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田龙现村村民在稻田中捕捞田鱼。 青田县委宣传部供图

仙居古杨梅群复合种养系统。 仙居县委宣传部供图

德清小山漾淡水珍珠生态养殖基地。 德清融媒体中心供图
浙江在线11月4日讯(记者 杨一凡 黄彦 吴丽燕)10月31日,由联合国粮农组织主办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授牌仪式在意大利首都罗马举行。此次活动是粮农组织成立8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为2023年以来新认定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举办集中授牌与交流。中国6项遗产获粮农组织授牌,其中包括浙江仙居古杨梅群复合种养系统、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
截至目前,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入选项目数量达25个,居全球首位,浙江的表现尤为突出。2005年,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成为世界首批、中国首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3年至2023年,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庆元林-菇共育系统、仙居古杨梅群复合种养系统等相继入选。今年5月,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获正式认定。至此,浙江全球“农遗”总数达6项,位列国内第一。
“在保护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道路上,浙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闵庆文评价,浙江不仅入选数量全国居首,其传承的成效也独具特色。
精耕细作,巧妙实现生态循环
节假日,青田县方山乡龙现村迎来一批批游客。层层古梯田旁,不少导游会讲解:这就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核心保护区。
田鱼在稻丛间灵活穿梭,鱼稻相依的生态画卷令游客着迷。梯田边的“半亩鱼宿”老板吴永强说:“今年‘十一’假期,9个房间爆满。还有不少华侨子弟暑假专程回来,就为体验独特的‘农遗’魅力。”他感慨,祖辈赖以生存的寻常生计,如今让山村蝶变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智慧的源头,可追溯至1300多年前。青田先民因地制宜利用山区丰沛的水源,发展出稻田养鱼模式,并培育出特有的青田田鱼。青田的实践,不仅是生存智慧,更因其系统性价值而获得世界认可。
稻田养鱼在我国南方分布广泛,为何青田能脱颖而出?
闵庆文指出了其不可替代的系统价值:持续千年的农业实践,证明其强大的生命力与适应性;生物多样性的保育地,完整保存了传统水稻品种和独特的青田田鱼;深厚的文化浸润,形成了建房挖塘、嫁女送鲤、逢年必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鱼灯舞等独特习俗;完备的技术体系,从梯田营造、水源管理到种养结合,构成了一套精妙的农业生态技术……这些要素构成了一个完整、系统、可持续的农业文化遗产。
闵庆文介绍,浙江有深厚而独特的农业文化底蕴。七山一水两分田的浙江是农业资源小省,却堪称“小而精、博而深”,这也高度契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入选的核心标准——它是“人与环境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晶,必须满足保障食物安全、维护生物多样性、承载特有知识技艺、体现独特文化精神及形成可持续的景观水土利用等多重要求。
此后浙江入选的遗产,无一不是“精耕细作、生态循环”的典范。
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不仅在山区水土保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是古老嫁接技术的活态见证;起源于春秋战国的湖州桑基鱼塘,“塘基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堪称世界级生态循环农业的活化石;始于南宋的庆元林-菇共育系统,开创了人类驯化菌菇的历史,从古老的“剁花法”到“段木法”再到“代料法”,庆元人完美演绎了森林保育与菌菇栽培的和谐共生;仙居古杨梅群复合种养系统,实现“梅-茶-鸡-蜂”巧妙结合,构建起独特的山地立体生态链;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不仅是世界淡水珍珠养殖的起源,而且通过科学混养,实现蚌、鱼及水生生物共荣,展现了水域生态平衡的智慧。
