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温州实施新一轮“强城行动”,新在哪里?

字体:
—2025—
11/07
17:20:17
2025-11-07 17:20:17 来源:潮新闻 记者 周琳子

  城市大变身,温州又有新动作。

  11月6日下午,温州市委城市工作会议暨实施新一轮“强城行动”动员大会召开,全面部署实施新一轮“强城行动”。

  今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时隔十年再度召开,省委城市工作会议更是将会场搬到了温州,从“强城行动”带来的蝶变里寻经验。

  此时距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闭幕不久,省委城市工作会议召开也仅过去一个月。温州“强城行动”迈入了2.0阶段。

  新一轮“强城行动”,温州提出了哪些新目标、新任务?又将如何重塑这座城市的未来?

图源温州发布。

  新目标

  理解新一轮“强城行动”的“新”,需要回溯其起点。

  这些年,温州历届党委政府持之以恒推进温州都市区建设。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全面推进“四大振兴”,深入实施“强城行动”。2024年1月,温州召开了实施“强城行动”动员大会,提出实施“六大行动”,努力把温州打造成青年人近悦远来向往之地、东南沿海重要商贸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辐射浙南闽北赣东的现代化拥江滨海花园城市。

  温州拥有全省第三的经济总量和第二的人口规模,有限的空间如何承载更大的梦想?空间重构、功能升级、产业转型成为当务之急。

  变化正悄然发生。通过科学构建“一主两副多城三点”空间结构,温州将76个镇街2622平方公里纳入中心城区规划控制范围,加速“五个一体化”进程,推动城市空间全面优化。瓯江新城等“五城三园”重点板块拔地而起,老街老社区重焕生机。更具战略意义的是,大孵化器面积从84万平方米跃升至超1000万平方米,吸引超1.3万家企业入驻,聚集的年轻人数量增长十倍,达到12万人。

瓯江新城。温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我们深刻感受到,‘强城行动’激发了城市的战略牵引力、集聚承载力、人才吸引力和发展凝聚力。我们要坚持并用好这一套成熟的工作打法,持续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温州市委主要负责人说,当前,温州发展进入存量提质、动能转换新阶段,因此新一轮“强城行动”不是简单的上一轮延续,而是立足于温州面向“十五五”乃至更长时期高质量发展的先手棋,要依靠优化结构、提升品质、创新驱动来增强城市的内生动力。

  从1.0到2.0,是理念、思路、路径的跃迁。面向“十五五”发展,面对“两个转向”的新形势新要求,对照省委提出的“六个加快转向”“七个着力”的部署要求,温州将构建都市空间新形态、塑造经济发展新模式、打造人民城市新样板、彰显城市气质新境界、打开城市运行新范式、走出城乡建设新路径,高水平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

  新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新一轮“强城行动” 提升发展温州都市圈 加快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意见》设定了明确目标:到2030年,城市吸引力、引领力、辐射带动力与可持续发展力显著提升。

  其中,“东南沿海重要区域中心城市”这一定位,意味着温州将以更大格局谋划都市圈发展,强化与周边区域的高效协作。

  与上一轮注重各区域自身实力增强不同,新一轮“强城行动”更强调构建网络化、组团式的城镇发展体系。“可以是有形的交通路网,也可以是无形的公共服务共享、产业协同创新,”温州市住建局负责人解释,“目的是实现区域一体、城乡融合,在协同中寻求发展。”

  此外,“韧性城市”与“文明城市”的新建设目标,一方面聚焦城市安全,建立房屋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另一方面赓续文脉,构建瓯越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目标到2030年将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6%以上。

  新任务

  当前,温州正站在冲刺“双万”城市的决战决胜节点:2024年,温州GDP达9719亿元,常住人口985.2万人。距离万亿级GDP、千万级常住人口目标,一步之遥。

  如何让城市更具创新力与吸引力,成为关键课题。

  《意见》提出要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建强高能级创新平台,实施大孵化器集群“34520”计划,加速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全力构建“5+5+N”现代化产业体系。到2030年,制造业增加值达到4300亿元,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6%。

  国际云软件谷。温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重担背后,这是一场不进则退的竞赛。城市竞争的重点已从规模体量转向功能能级,从硬件建设转向生态营造。对温州而言,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好创新发展“华山一条路”。

  今年1-9月的数据印证了效果:温州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高于全省2.9个百分点,位列全省第一,连续31个月高于全国、全省平均。

