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充电,心里踏实多了!”10月22日,在三门县建民社区,居民章阿姨推着电动车来到楼下的新充电桩前,边插电源边对邻居感慨。“以前从窗口拉电线下来,下雨天心都悬着,现在总算安心了。”正在充电的李师傅接过话茬。这番平常的对话,背后是建民社区治理的一次成功跃迁。而这,正是三门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破解民生难题的一个生动切面。
基层治理,千头万绪,如何下好这盘“棋”?三门县的答案是:将党建引领作为贯穿始终的“红线”,穿起基层服务的“千条针”,绣出千家万户的“幸福图”。
“一根电线”的治理嬗变:从单打独斗到三方联动
“不是不知道危险,可没地方充电。”居民的无奈,是建民社区治理困境的真实写照。
破局,需要新路径。社区党委牵头,吹响“集结号”。一场场三方协商会下来,方案浮出水面:采用节省空间的贴墙式充电桩,费用“居民众筹70%+社区补贴30%”,对困难家庭全额补贴。
方案有了,如何落地?一支由社区干部和退役军人组成的志愿宣传队挺身而出,他们带着消防事故照片和设计图,挨家挨户“磨破嘴皮子”。与此同时,退役军人志愿队主动承担起实地勘察、协调安装点位的工作。
居民们从抵触到理解,从理解到支持,踊跃筹资,主动配合。更值得一提的是,由居民、志愿队和社区组成的监督小组全程跟进,确保了工程质量和进度。
如今,224个充电桩全部投入使用,日均使用率超90%,98%的居民表示满意。一条电线的规范,背后是社区党组织、志愿力量、居民群众三方联动的治理智慧,实现了从“管不了”到“管得好”的转变。
“一对搭档”的调解智慧:从经验断层到青银共治
在蟠龙社区,另一场治理变革充满着“情”与“理”的温度。
“以前光靠‘硬讲政策’,居民听不进去,自己也着急。”“90后”调解员章璐莹坦言初次调解漏水纠纷时的窘迫。而另一边,退休老党员林彩敖这些“银龄”资源,却有着年轻人无法比拟的威望和人情练达。
社区党委将两者结合,组建了12对“青银搭档”。“银龄导师”凭借其人情练达把控调解节奏,年轻调解员则运用政策知识和数字工具提供支持。在“经验”与“活力”的互补中,产生了“1+1>2”的化学效应。
绿化带种菜纠纷中,银龄导师理解老邻居们“闲不住”的情感需求,青年调解员则精准提供法规依据和“共享菜园”的创新方案;公共车位地锁矛盾里,“银龄”回忆往昔和气,唤回邻里温情,“青年”引入《民法典》条款,组建“泊位共治队”根治顽疾。
截至目前,“青银搭档”已成功化解15起民生纠纷,成功率高达96%,平均周期缩短一半。他们“磨破鞋底子,焐热心窝子”,让情与法在拉家常中握手言和,成为社区和谐的“稳定器”。
在三门,治理不再是社区的“独角戏”。退役军人、老党员、热心居民等被充分动员,转化为治理的“生力军”;众筹、共治、监督等机制,激发了居民“我的社区我做主”的主人翁意识;而“情、理、法”的融合,则让硬邦邦的治理拥有了直抵人心的温度。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