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100公斤重的“钢铁侠”能帮助瘫痪患者重获行走的力量;一款身高1.2米的机器人能陪聊、唱歌,也能测量血压、血氧……在杭州市余杭区仓前街道太炎社区的民生服务综合体“百岁幸福家”,多款养老机器人成为老人们的“团宠”。
随着老龄化与数智化两大浪潮加速交汇,近年来,我国养老机器人产业热度持续攀升。从外骨骼机器人到陪伴机器人、护理机器人,形态与功能各异的养老机器人竞相涌现,极大拓展了人们对未来养老生活的想象空间。
但记者调研发现,目前养老机器人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供需不匹配、交互体验差、价格高昂等痛点亟待破解。
养老机器人该如何尽快完成从“概念期许”到“价值创造”的蜕变,走入千家万户?

养老机器人“小悉”为老人进行健康监测。记者 姚颍康 摄
“养老搭子”竞相上岗
在太炎社区,今年7月,“百岁幸福家”迎来一个“好医护”——居家康复外骨骼机器人。
60岁的沈顺彪15年前从高处坠落,瘫痪在床多年。“康复治疗了很久,他才慢慢站起来。”听说社区有了帮助老人行走的机器人,妻子张素琴带着老伴来体验。没想到,两三个月下来,沈顺彪走路虽然还离不开拐杖,但步子越走越稳。
在杭州市西湖区杨家牌楼社区爱心颐养院,从今年9月开始,老人们拥有了一个“好宝贝”——养老机器人“荟宝”。
“帮我拿一下遥控器。”63岁的王慧萍坐在轮椅上发出指令,“荟宝”的机械臂便伸向桌上的遥控器,精准抓取,送到她面前。
在兰溪市常青颐养中心,今年5月起,护理员们多了一个“好帮手”——养老机器人“小悉”。
每天,“小悉”灵活穿梭于走廊、床位之间,精准避让障碍物,将药品之类送至老人面前。对这位“新员工”,院长童美玲很满意,“它会聊天、唱歌,还能协助查房巡视,进行跌倒预警和健康监测。”
调研中,这是记者看到应用最多的三款养老机器人。浙江省老年服务业协会会长徐佳增说:“当前,养老机器人大致分三类,包括侧重身体机能恢复的康复机器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的护理机器人,专注情感交流、娱乐互动和生活提醒的陪伴机器人。”
从应用端观察可以发现,当前养老机器人产业呈现一大特点:产品大多停留在“机构专用”。
记者了解到,浙江共有近1600家养老机构,目前已有100多家养老机构采购养老机器人相关产品。以杭州市西湖区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养老服务领域已投入使用11款养老机器人相关产品,覆盖14家养老机构和社区。而市场上推出的养老机器人也大多面向机构。

老人使用外骨骼机器人进行行走锻炼。记者 姚颍康 摄
“机构专用”的背后,是社会老龄化面临双重冲击的必然选择:
一面是日甚一日的养老压力。截至今年9月底,浙江户籍老年人1454万,老龄化率已达28.1%。
另一面是护理人员的严重不足。研究显示,我国养老护理人员需求超百万人,但现有从业人员仅50万人,供需天平严重倾斜。
而在供给端,正呈现另一大特点:生产主体愈发多元。
当“银发浪潮”奔涌而来,养老机器人产业迎来巨大发展机遇。从初创企业到科技巨头,从养老企业到科研院所,这片商业蓝海吸引了各方力量涌入。企查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105家养老机器人相关企业,其中浙江有11家,位列全国前三。
这两大特点也表明,虽然当前养老机器人产业看上去很闹猛,但事实上仍处于“试点示范为主”的起步阶段。
养老机器人集中在养老机构的试点应用,正是在为推向家庭铺路。这本质上是“市场教育”与“模式探索”期,企业借此验证需求、积累数据,为规模化普及蓄力。
“机构是最佳试验场。”“荟宝”的研发团队负责人黄紫虹说,数据是训练智能算法的“燃料”,养老机器人只有被老人广泛使用,才能通过技术迭代,形成准确可靠的算法。研发“小悉”的骅羲科技创始人闫春秋直言,“小悉”已入驻浙江近20家机构,大多以体验价售出,“他们更像联合开发的用户。”

老人体验养老机器人相关产品。记者 魏志阳 摄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飞速发展的人工智能,使人们对养老机器人有了更急切而美好的期待。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记者调查发现,这个处于初步阶段的新兴产业,正呈现一幅分裂的图景——供给端的“热”与应用端的“冷”形成鲜明反差。
全国老龄委专家委员、中国老龄产业协会专职副秘书长王永春指出,目前我国养老机器人整体渗透率仍较低,居家场景不足10%。
今年7月,杭州市西湖区向逾万名老年人开展问卷调查,数据显示,老年人对智慧养老的消费意愿仅占比10.24%。
养老机器人为何“叫好不叫座”?浙江大学管理学院老龄化与养老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邢以群直言,“冷热”反差的最主要原因,是技术供给与市场需求的错位,健康监测、大数据处理和分析、数智干预等核心技术尚未突破精准化、人性化、安全性的瓶颈。
“现在最常见的是陪伴机器人,因为技术门槛相对低。”邢以群发现,面向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护理机器人,才是当前最迫切的刚需,“他们需要的是‘全人护理’,要求机器人零失误完成复杂的连贯动作,目前技术仍难以实现。”
早在2016年,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就引进了5台养老机器人“阿铁”,对老人进行情感陪护。中心主任孙晓冬记得,起初,老人们觉得新奇,喜欢和“阿铁”聊天,但时间久了,就不感兴趣了,“来来去去就那么几句话”。不到两年,“阿铁”黯然“下岗”。
“养老护理是连续动态过程,应能同时处理多项任务。但现有养老机器人‘锦上添花的多,雪中送炭的少’,系统集成度低,且连续工作时长普遍较短,无法满足24小时持续看护需求。”孙晓冬直言。
杭州市第三社会福利院副院长卢柏芳也提出,希望养老机器人解决标准化、重复性的工作,将护理员解放出来,更专注老人的个性化需求。但事实上,很多养老机器人尚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在关键环节仍依赖人工。