浙江大地的农业文化遗产,复合、循环、共生是其“基因密码”,展现了浙江农业在有限空间内追求无限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卓越能力。
创新利用,“农遗”增添时代光彩
走访浙江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我们看到传承至今的农业智慧并非展柜中的标本,而是活跃在田间地头的活态智慧。通过创新性的保护利用,浙江正为“农遗”增添时代光彩,其核心在于深度上挖掘产业潜力、广度上拓展应用场景、力度上强化制度保障,实现生态、经济、文化价值的统一。
走进德清小山漾珍珠生态养殖基地,碧波之上,白色浮球如珍珠项链串联铺展,引得参观者惊叹连连。这里承袭了南宋叶金扬首创的“附壳珍珠养殖技术”,延续着“鱼带蚌、蚌养鱼”的生态共生系统。
如今,德清珍珠产业正向纵深发展。在德清珍珠研究所,科研人员运用生物工程等前沿技术,精准提取珍珠多肽。当地企业欧诗漫深挖珍珠的高附加值,开发的系列护肤品深受年轻消费者喜爱。欧诗漫控股集团总裁杨安全表示:“深挖传统农业的产业价值,是激活‘农遗’传承的关键。”目前,德清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淡水珍珠深加工基地,年深加工珍珠近100吨,占全国10%,年产值超70亿元,带动近2万人就业。
在庆元,依托古老的“林-菇共育”系统,香菇产业同样向精深加工跃升。得益于科技赋能,当地开发出7大类500余款产品,从休闲零食到高端保健品、药品,远销全球30余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传统技艺的现代化、高值化转型。
深耕产业价值的同时,浙江“农遗”的利用还注重跳出单一农业范畴,通过模式创新融入文旅、教育、生态等多领域,湖州荻港村的成功即是样本。
2017年,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作为拥有2500年历史、桑基鱼塘系统最集中完整的区域,荻港村抓住契机,以鱼桑文化为核心打造文旅IP。村里开发了40多门特色课程,近200家农户成为“鱼桑研学人家”,可让学员体验制作蚕茧灯、绘制蚌壳画等原汁原味的鱼桑文化。
“我们村,又得了世界级荣誉!”10月17日,当荻港村入选联合国旅游组织的2025年“最佳旅游乡村”的消息传来,全村沸腾。
“只有用好资源,避免同质化,才能形成自身优势。”荻港村党委书记莫海平道出秘诀,村里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打造智慧养鱼、未来农场、智慧旅游等场景,开发水上精品游线,建设农旅度假中心、特色亲子餐厅、网红咖啡馆等,实现产业联动、全域发展。今年前三季度,荻港村接待游客超8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4亿元,带动周边1000余户村民增收。
浙江“农遗”保护利用的显著成效,离不开有力度的政策法规支撑与系统推进。
作为全国首个在全省层面系统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省份,浙江将“农遗”保护写入《浙江省“千万工程”条例》,为保护利用提供了根本遵循。
各地因地制宜加大保护力度。丽水设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日”,出台《丽水市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保护发展条例》,提升全民保护意识;绍兴出台《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保护规定》;湖州制定《湖州市桑基鱼塘系统保护规定》,以法治刚性守护千年智慧结晶。
浙江还摸清“家底”,系统发掘省级重要“农遗”资源205项,构建起清晰的“省级-全国-全球”三级保护体系,为持续保护利用储备丰富资源。在创新利用上,大力发展“农遗良品”,推动遗产地特色农产品品牌化、标准化、优质化发展。
开拓市场,活化石变成聚宝盆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不应是静态标本,怎样才能真正活起来、火起来,充分体现其独特价值与传承创新?
