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潮声丨小城“牵手”联合国,德清为什么频频迎来“全球流量”?

字体:
—2025—
10/22
10:35:35
2025-10-22 10:35:35 来源:潮新闻 执笔 金梁 吴丽燕 通讯员 钱斌 潘小飞

  金秋时节,德清再一次站上世界舞台。

  10月22日,第二届联合国地理空间知识与创新周(简称“联合国地信周”)在此拉开帷幕,来自联合国有关机构及60多个国家的千余名代表齐聚一堂,一场围绕地理信息产业的“莫干山对话”即将展开。

  德清早已不是第一次吸引全球目光。2018年,首届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在此举办;2022年,联合国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正式落户;近两年,联合国地理周持续召开……德清“无中生有”培育地理信息产业,从一个普通县城一跃成为中国在地理信息领域对外展示与交流的重要窗口。

  地方不大、人口不多、资源有限……发展县域经济,既要立足实际,更要找准突破口。透过德清样本,我们可以一探:这座城市是如何选准产业赛道、承接“全球流量”,并将创新动能转化为发展优势?

  第二届联合国地理空间知识与创新周。受访者供图

  在开放中成长

  走在德清街头,这些天不时能遇见外国面孔。

  20日,在凤栖湖畔的德清国际会议中心,记者遇到了南非土地改革与农村发展部国家空间信息框架局局长马罗阿勒·乔克。她手拿一本会议手册,认真翻看联合国地信周的各项议程。

  “这是我第四次到德清,每次都有新惊喜。”她说,德清已在全球地理信息产业版图中占据一席之地。每次来,都能感受到中国在地理信息技术上的不断突破,也深受启发。“这会是激动人心的一周,期待看到全球最前沿的地信技术。”

  地理信息是一门全球通用的技术语言,也是国际公认的高新技术,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本届联合国地信周,将聚焦地理空间信息与人工智能结合、海洋探测与蓝色经济、开源和可靠地理信息知识服务等展开议题。论坛与技术交流跨越国界、打破壁垒,思想在此碰撞,合作在此萌芽。

  从首届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到联合国地理周,借助一次次国际性会议,德清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持续攀升,迎来一波波“全球流量”。德清县地理信息局党组书记、局长汤献国表示,通过持续举办高端会议,不断强化“地理信息”标签,德清正成为全球地信领域的重要发声地。

  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受访者供图

  德清城南,国际地信城,一栋大楼飘扬着联合国旗帜——这里是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也是首个设在中国的联合国秘书处直属专门机构。

  “三年前我们设立该中心,正是希望借助中国在地理信息领域的成功经验,促进全球交流与合作。”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主任李朋德说。随着这一实质机构落地,全球的先进理念、前沿技术、顶尖人才与广阔市场等如磁场般汇聚于此。

  由此,德清成为了中外对话的“交汇点”。尤其在联合国地信周期间,到访创新中心的国际组织数量激增。近一年来,创新中心已接待海外访客超过30余批次。

  这些年来,德清依托这一世界级平台,全面推进地信领域的高能级平台载体建设和资源矩阵整合。从莫干山地信实验室、地磁研究院,到国际地信学院、浙工大地信学院,德清构建起覆盖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与资源拓展的完整生态。

  德清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受访者供图

  抓住发展时机

  从举办国际盛会到吸引全球机构落户,这并非偶然。这座城市的崛起,源于一次次对机遇的精准把握和产业的长远布局。

  如今的德清国际地信城,已集聚千寻位置、浙江国遥、中测时空等400余家企业,形成数据集成、技术研发、规制输出、场景应用于一体的产业集群。

  多年前,许多德清人难以想象,城区一隅会出现一个地理信息产业集聚区。“德清之所以能在众多县域中脱颖而出,关键在于找准了定位、抓住了时机、选对了方向。”莫干山高新区地信发展中心王更亮说。

  早年,受限于工业资源匮乏,德清以传统产业为主,难以摆脱县域经济“低小散”的局面,始终怀着产业突围的渴望。2010年,国家开始布局地理信息产业,浙江争取到一个建设地理信息产业园区的名额。德清敏锐捕捉到了这一新兴产业的潜力,积极向上争取机会,开启了“无中生有”的发展之路。