老人在银发街区与养老机器人互动。记者 魏志阳 摄
“冷热”反差的更深层原因,藏在体验之中。复杂的界面、繁琐的操作、陌生的交互逻辑,是许多老人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
面对养老机器人,79岁的傅连法既好奇又打怵,“这是好东西,可我视力不好,普通话也不好,操控不好。”
当养老机器人难以理解复杂语境、方言、模糊指令,频繁地说“对不起,我没听懂”,只会挫伤老人的使用热情。
价格高昂,则是造成“冷热”反差的另一重要因素。养老机器人涉及多领域的技术融合,需要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技术研发,研发成本居高不下。另外,由于一些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生产规模较小等原因,生产成本普遍较高。
遐龄交互公司董事长郭昱辰说,“荟宝”售价7万元一台,主要因为尚未量产,且机械臂等硬件成本高。程天科技研发的居家康复外骨骼机器人,售价则在10万到18万元。
70岁的单翠英和老伴在杭州相依为命,独生子远在哈尔滨,“如果有机器人聊聊天、做个伴,确实好。”但一听到数万元的报价,单翠英就打消了念头。
迈过从“样品”到“标配”的坎
养老机器人的魅力毋庸置疑,但想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北京大学情感与认知智能机器人实验室主任王韬看来,当前,“人工智能+养老”的核心技术突破仍然有限。由于独立研发周期长,且需巨额资金,大多企业并非从零开始创新,而是依托现有技术成果寻找应用场景,“技术先行、场景适配的路径可能脱离真实需求,造成大量产品沦为‘展品’。”
智慧养老不是算法堆砌,而是对老人尊严与需求的深度体察。养老机器人想迈过从“实验室样品”到“家庭标配”的坎,首先,从理念层面来说,必须形成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开发思维,让科技真正“弯”下腰,接住老人的每一个“用不惯”。
遐龄交互公司正是养老机构和人工智能企业创新孵化的成果。郭昱辰说,在汲取“荟宝”的试用经验后,康养机器人“柔擎”已上线,可以随时给老人安心的拥抱,并进行健康监测、跌倒预警,还将实现辅助翻身。
在应用中捕捉老人的实际需求后,骅羲科技也正对“小悉”迭代升级。闫春秋透露,今后,无需穿戴测量设备,“小悉”就能实现健康监测,还能主动对老人进行慢病管理。

康养机器人“荟宝”帮老人抓取物件。通讯员 肖健 摄
养老机器人想走入寻常百姓家,从技术层面来说,需加大产业协同和结对攻关力度,加快推进规模化应用普及。邢以群表示,养老机器人是多学科技术的复杂集成,未来受欢迎的养老机器人必定深度融合多种功能,“企业与其单打独斗,不如与其他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协同创新,开展联合技术攻关。”
今年9月,工信部、民政部已联合开展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结对攻关与场景应用试点,全国32个项目入选,其中4个来自浙江。程天科技就与8家单位组成联合体,为护理协作养老机器人共同研发、测试、建设标准。
杭州市西湖区民政局负责人透露,今年重阳节,西湖区已启动西康养机器人、智能外骨骼等6组项目的企业、机构结对攻关行动,以场景驱动技术匹配实际需求。
从使用层面来说,无论针对机构还是家庭,如何有效降低养老机器人使用门槛,都是不可回避的现实命题。
“应搭建从硬件配置到个性化服务的完整链条。”徐佳增认为,探索“以租代售”“共享模式”是降低使用门槛的有效手段,“家庭按月支付服务费,获得硬件使用权及健康数据分析、紧急呼叫响应、在线医生咨询等增值服务。”
今年以来,在长城、黄山、布达拉宫等景区,程天科技已将轻量级外骨骼机器人开启租赁服务。这款老年游客的“登山神器”,以百元以内的单次租赁价,受到市场热捧。
10月27日,杭州首个提供登山助力共享租赁的服务点在半山国家森林公园启用,30台轻量级外骨骼机器人向市民出租。

老人体验轻量级外骨骼机器人。记者 曹坚 林云龙 摄
当然,养老机器人的广泛应用,还离不开政策引导与扶持。
去年底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就明确提出,研究设立养老服务相关国家科技重大项目,重点推动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人工智能等技术产品研发应用。
据了解,浙江正在谋划通过政策引导扶持养老机器人走进更多机构与家庭,如对养老机构采购具备特定功能的养老机器人进行财政补贴等。
今年,我国牵头制定的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互联家庭环境下使用的主动辅助生活机器人性能准则》,展现了未来养老机器人的更多可能——它可实时监测心率、血氧等生命体征,支持家属、医护人员的联动通信,还能辅助清洁、烹饪等家务……
很多业内人士和专家表示,当技术足够成熟、成本足够亲民、交互足够自然时,相信养老机器人会像如今的智能手机一样,成为支撑现代家庭养老生活的常用工具。从机构到家庭,从城市到乡村,科技之光终将点亮更多老年人的幸福晚年。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