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一群越剧爱好者25年的坚守与传承

字体:
—2025—
11/08
08:20:41
2025-11-08 08:20:41 来源:台州网

  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因为对越剧的共同爱好相聚到一起。25年来,从青丝到白发,从清唱小段到排演专业大戏,他们始终坚守着当初的热爱,在戏曲传承路上越走越专,越走越宽。

25年前缘起一曲《十八相送》

  “多亏当年要排一个越剧节目,不然真不知道身边居然有这么多越剧爱好者。”11月4日,说起当初与越剧的缘分,资深越迷陈黎至今记忆犹新。

  陈黎是温岭市太平街道(原太平镇)一名机关工作人员,1999年五四青年节前夕,镇团委计划推出一台文艺晚会,需要一个越剧节目。因为从小喜欢越剧,又是镇团干,陈黎接下了排演任务。选定经典折子戏选段《十八相送》后,陈黎和同样喜欢越剧的双胞胎妹妹率先加入,却还差两名演员。在热心人的推荐下,两位年龄相仿、同样是越迷的王爱红、王恩紫两姐妹加入她们的阵营。从没有排演经验,四位年轻的女孩边摸索,边排练。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终于完成。

  演出当晚,《十八相送》的效果远超预期,不少越剧爱好者主动上来和他们交流。在大家的介绍下,陈黎又结识了同龄人陈珍彩、叶瑾锦等多位戏迷。恰逢戏迷方淇淇开了一家健身房,便成了大家的临时聚集地。于是,大家约定时间,到健身房唱唱戏,过过戏瘾,偶尔排演一些越剧折子戏。一群“发烧友”的戏曲之路就此启程。

  随着知名度的增大,加入的戏迷也越来越多,健身房已难以容纳。刚好太平镇(现太平街道)社区服务中心有一间空房,在陈黎等人的积极争取下,一年后,越迷们终于有了专属的阵地。彼时,由原太平镇文化站站长潘光宗、戏曲发烧友柯光珠牵头组织的社区戏曲队伍也日益壮大。2002年,在太平镇妇联和文化站的牵头下,两支票友队伍正式合并,注册成立了台州市最早的民间戏曲票友协会---温岭市太平戏曲票友协会。太平戏迷从此有了真正的“家”。  

  排大戏走四方

  业务队伍的专业进阶

  协会的成立彻底点燃了票友们切搓技艺、排练节目的热情,每周两次的固定聚会成了他们最期盼的日子。从最基础的清唱开始练起,逐步尝试彩唱,排演折子戏,渐渐地,这群不满足于“小打小闹”的爱好者,萌发了排演整台大戏的想法。

  2008年,陈黎、叶瑾锦,郑旭红等骨干经过商量,决定排一台大戏。经过筛选,他们决定以经典越剧《红楼梦》作为首次尝试。从整理曲谱、定角色,再到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背台词,大家齐心协力,克服经费紧张、排练时间不便等因素,经过半年多的打磨,《红楼梦》终于排练完成,并在温岭市影视城首演。

  “都是业余的,第一次排演大戏,心里特没底,整个下午腿都在抖。”即便如今早已是经验丰富的“老戏骨”,但回忆起第一次在影视城演《红楼梦》大戏的情景,陈黎仍历历在目。让所有参演人员感到意外的是,《红楼梦》首演大获成功,好评如潮。当得知所有演员都是太平戏曲票友协会的票友时,纷纷竖起大拇指连赞“了不起”。

  首演的成功给了票友莫大的信心。第二年,他们排演了经典越剧大戏《五女拜寿》,2010年,又排演了越剧《梅花谣》。在温岭戏曲界前辈陈彩霞、刘秋云、刘爱玲等老师的精心指导,这支业余队伍的水准日益精进,特别是越剧《梅花谣》更是一登台即获外界一致好评。

  2011年,温岭市文广新局将戏曲下乡的任务交给他们,让这支业余队伍的戏路从此走出太平,走向温岭乃至台州。

  随着知名度的提高,他们的演出几乎场场爆满。有一次在城南镇下乡演出时观众实在太多,几百个位置早已抢光,所在村临时加了四排长凳。还有一次下乡演出时,临海、黄岩等地的戏迷专程赶来“取经”。

  这么多年来,太平戏曲票友协会先后排了20多本越剧大戏,数量和质量均媲美专业剧团。

  经久不衰

  让戏曲之光代代相传

  “这么多年一路走来太难了,全靠大家拧成一股绳。”回忆起太平戏曲票友协会一路走来的历程,会长叶瑾锦感慨道。

  协会会员都是业余的,大家平时都有自己的工作,协调排练时间就是个大难题,但大家主动平衡工作、排练及家庭之间的关系,确保每次排练能顺利开展。乐队是戏曲演出的灵魂,二十多年来,乐队默默配合,阮定刚、陆汝兴、余云华等乐队老师支持每一场演出。每次演出,安排演员更是一件繁琐的事,陈黎一直承担着演员调度、剧目统筹等繁琐工作,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经费紧张是协会面临的更现实挑战。由于是民间协会组织,大多数演出都是象征性收点演出费用,除去灯光、音响等必要开支,能够发到演出人员手上的补贴已所剩无几。而一个头套动辄上千元,一件衣服至少几百元,协会经费紧张,为解燃眉之急,会员们经常自掏腰包添置,柯光珠更是承包了协会的大量服装和道具。

  二十几年过去了,当年的年轻姑娘都已到了“奔五”的年纪,必须吸收新鲜的血液。为保持队伍活力,协会格外注重新人培养。在一次戏曲票友交流时,陈黎和叶瑾锦看到一位唱腔和形象都非常好的票友,便想办法邀请她加入协会,并手把手教她动作、舞台架式,以及对角色的理解等。如今,这位新人已成长为当家小生。以同样的方式培养的陈晓、李敏丽等年轻演员脱颖而出,撑起协会“半边天”,其中李敏霞还师承梅花奖得主王杭娟,成为戚派再传弟子,更是培养出郑犇、金彪、陈海军等台州越剧四王子。

  25年岁月流转,太平戏曲票友协会早已不是单纯的兴趣团体,他们用数十年的坚守与热爱,让悠扬的越音走进田间地头,更成为越剧在基层传承的“文化火种”。未来,他们还会继续在这条传承道路上深耕下去,让越剧在基层“根更深,叶更茂”。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越剧责任编辑:黄泽杭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因为对越剧的共同爱好相聚到一起。25年来,从青丝到白发,从清唱小段到排演专业大戏,他们始终坚守着当初的热爱,在戏曲传承路上越走越专,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