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二届乌镇戏剧节古镇嘉年华演出现场。 主办方供图
浙江在线10月24日讯(记者 竺大文 陆遥)初秋,乌镇,再度坠入戏剧时光。
乌镇戏剧节,这个诞生于2013年的文化品牌,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第一个“本命年”。从最初“呼朋唤友”仅6部作品的青涩起步,到如今成为汇聚25部中外佳作、吸引全球目光的行业标杆,乌镇戏剧节用12年时光,在江南的氤氲水汽中,长成了世界戏剧版图上一颗耀眼的星。
“似水年华”酒吧,是黄磊经常出现的地方。在20多年前拍摄同名电视剧时,他第一次踏入这个江南水乡,由此结缘。这里的街道、河流和房屋他都再熟悉不过。黄磊曾说过,乌镇是他心中最柔软的归属。
我们的话题由此漫过戏剧的光影、古镇的肌理,也触及到时光里的那些周期与回响。
高大上的戏剧节,为什么要选在乌镇
记者:相较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浓厚的文化氛围,最初把戏剧节放在小镇的考量,是否有点冒险?
黄磊:我有一个关于“小镇办大节”的思考。大城市是大窗口,是一片茂密的大森林和大田野,有广阔天地;小镇与众不同,它是一个小窗口,但更能凸显特色。
记者:从小窗口往往能看得更清晰、更集中,更有对比度。
黄磊:是的,项目最开始时,我就希望把它做成这样一扇窗,让大家可以看到中国的秀美,看到中国与世界的同步;从这个小窗口,我们也可以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更多元的文化,及其对艺术的思考和展示。
记者:它会形成一种反差的美,在一个江南小镇里,做一个相对先锋前卫的戏剧节。
黄磊:我第一年提出在乌镇办戏剧节时,朋友们听岔了,还以为要办戏曲节,问我是唱越剧还是花鼓戏。我说,是戏剧、话剧,是莎士比亚、贝克特!
我当时也意识到了这件事,你在这里唱越剧当然没有问题。就比如杭州有越剧团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但如果德国有越剧团,大家会认为这太先锋了!只有在乌镇这里做当代性的东西,它才新鲜。一个江南小镇,在我看来,恰恰能完成这样一种完美的链接。
记者:那为什么是乌镇?
黄磊:放在这里有两个原因。
第一,我喜欢乌镇。从导演《似水年华》开始,我对乌镇有了感情,这是最起初的原因。第二,乌镇吸引我的是拥有一个训练有素的团队和非常优质的管理力量。小镇有一个完整的戏剧节系统,自己培养专业人才。这个团队已经训练了十几年,分为戏剧团队和艺术节团队。戏剧节结束后,这些剧场经理又会更换制服,回到办公室继续做旅游、品宣、财务等本职工作。乌镇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细节,上上下下通力合作,才能促成这件事。
记者:在整体规划上,会不会侧重和小镇业态相结合?
黄磊:我特别想强调的是,乌镇戏剧节是一个独立的艺术活动。我们所做的不是为了去契合业态,不是简单地在旅游点搞驻场演出,出发点不是为了拉游客或者给乌镇打广告。乌镇的萝卜丝饼很好吃,但我们没有做一场关于萝卜丝饼的戏剧。
当然,因为有了乌镇戏剧节,乌镇被赋予了不同意味,它变成了一个戏剧和文化小镇,而并非常规的旅游小镇。
选剧背后,有什么样的审美思考
记者:每年的特邀剧目都是最受关注的。今年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人类之城》了,这是一部要演9个小时的“马拉松式”戏剧?
