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农展贝雕馆:海的秘密,它知道

字体:
—2025—
10/24
10:31:10
2025-10-24 10:31:10 来源:台州日报 台传媒记者 卢珍珍文/摄

种子厅

  走进玉环的农展贝雕馆,是在一个斜风细雨的日子,略显静谧的漩门湾观光农业园,倒是给了人恰到好处的看展氛围感。

  大海的味道

  农展贝雕馆分为6个展馆,最有意思的,莫过于贝雕馆。

  生长于海边的人,对大海总有万般情结。玉环民间艺术家郑高金,将这份痴情倾注于一枚枚贝壳之上。

  1989年,离休后的郑高金找到了人生的另一个支点,他开始潜心研究贝雕工艺。63岁时,他开始着手雕刻第一件作品;82岁时,他将自己从全国收集来的各类贝壳,安插上想象的翅膀,雕刻出千姿百态的贝雕作品。2013年,郑高金老人将自己收集的500多种贝壳、500多件海洋标本,以及以贝壳为素材创作的240余件栩栩如生的贝雕艺术品捐赠出来,成为漩门湾观光农业园农展贝雕馆中的主要展品。

  走进贝雕馆,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棵棵“文旦树”。“文旦”的叶片、花朵、果实,均由不同形状、大小、纹理、色彩的贝壳巧妙拼接而成,微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仿佛能闻到果实的清甜香气。

  在椒江长大的我在“文旦树”前驻足良久,试着想把“文旦树”上的各类贝壳都叫出名来:叶片是贻贝做的、花朵是扇贝做的,至于枝干、果实或者飞舞其中的“蝴蝶”等等,都是一些叫不上名字的螺。

  馆内贝壳的种类,早就超出了我的认知。

  作罢,好奇心催着我赶紧往展厅深处走,去看看这个贝雕馆究竟藏着多少海洋的秘密。

  贝雕,是郑高金老人巧用贝壳的天然色泽、纹理形状,精心雕琢或堆贴而成的作品。馆中几件大型贝雕作品尤为引人注目,如三角龙、剑鱼、狮子。

  一条长15米的“东方巨龙”,是耗时8个月、用1500多只选自山东长岛的贝壳制成的。‌郑高金将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贝壳组合成龙的角、胡须、爪等等,栩栩如生。站在这条巨龙前,不难想象,完成这件作品时老人耗费了多少心血。

  作品《九龙壁》,是用各种贝壳雕出的九条龙蜿蜒盘旋,或戏珠、或喷水、或回首;《凤凰采》展现的是四只凤凰振翅、休憩、盘旋空中等形态……不同的贝壳,在这些作品中有了新的生命力,它们都是大海深处的回响。

  参观贝雕馆,最有趣的,是你在年事已高的郑高金身上,看到的无限想象力和各种创造力。老人的巧思和想象力,甚至会逗笑你。

  但如果你和我一样,想弄明白这些作品都是由哪些贝壳组成的,不妨看看馆内展陈的贝壳标本。“我们曾经将一部分贝壳送到宁波大学,请教了相关专家,将这些贝壳都写上了名称。”玉环市旅游集团有限公司科普宣教科科长吕华说。

  走出贝雕馆,我们还能在环境、渔业、海洋展厅,看到更多关于玉环渔业、海洋生态文明等知识。

  在渔业展厅里,我们在了解玉环海洋渔业历史的同时,还能在渔网、渔叉、帆船等展品中,了解渔民的日常生活。另外,通过海洋标本、珊瑚标本等,我们对海洋也有了更深层的了解。

  馆内有一个装置让我印象深刻。它是一个倒梯形的圆桶,里面放着一些人类生活垃圾,圆桶外种植了一些红树,红树是海岸卫士,维系着生态平衡。直观的装置告诉我们,保护大家赖以生存的这颗蓝色星球,是多么重要。

  大地的回响

  在漩门湾观光农业园,自然还有不少关于农业的知识。

  农耕展区,收集了很多玉环本地常用的农具,如整地翻耕农具、播种农具、收割工具、晾晒加工用具等,它们是许多“70后”“80后”的回忆,却是大部分孩子的知识盲区。一颗种子的旅行,就成了一堂生动的课程。展陈出来的农具,配合墙面上的绘画,孩子们就能清楚地知道这些工具的使用场景,生动有趣。有些农具还附上了二维码,可以扫一扫直接听解说。

  紧挨着农耕展区的,是种子厅。菜场上见到的、或是水果店买到的瓜果蔬菜,它们的种子到底长什么样?秋葵、娃娃菜、蒲瓜、花生……这些种子被放置在透明的容器里,游客可以凑近了去细看。不同的种子下方都配有图片,是它们长大后的样子,一目了然。

  “去年农展贝雕馆参观人数达25.5万人次,大多是研学团队。参观完后,学生还可以做一些和贝壳有关的手工。”吕华说。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大海;贝壳责任编辑:吴珂珺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走进玉环的农展贝雕馆,是在一个斜风细雨的日子,略显静谧的漩门湾观光农业园,倒是给了人恰到好处的看展氛围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