  这其中既是机缘,更是主动作为。

  建设产业园区、打造地理信息小镇、引进上下游企业……针对地理信息的产业布局、平台建设、商业生态等,德清进行了细致规划,依托县域实际进行系统培育。

  南方测绘科技有限公司是最早落子德清的地信企业之一,总经理陈述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他说,当时德清县相关领导带着产业蓝图到全国各地招商,正是被当地政府的眼界和诚意所打动,企业果断签约入驻。

  德清国际地信城。受访者供图

  然而,县域经济“无中生有”打造全新产业,光有远见和决心是不够的,也不可能一步到位,关键还要保持定力和耐心。

  王更亮认为,地理信息产业从零起步,过程中充满诸多变数,错过任何一个机会、缺失任何一个环节,这个“无中生有”故事就可能夭折。可以说,德清地理信息产业是应运而生,更是靠着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坚持。

  2011年,德清签约共建省地理信息产业园;2015年,德清地信小镇入围省级首批特色小镇名单;2018年,举世瞩目的首届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召开;近些年,全国县域唯一的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落户……10多年来,德清地信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成为了全国地信产业最集聚的区域,行业营收已突破300亿元大关。

  今年上半年,德清更凭借“地理信息+”产业优势,成功入选全国产业名片打造城市。

  凤栖湖畔的德清国际会议中心。受访者供图

  向创新要出路

  对于县域经济,产业是根基,创新是未来。但创新需要大量人才支撑和高昂试错成本,资源有限的县域该如何提升创新能力?

  打造高能级平台,是德清从产业高地向创新高地迈进的关键。

  地磁,是德清地理信息产业跨界融合的方向之一。这两年,浙江莫干山地磁大科学装置研究院在此落地生根,成功引进各类人才约200位,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接近80%。

  “地磁与地信相近相通,德清的产业基础为地磁发展提供了沃土。”该研究院副院长吕旺介绍,目前已成功孵化智能医疗装备制造、地磁与导航仪器及系统、微纳高端智能制造产业链等七家企业。

  此外,德清还打造了莫干山地信实验室,围绕测绘地理信息核心技术攻关和重大产品研发。据悉,该实验室组建了四支研究团队,分别聚焦智能化测绘、先进遥感、实景三维经济和全球可持续发展。

  “我们致力于研发全球公共产品与治理方案、开展时空信息智能化创新及时空信息新质生产力。”莫干山地信实验室全球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高级技术专家杨木透露,实验室的关键在于“向全球科学家开放”,吸引他们共同探讨地理空间信息新技术新方法,开发更多公共产品。

  海外机构或企业纷纷到访德清。受访者供图

  善用国际资源,德清在推进国际合作中实现产业创新。

  这几天,“世界地信之家”格外热闹。在首届联合国地信周期间,德清设立了“世界地信之家”,以民间组织形式吸引全球地信机构来中国落户。

  “实际效果远超预期!”莫干山高新区地信发展中心合作交流科姚国伟表示,“世界地信之家”成立不到一年,已成功吸引了沙特、斯里兰卡、巴基斯坦等13个国家的地理信息协会签约入驻,目前正以每月新增一家的速度扩容。

  最近,浙江氢航科技有限公司通过“世界地信之家”拿下了首笔国际合作协议,总价值超千万元,其长续航无人机被运用于蒙古国的矿业勘探、生态评估等领域。“既能在家门口对接国际市场,又能提升技术应用能力,实在是一举多得。”该企业董事长刘海力感慨道。

  据统计,“世界地信之家”已发布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技术需求清单37项,精准匹配中国产业链资源,达成国际意向合作订单超亿元。

  如今,德清正以更坚定的步伐启动地信造峰行动:力争到2026年,新引入标志性项目100个,培育规上企业100家,“地信+”产业规模突破600亿元。

  这座小城,因开放而兴,因创新而强。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潮声责任编辑:徐茜茜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10月22日,第二届联合国地理空间知识与创新周(简称“联合国地信周”)在此拉开帷幕,来自联合国有关机构及60多个国家的千余名代表齐聚一堂,一场围绕地理信息产业的“莫干山对话”即将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