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左)在调度员指导下将信息录入平台。 通讯员 李汇阳 摄

轻装PTU队员带着小区保安巡逻。 记者 王逸群 摄
浙江在线10月21日讯(记者 王逸群 通讯员 李汇阳 胡学军)10月18日傍晚6时半,杭州市余杭区文一西路上,五常派出所灯火通明。当我们如约抵达时,副所长桂斌斌正对着对讲机进行调度。
五常街道是杭州最大的街道之一,22.71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实有人口超22万。
今年,针对基层治理难题,杭州推出“一呼百应”共治体系:以数字赋能的“一呼百应共治平台”为核心,民警联合物业保安、快递员等各方社会力量,开展共同治理。五常派出所仅有33名民警,辖区内邻里矛盾、社会治安类警情高发,建立“一呼百应”共治体系尤为迫切。
这套体系如何运转?怎样成为民警的得力助手?我们前往派出所,进行现场体验和观察。
楼宇保安,抢先一步行动
走进五常派出所指挥室,只见巨大的电子屏占据了大半面墙:左侧辖区地图上,密密麻麻的蓝色图标标注着“福鼎家园保安点”“阿里园区义警岗”,这是全街道186名物业保安的定位;右侧实时切换着执法记录仪画面,既有民警的巡逻视角,也有保安在小区内的巡查画面。
在全省公安机关内部,有个“12358”响应机制,即“1分钟内派出所签收派单,2分钟出警,3分钟内联系回访报警人,5分钟内将现场画面推送到指挥室,8分钟内第一股控制警力到达现场”。
五常街道聚集了阿里巴巴西溪园区、海创园等大型园区,还有20余个大型居民区,商超密集、人口流动大。属地民警尽管可以实现快速派警、出警、联系当事人和研判警情,但要在8分钟内到达现场,着实是一道难题。
“我们分析过,70%至80%的警情发生在封闭小区或写字楼里,警车要等红灯、找门牌,快速抵达有时有难度,但保安本来就在楼里,对每栋楼的户型、住户情况最清楚,他们就是延伸到社区的‘神经末梢’。”桂斌斌说。
话音刚落,指挥室大屏突然弹出一条红色警情:“西溪北苑小区某号楼某单元,楼道内有浓烟,疑似火情。”
住户因不确定是否发生火情,首先拨打了110报警。辅警调度员俞火明立即拿起对讲机核实信息,同步指导我们将内容录入“一呼百应”平台。报警人信息、警情类型等逐一录入后,系统迅速生成警情单。点击一键发送,该单据即刻被推送至“一呼百应”APP。按照工作机制,各小区保安队长均拥有该APP账号的相应权限。当天西溪北苑小区恰逢物业保安队长李涛值班,他看到推送信息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
此刻的大屏上,显示着民警和保安的实时状态:巡逻民警刚从4公里外的海创园出发,而李涛的值班室离事发地点只有100米。
不到1分钟,李涛回复“已出发”。1分20秒后,对讲机里传来他的声音:“已到现场,有焦味,明火已被居民扑灭,没人受伤!”民警接到信息后,也在赶往现场的路上。
在此期间,李涛胸前的执法记录仪画面同步回传。这是派出所为骨干保安配备的装置,78个小区每个小区两台。最终,民警在8分钟内抵达现场,在了解现场情况后,又仔细查看起火点、询问有无人员受伤和财产损失,并对隐患进一步排查。确认一切处置完毕后,民警才放下心来,撤离现场。
桂斌斌说,小区保安先行核实、开展初期处置,既能提前控制现场局面,也能有效协助民警开展后续的正式处置。
移动哨点,及时发现隐患
“‘一呼百应’不只是事后处置,还能事前排除隐患。”离开指挥室,桂斌斌又带我们走进派出所的会议室,辅警冯林超正在平台上翻阅线索。