  初尝创新驱动甜头的温州更深刻体会,只有精准抢占发展赛道,才能有机会制胜城市未来。

  中国(温州)数安港是这一趋势的缩影。这片曾以“低小散”为主的25万平方米老旧工业区,通过城市有机更新实现“腾笼换鸟”,如今已拓展出超200万平方米的宜创宜业空间,集聚865家生态企业,吸引超万名青年人才。不止如此,主城区布局的“一港五谷”正成为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的集聚地,也是年轻人施展才华的重要平台。

  中国(温州)数安港。温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吸引力从何而来?温州医科大学应届毕业生练勇的体会或许具有代表性。他创立的公司现在已有十多人,取得10余项专利,去年营业额突破500万元。“这座城市愿意为年轻人的异想天开提供被看见、被倾听、被支持的系统性机会,”这位来自四川的年轻人说,“温州把我当‘自己人’,我便决定留下来。”

  “聚焦‘动能转换’激发创新创造澎湃动能,聚焦‘人的发展’着力建设温馨温暖温情之城。”温州市委主要负责人表示,新一轮“强城行动”将推动城市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以“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汇聚高端要素,加快新质生产力集聚。

  新需求

  新一轮“强城行动”启动前,一场“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意见征集同步展开,收集到的5100多条有效建议中,城市功能、品质与环境成为焦点。

  “城市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空间,所有工作都要落到让人民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温州市委主要负责人强调,群众反映的短板弱项经梳理后,不少已被纳入《意见》和具体工作。下一步要提升治理水平,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优质服务体系。

  这意味着,城市更新不再是简单的“翻新改造”,需要精雕细琢。

  轨道交通S1线黄屿段桥下空间的蜕变是一个生动案例。这片曾经的“城市疤点”,通过清运1200余吨工业垃圾、修复相当于11个标准足球场的生态面积,变身成为集运动休闲、滨水生态、社区服务与铁路文化于一体的桥下邻里休闲街区。动静分区、步道环绕的设计,让这里几乎日日满场。

  温州全市已通过类似方式,近三年利用桥下空间和“金角银边”打造了248处口袋公园和326处体育健身设施。

  轨道交通S1线黄屿段桥下空间。温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这意味着,现代化不等于高楼大厦,更需要植入服务让生活有质感。

  房龄超20年的新田园社区,由8个小区组成,常住人口近2万。傍晚时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里,孩子们参加课后托管,居民在健身运动,社区食堂飘出阵阵香气——30多种菜式以每两2.98元的惠民价格供应,全年服务超18万人次。这一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让许多已搬走的业主萌生回归的念头。

  温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好房子”不分新旧。温州通过深化全国智能建造试点,让12个新建住宅成为省级“好房子”试点,同时着力解决老房子的痛点:全域推进污水零直排、消防通道改造、充电桩建设,全力推进老旧电梯更新。去年1984台更新电梯全部投用,今年申报通过的1500台也已全面开工,实现“20年以上电梯全部换新、15年以上电梯应换尽换”的目标。

  这意味着,城市更新不能千篇一律,需要留住特有“基因”。

  行走温州,郭璞擘画的“北斗七星”斗城格局历经千年依然可辨,五马街、墨池坊等历史文化街区,江心屿、松台山等历史地标,仍在诉说着城市记忆。为守护这份厚重家底,温州量身编制千年斗城、朔门古港遗址等系列保护规划,寻访百余名老工匠开展考古式修复。按照“一年一街区”的渐进节奏,逐步修缮五马街、公园路、墨池坊等片区,重现“十里街坊,五马繁华”的盛景。

  如今,小客栈、小酒馆、小剧场等“三小”业态的植入,让老街区重燃市井烟火。2024年,五马历史文化街区累计接待游客超2800万人次。“百工之乡”的深厚底蕴更催生了“青灯市集”这类大型民间美学盛宴,每年吸引超60万游客慕名而来。

  体现城市的品质之新、内涵之新,新一轮“强城行动”要将温州打造为一座细微处见关怀、方寸间显温度的幸福家园,一座既有千年古韵、又具现代魅力的活力之城。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温州责任编辑:蒋旭辉

相关阅读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11月6日下午,温州市委城市工作会议暨实施新一轮“强城行动”动员大会召开,全面部署实施新一轮“强城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