辑,当传统技艺以国潮形态重回大众视野……我们不禁追问:这场多元交融的文化盛宴,究竟吹来了怎样的文化消费“新”风?

  从“新宠”里看变化:沉浸式体验正被AI改写

  本届文博会上,科技赋能带来的体验式消费堪称最亮眼的“主角”。从人工智能互动装置到虚拟沉浸场景,数字技术正让文化消费从“观看”走向“参与”,带来全新感官体验。

  与AI棋手面对面博弈、中医AI检测仪一键生成健康报告、智元助行外骨骼解锁新奇行走体验……在西湖区展台,”文三数字生活街区”被“搬”到现场,市民游客排起长队,争相感受各种人工智能产品带来全新体验。

  其中,杭州数字章鱼科技有限公司的沉浸式体验区内更是人头攒动。杭州市民杨叶是一位“科技迷”,只见她带上VR设备,瞬间置身敦煌莫高窟,伸手“触摸”千年壁画。“画面和音效都特别逼真,太有意思了,接下来还想试试他们的MR射击游戏场景。”体验结束后,杨叶言语间难掩兴奋。

  “此次文博会,我们共带来了中国文化VR大空间、MR次元空间、六小龙MR三大沉浸式体验项目,致力于为消费者打造能够让人有沉浸感的空间智能体验。”章鱼科技展台工作人员介绍,今天开馆不到2个小时,上午的预约体验名额就已全部抢空。

  场馆内的火热场景,是区域消费潮流的鲜活风向标。在西湖区,数字技术催生的沉浸式消费体验,正持续赋能文旅产业,推动文旅消费向“深度体验”升级。以中国首个数字文娱极致体验产业集群——M511光影汇为例,它以“光影+科技+艺术”为核心,打造了《消失的法老》VR展等六大引领性“文化+科技”项目。今年国庆期间,其凭借MR探险、随机舞蹈等创意潮流活动,吸引游客超2.86万人次,直接带动文旅消费达105.5万元。

  在文博会同期举办的相关论坛中,北京清科创业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咨询合伙人王琳发布的《2024-2025杭州文创产业投资发展报告》中指出,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这种由AI赋能的文化产品已成为投资界“新宠”,2024年以来中国文化产业领域投资高度集中于信息服务领域,其趋势与AI、XR等技术向相关行业加速应用直接相关。“未来,随着技术的日益成熟,AI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场景将进一步拓宽,持续引领新消费潮流。”王琳说。

  从场景里看新意:文化消费正被生活场景再定义

  当文化消费走向“悦己”,一系列围绕生活方式展开的文化消费新场景正在文博会中悄然生长。生态保护、体育活力、地方风味——这些日常生活的片段,如今成为文创产品的重要灵感来源。

  在展馆中,“JIU JIU BIRDS 候鸟邮差自然乐园”成了一道流动的风景。不少观众的背包和衣襟上,都点缀着以反嘴鹬、丹顶鹤等候鸟为原型的卡通徽章和布偶。这些萌趣形象背后,是严谨的自然科普与消费场景的巧妙融合。“一天下来,多款产品几近售罄,”项目负责人表示,“观鸟热与自然教育的普及,让专业的鸟类知识以‘可爱经济’的形式落地,消费者购买的不仅是一枚徽章,更是对生态保护的一份认同。”现场一位带孩子前来的观鸟爱好者补充道:“每款产品都标注了候鸟的保护级别和迁徙路线——这既是一次购物,也是一堂生动的环保课。”

  不远处,钱塘展馆入口的智慧足球互动区传来阵阵欢呼。“这哪是逛展,分明在玩真人版打地鼠!”一位女生追逐着地面闪烁的光感按钮,而她身旁的男生一脚将足球踢向屏幕,触屏瞬间弹出轨迹动画。这是“有球之星”带来的智慧足球训练系统,它将赛场“搬”进展厅,通过AR眼镜与传感设备,实时记录并分析每一次射门的角度、力度与动作细节。一场体验结束,平板上自动生成完整的运动报告。“将来这套系统走进校园,体育课就真正装上了‘智慧大脑’。”杭州有球之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CEO韦晓报说。

  而在山西展区,另一番“舌尖上的文创”正吸引着食客与游客的目光。只需一碗面的价钱,就能把饺子蘸醋、辣椒、豆腐等自己最喜欢的”美食毛绒“带回家,让日常饮食变成可携带、可分享的文化记忆。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与健康生活理念的普及,人们‘亲近自然、拥抱运动、品味生活’的消费需求正持续增长。”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曾繁文指出,“这些需求不断开辟出文化消费的新场景,也为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崭新动能。”

  从国潮里看趋势:传统文化正被创新表达激活

  漫步于本届文博会现场,传统文化与IP相结合的消费浪潮无处不在。在这股热潮中,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与品牌,展现出越来越强的吸引力与生命力。

  以杭州非遗美食“西湖醋鱼”为灵感打造的IP形象“西湖醋鱼豆豆”,便是本土IP成功“破圈”的生动缩影。在今年文博会上,其憨态可掬的造型,融合了地道的地域文化符号,迅速赢得了年轻群体的青睐,其中一只鱼“包豆豆”,第一天就卖出了200多只。“我们深度挖掘城市文化基因,再结合Z世代的审美趣味,让一道传统名菜也能化身为备受喜爱的潮玩。”展区相关负责人说。

  杭州晚峰文化带来的全榫卯结构西湖集贤亭木质微缩景观,将西湖著名景点巧妙地“搬”进了展馆。现场推出的榫卯拼接体验活动,总是围满了跃跃欲试的观众。“这就像中国的乐高!”澳大利亚留学生瑞华惊叹道,“我在西湖边看到过这个亭子,在这里能把它变成手中的模型,这太酷了!”

  市场的趋势,也驱动着企业的战略选择。深耕活字印刷、古法造纸十余年的“时光印记”,今年从青岛迁至杭州。这一迁移步伐,背后是对传统文化与当代IP融合前景的看好。“传统工艺的质感与温度,恰好契合当下动漫IP消费者对产品质量越来越高的要求相契合,”企业负责人表示,“在动漫之都杭州,我们能更好地连接IP资源,让老技艺焕发新生命。”

  行业数据也为这一趋势提供了有力佐证。文博会上发布的《2024-2025杭州文创产业投资发展报告》指出,中国本土IP品牌消费正呈现显著崛起势头。北京清科创业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咨询合伙人王琳进一步强调,本土IP通过持续的内容创新与精细化运营,不断打破圈层界限,正在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属于中国自己的IP消费新生态。

  今年杭州文博会上的消费热清晰表明: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表达,正以其独特的生命力与感染力,成为驱动文化消费提质升级的强劲新引擎。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文博会责任编辑:阎沁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以文化为桥,赴创意之约。10月17日—20日,杭州的市民游客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剁手大会”——第十九届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