在五常街道,78个小区物业保安与200余名快递员、外卖员、商户店主等,去年共同组建起一支2000多人的义警队伍。冯林超也有了一个新身份:义警专管员,负责统筹义警的管理、培训和线索审核。每当义警发现线索,他们都会通过“我是义警”小程序,上传到五常街道“一呼百应”平台。
此时,平台上更新了一条线索,线索上报人是外卖员王磊:“莫河水乡某幢,有租客拎电瓶上楼充电。”冯林超立即拨通物业保安电话,随后赶往现场处置。
“今年以来,义警已帮我们收集了2000余条线索,因隐患引发的警情大幅降低。”冯林超翻着线索记录,给我们讲了个故事。
上个月,一对夫妻在家中吵架,越吵越凶,男方甚至抄起了菜刀。恰在此时,王磊送餐敲门,因门没关严看到了这一幕。他立刻掏出手机,点开“我是义警”小程序上报。不到5分钟,经值班民警协调,小区保安队长李建国就带着队员赶过来耐心劝导。等民警到场时,夫妻俩已平复情绪,纠纷得到了及时调解。
“这些物业保安和快递员、外卖员就像移动哨点,可能比我们更早发现异常。”冯林超说,每一条上报的信息,派出所会分类整理、合并分析,“有时候关键的一块‘拼图’,就能让案件侦破出现转机。”
翻阅线索,我们发现了几条相似的记录:几位小区监控室的消控员先后发现有可疑人员出现在小区车库内,疑似拉车门。
“会与盗窃案有关吗?”对我们的疑问,冯林超点头确认。“那段时间我们陆续接到盗窃警情,正是结合义警收集的线索,再通过大数据研判,我们快速锁定了嫌疑人活动轨迹,还端掉了一个团伙。”
定制课件,勤培训长本领
我们向冯林超提出一个问题:物业保安平日里要应付各种大小事,外卖小哥要赶送餐时效。他们为何愿意当“义警”,加入“一呼百应”体系?
“不如跟我们一起去巡逻吧,体验一下就知道了。”冯林超邀请我们加入当天晚上同顺街的夜巡。
这是五常街道最热闹的路段。每晚7时至10时,派出所会派三组力量巡逻。当晚,和我们同行的除了轻装PTU(警察机动队)队员,还有西溪北苑小区的保安李建国、张伟、王浩,这三人攥着防暴叉、盾牌,是参加过派出所培训的骨干。
正说着话,烤串摊上的两名顾客吵了起来:其中一人被另一人攥着衣领不放,因为他不慎将一盘烤茄子撒在地上,油溅脏了对方衣服。李建国刚想上前劝阻,冯林超拉了他一下:“别单独硬拦,叫张伟他们过来配合。”很快3名保安从两侧将两人隔开,PTU队员趁机劝说,最终两人握手言和。
“以前管小区外的事,业主会说‘这不是你该管的’,现在有了义警的身份,知道我们在配合民警办事,大家更认可了。”李建国说,义警虽不领固定工资,但关键时刻派出所民警的支持,让他们更有底气。有时,对表现突出的义警,派出所也会为其申请奖励,比如成功调解纠纷、提供举报线索等。“钱不多,但也是荣誉”。
回到派出所,桂斌斌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带队秘诀”:一套完整PPT课件,这是他利用业余时间制作的,其中包括亮身份、固证据、调解话术、避险技巧等方面。“每月我们都要组织一次实操培训,民警模拟场景,手把手传授给义警。”
细致的工作带来了回报。以前,五常派出所8分钟警情到达率约为60%。建立“一呼百应”共治体系后,在义警协助下,目前保持在80%以上。自去年队伍组建以来,义警已协助处置警情6000余起。经五常派出所积极引导,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从“要我参与”转变为“我要参与”。
采访即将结束时,指挥室的对讲机再次响起:“西溪水岸小区12楼有夫妻吵架,保安已到场。”没过两分钟,对讲机又传来声音:“义警到场,双方正在交谈,情况可控……”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