黄磊:是的,《人类之城》分三天演出,在本届戏剧节期间上演两轮。这部戏源自德国汉堡的德意志剧院,是德国戏剧大师卡琳·拜尔执导的。这部戏的所有情节都来自一个古希腊神话故事——忒拜城的兴建和衰落,包含狄奥尼索斯、拉伊俄斯、俄狄浦斯、伊俄卡斯忒、安提戈涅等5个故事,也就是说其实有5场戏。
德意志剧院将这部古希腊神话进行了当代语境下的重新解读,他们称之为“人类之城”,但这个城市已经不再单指古希腊的忒拜城。这是一个宏观叙事的过程,它讲述了人类的命运。孟京辉导演在德国看了这个剧,非常震撼,后来我们就一直努力邀请他们来参加乌镇戏剧节。
记者:听说,400多件舞台道具7月就已经从德国海运出发了。
黄磊:的确,这部戏的阵容非常宏大,所以之前从未走出欧洲,甚至没有离开过汉堡。戏里有90余名演员,还有歌队和鼓队。我们委派了两位懂音乐和戏剧的年轻导演,在5月份前往德国,与剧团一起排练演出。学成之后,回来招募了75名中国演员,共同承担了歌队和鼓队部分的演出。
记者:乌镇戏剧节的选剧有着鲜明的特色。像这出戏,是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乌镇戏剧节特邀剧目的标准?
黄磊:乌镇戏剧节在特邀剧目上有自己的文化审美——当代的、国际视野的、具有先锋意味的。本届乌镇戏剧节要在11天里呈现71场演出,内容非常丰富。
记者:除了特邀剧目之外,今年还有什么不一样的玩法?
黄磊:今年我们的“小镇对话”也在升级,包括严肃的演后谈和理论探索。还有明星参与的跨界活动,邀请到音乐家吕思清、建筑大师马岩松等一起参与。
还有我们的嘉年华,戏剧节期间一共有上千场表演,分布在乌镇的各个角落。今年我们还特别提升了夜游神的音乐品质,把戏剧集市和潮流艺术展放进景区内,让年轻人在看戏之外,有多种多样的体验。
记者:我们想,在戏剧节期间来到乌镇的,不仅有戏剧爱好者,也有许多游客,他们可能会更加惊喜。
黄磊:乌镇戏剧节并非一个演出季,而是一个文化平台。我们致力于创造更多元素,同时也是节庆活动——既是艺术家和艺术青年们的节庆,也是广大游客和观众的节庆,欢迎大家来参与。
“本命年”了,戏剧节的齿轮往哪里转
记者:今年是第十二届乌镇戏剧节,用中国人的说法,它走过了一轮,迈入了第一个“本命年”。
黄磊:乌镇戏剧节出生于2013年5月,属蛇,还很年轻。如果它算一个孩子的话,今年刚要上初中,青春期即将来临。青春时代应该更有想象力、更具探索欲。保持童心和初心,才能有青春活力。
记者:目前的乌镇戏剧节,有哪些是出乎你最初预想的?
黄磊:没想到的事情太多了,比如我们没想到它会成为世界上最好的戏剧节之一。前些年,柏林戏剧节主席就坐在你背后这个位置,告诉我说,我认为你们是世界上最好的戏剧节。可能是客气话,但是能讲这些,肯定是看到了我们的优秀之处。
记者:这其中最重要的经验是什么?
黄磊:我回头看好像那是冥冥之中注定的。如果你一定要说它是什么,好像那就是一种命运。是命运,并非运气;也不是我的命运,是乌镇戏剧节的命运。我们的发起人和整个团队与乌镇一起用力、用功,认真地完成这件事情。
记者:戏剧对普通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黄磊:应该说,我们关注的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也是我参与的一档综艺节目的名字,节目最近一期就是在乌镇进行的。美好生活包括美好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戏剧也是其中之一。
记者:戏剧需要现场,会产生亲密的接触,在创造美好生活上,这是一种优势吧?
黄磊:戏剧可能更多的是劣势,它毕竟还是相对小众的艺术。我演了20年的话剧《暗恋桃花源》,累计演出800场,如果算每场演出观众有1000人的话,需要20年才能够完成80万人的戏剧普及。而一部电影,轻易可以有几百万几千万人观看。
很多人认为戏剧和自己有距离。不过因为这个距离,它也让人产生了好奇心和神秘感。戏剧如同种子一样,为我们带来特别的收获。
记者:让我们畅想一下,下一个“本命年”,你希望它是什么样子?
黄磊:我认为那时乌镇戏剧节会更加丰富。它那时就24岁了,是真正的青年人。它会变得更加独立、强壮、更有志向,也会承担更多的责任,这是我对它的要求。我也会一直陪伴它,希望它36岁的时候我还在,48岁的时候我也在。
记者:乌镇戏剧节在你的生活中占据的比重是多少?
黄磊:此刻,是全部。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