带着这个问题,记者寻访多地,找到了一个共同答案:“农遗”兴盛的密码,深藏于人才、产业与开放之中。浙江的实践,正为世界贡献一份可复制的“智慧方案”。
农业文化遗产的守护,首要在人。当“谁来种地”“谁来传承”成为普遍焦虑,浙江以人才破局,让“农遗”传承有了源头活水。
面对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庆元率先打出“庆元香菇师傅”这一人才金名片,持续深入挖掘带头人、搭建人才信息库、组建“技能专家讲师团”,并大胆探索异地认证新模式——在河北、陕西设立试点,推动技能人才跨区域培养与评价。
如今,上万名“庆元香菇师傅”活跃在全国20多个省400多个县(市、区),成为各地食用菌产业的重要支撑,更让“庆元香菇”品牌价值达49.26亿元。人才链的精心锻造,让“农遗”传承从“单打独斗”走向“薪火相传”。
守护遗产,必须让守护者尝到甜头。浙江深谙此道,以市场化机制激活“农遗”产业价值,让“活化石”变身“聚宝盆”。
“为了传承不断层,需以人才破局,更需以利益联结筑牢根基。”青田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点明关键。青田深耕“一亩万元”稻鱼共生“农遗”产业。今年,全县稻鱼共生面积超7万亩,总产值超3亿元。“一亩万元”的生态模式,不仅去年入选全球最佳减贫案例,惠及青田100多个村,农户亩均增收千元、累计增收超亿元,它更如一颗“金种子”跨越山海,推广至贵州、广西等20多个省市区,成为东西部协作与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模式。
青田还计划招引产业带动强的重大项目和标杆企业,目标到2027年,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0家,开发系列产品10款,让“农遗”保护与村民增收形成良性循环。
浙江正着力健全市场化、可持续的“农遗”产业化保护利用模式,让“一村富”有效带动“一片富”,使传统农业智慧真正成为滋养当下的共富之源。
“农遗”守护,绝非一隅之事。浙江以文化自觉与国际视野,主动将本土“金种子”撒向更广阔天地。
浙江持续深化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精心编织“农遗”地国际“结对网”。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已与西班牙瓦伦西亚古灌溉系统成功“牵手”,并与日本、意大利等地建立深度合作。未来,浙江将推动更多“农遗”精品“跨洋出海”,让“农遗良品看浙江”的金字招牌享誉全球。
庆元香菇师傅的足迹遍布四方,青田稻鱼共生模式花开全国,“农遗”精品扬帆出海,浙江的“农遗”保护实践,贡献的不仅是一个可复制的“智慧方案”,更昭示了一条让千年“农遗”持续闪亮的路径:当深植泥土的传统农业智慧,与现代的创新思维、市场机制、全球视野深度交融,古老的农业文化遗产便能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10月31日,在意大利罗马,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奖牌。 欧诗漫供图
  中国6项遗产获
  联合国粮农组织授牌
10月31日,由联合国粮农组织主办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授牌仪式在意大利首都罗马举行。
本次活动共有来自14个国家、28项农业文化遗产的政府、企业和农民代表参与。中国6项遗产获粮农组织授牌,分别为河北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安徽铜陵白姜种植系统、浙江仙居古杨梅群复合种养系统、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系统、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和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统。截至目前,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总数共102项,其中,中国有25项,数量居世界首位。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于2002年由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起,旨在保护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及其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与知识体系,使之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浙江“农遗”一览
青田稻鱼共生系统 2005年成为中国首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而且是全球首个正式授牌的遗产地。
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 2013年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绍兴先民利用陡坡山地种植香榧树,香榧林下间作茶叶、杂粮、蔬菜等,构成了独特的水土保持和高效产出的陡坡山地利用系统。
湖州桑基鱼塘系统 2017年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该系统起源于春秋战国,逐步演变成“塘基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的桑基鱼塘生态模式。
庆元林-菇共育系统 2022年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该系统保留了从剁花法到段木法再到代料法的最完整食用菌栽培技术演化链,为世界山区森林保育、林下经营、食用菌栽培以及山区多功能农林业发展提供了示范。
仙居古杨梅群复合种养系统 2023年被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仙居杨梅栽培最早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该系统是“梅-茶-鸡-蜂”有机结合的复合型山地农业模式。
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 2025年5月成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该系统孕育产生了以珍珠文化和渔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体系,为全球水网平原地区的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借鉴。
(据浙江发布、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官网等)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