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烤店内的民谣现场演出。记者 倪晶 摄
吃着烧烤听民谣、吃着火锅看电影…… 最近,湖州涌现出一批“餐饮+”新业态,凭借多元的体验感迅速俘获年轻群体,掀起新一轮消费热潮。
这些餐饮消费新场景,究竟有何独特魅力?连日来,记者走访市场一探究竟。
复合业态火出圈
10月21日晚9时30分,东吴银泰百货下沉式广场负一层的星・烧烤民谣酒馆正热闹。
暖黄的灯光照亮木质桌椅,驻唱歌手抱着吉他轻弹浅唱,烤串的香气混着悠扬的民谣歌声,在空气中蔓延。三五成群的客人围着餐桌,一边撸串一边跟着旋律轻声哼唱。
“从傍晚5时营业至次日2时,每天晚上9时后夜宵时间人就很多了。”该店负责人罗俊健介绍,门店室内外共摆了20多张餐桌,自今年9月29日开业以来,人气稳步上升,高峰时一晚上接待50多桌客人。
记者走访发现,在各区县都有这样“烧烤+民谣”的新业态。一些店铺不仅有歌手现场演唱,还融入古风舞蹈演出,吸引不少市民消费体验。“周五至周日晚上7时30分许,顾客就要排队等位了。”吴兴区一家民谣烧烤酒馆工作人员说。
东吴银泰百货的万有影力电影中心,则打开了“餐饮+观影”的融合新体验。影厅内播放着最新上映的电影,两人位卡座前的餐桌上,摆放着热气腾腾的小火锅与丰富食材。“在网上刷到这里能边吃火锅边看电影,觉得特别新颖,就提前1小时打电话,预约来体验了。”市民陆剑华笑着说,到店后才知道还有牛排、意面等西餐可选,体验感拉满。
“大家对这种新模式的认可度很高,很多人专门来打卡。”该电影中心负责人介绍,今年10月1日试营业餐饮服务以来,不少市民慕名而来,接到的订餐电话迅速增长。
此外,西山漾景区于近期推出了puppy made人宠共餐创新餐饮,为宠物主人与爱宠打造温馨、有趣的互动空间。潞村“潮玩季”等特色活动同样融合演艺、美食等元素,持续营造消费新场景,吸引不少客流。
需求催生百变市场
“做‘烧烤+民谣’,核心是跟着大众需求走。”罗俊健坦言,决定打造星·烧烤品牌前,团队做了大量市场调研,发现近两年“烧烤+民谣”的模式在一些大城市很流行,能清晰感受到消费者不再只满足于“好吃”,还追求氛围、情绪价值。
他和团队还注意到:不少人希望聚餐时能有放松不吵闹的环境,同时渴望有一定的情感共鸣。于是,他们从选址、装修到歌手、歌曲选择,都针对性做了考量。每晚歌手吉他弹唱民谣,唱的也是耳熟能详的民谣名曲。纯粹的民谣,搭配大众接受度较高的东北烧烤,更好升腾城市烟火气。
“这样的环境,能让人暂时忘记生活工作中的烦恼。”市民陆川和朋友们相约,体验了“烧烤+民谣”,喜欢上这份惬意。他认为,忙碌一天后,有音乐、有烧烤、有朋友陪伴,能让人沉浸在当下,尽情享受属于自己的轻松时光。
“餐饮+观影”则更多源于行业困境下的破局尝试。万有影力观影餐厅店长郝军介绍,面对票房下行压力,影院一直在探索多元化经营。
“一方面是想提升市民的观影体验,视觉、听觉之外,再加上味觉,让看电影有更丰富的享受;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现在大家生活节奏快,能在看电影的同时解决吃饭,省时又方便。”郝军说,为了匹配餐饮服务,影院做了升级改造,2个影厅改为真皮双座大沙发加岩板火锅餐桌,1个影厅改为真皮电动大沙发加岩板餐桌。在做好消防、餐饮、用电等相关安全防范、资质获取的同时,还邀请了北京的专业餐饮团队来负责餐食。
不过,改造也带来新的顾虑。郝军表示,影厅座位数从120座大幅缩减至40座,“这对我们的运营能力是很大的考验,需要有足够的上座率来支撑运行。”
长远发展需多思量
“这些新业态的蓬勃发展,不仅精准对接了年轻群体追求新奇体验、注重社交分享的需求,更通过多元化、个性化的呈现方式,生动展现了城市的青春活力,有效增强了地方对青年人才的吸引力。”吴兴区文广旅体局表示,在消费需求升级、政策创新引导和产业发展趋势三重驱动下,更多富有烟火气的新业态不断涌现。
眼下,吴兴区在支持这些新业态健康发展的同时,也在积极引导,鼓励差异化经营,避免同质化竞争,推动“一店一品”特色发展。同时,督促经营者坚守安全合规底线,确保资质齐全、规范运营。“希望能打造长期品质,推动持续创新。”吴兴区文广旅体局介绍,将通过政策引导、资源对接等举措,支持优质项目稳健成长。
“这类新业态形式新颖、富有新鲜感,能满足多元化体验需求。”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副院长张丽娜博士认为,这类“餐饮+”新业态,与当前文旅市场 “去景区化”的趋势高度契合,直观展现了旅游业态持续迭代、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不仅有效激发了消费活力,还促成新兴社交方式。
在她看来,随着年轻人视野的拓宽、想法的改变,其对消费场景的情绪价值需求显著提升。这些新业态有效戳中年轻人的需求点,受到市场认可。但对于创业者来说,需保持理性、谨慎决策,避免盲目跟风、“一窝蜂”式投资。在打造业态时,既要突出自身特色,也要充分预判并防范各类安全隐患。相关部门更应密切关注业态变化,及时完善监管体系,强化监管力度,确保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记者手记
既要“新鲜感”更要“长久感”
“餐饮 +”新业态凭借跨界融合模式与新奇体验,既精准吸引消费者,也为传统行业转型开辟新路径。但采访中,不少人对“扎堆开店”“昙花一现”等担忧依然存在。
若想让新业态从“网红”变“长红”,需在“长久感”上深耕。经营者不能仅靠形式创新引流,更要守住口味与食品安全底线,持续优化服务体验,避免同质化竞争,才能积累“回头客”。监管部门则需平衡创新与规范,在鼓励探索的同时,完善监管机制,及时破解新业态发展中冒出的新问题,为其稳健发展保驾护航。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