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引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论坛上,嘉宾以“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模式”为主题开展对话交流。 主办方供图
浙江在线11月9日讯(记者 谢丹颖)当前,“AI+医疗”“AI+建筑”“AI+交通”等融合应用不断涌现,大热的“人工智能+”,不再局限于大模型的研发,而是以惊人的速度融入千行、赋能百业。
11月8日上午,人工智能引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论坛在乌镇举办。这一话题,吸引了1200余位国内外知名学者、企业负责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如何重塑创新模式。
AI成为发展新引擎
在乌镇,无论是智能驾驶、智能制造、智慧医疗,还是写诗作画,AI展现出的能力令人惊叹。对普通人而言,这或许是生活体验的优化;在企业家眼中,则意味着生产力的跃迁。
一位与会嘉宾指出:“过去一年,AI取得显著进展,它的通用性加上行业知识、企业专有数据,构建出属于每一家企业的智能体。这种由点成线、由线到面的能力,正逐步解放生产力,创造远超上一代互联网的巨大价值。”这一观点,引得广泛共鸣。
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落到了实实在在能产生生产效益的层面上。这也呼应了本次论坛主题——“人工智能引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美好愿景。
近年来,“人工智能+”成为风口。众所周知,“互联网+”的核心在“连接”和“效率”——通过互联网把分散的信息资源连接起来,发挥出更大的规模效应。而“人工智能+”则是在此基础上,实现对机器等工具的赋能。简言之,是从“人用AI”提升生产要素的效率,转向“AI使用AI”创造价值的范式转型。
这一过程中,人工智能已成为串联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核心纽带。特别在民营经济大省浙江,温州电器、嘉兴服装、慈溪小家电等块状经济形成集群优势,这也意味着,这些企业工艺相近、痛点类似。“如果我们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以较低成本提升良品率等关键指标,在产业创新上发力,或能起到带动一片、提升一片的作用。”联通数据智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陈海锋说。
融入实体经济血脉
在数字化、智能化浪潮中,“人工智能不仅改变了科学范式,也重塑了创新范式。”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江小涓点出本次论坛名称背后的深意。她认为,“科技创新”本就是产、学、研的结合,此番专门结合“产业创新”,“就是要强调产业在当代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论坛上,江小涓公开的一组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在前沿大模型研发中,高校和科研机构曾是早期主要贡献者,但2014年后,前沿的大模型多出于企业之手。
为何产业在当前阶段变得如此关键?
陈海锋形象地将算力比作引擎、数据比作燃料,指出正是这两者,决定了创新能走多远、扎多深、飞多高。随着人工智能深入千行百业,“不同行业的数据特性各异,我们在实践中发现,更专业的数据才能促进行业模型能力的提升。”
“人工智能研究需要场景和数据,也可以从实际问题中提炼新的科学问题。”欧洲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人工智能系系主任金耀初同样认可企业在“人工智能+”中的重要性。他也强调高校在其中的作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的突破,依然应该主要由高校引领,如针对目前大模型依赖海量数据、能耗大,且不具备自主学习、规划及推理能力等局限性,“我们尝试将具身智能与类脑计算结合,引入脉冲神经网络及其他类脑的思想,不仅降低能耗,而且为自主学习提供新的可能。”
杭州炽橙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纪尧华分享了一个典型案例,企业以台州路桥电机产业为试点,将AI通用能力部署至云端底座,使中小企业以四五千元的低成本使用轻量化智能体,后续再与云平台或算力中心进行结算。
“企业数据得以反馈和验证,工具与平台得以快速、低成本推广,形成良性循环。与此同时,行业数据也反向赋能大模型与智能体,推动其持续迭代。”纪尧华称,这是一种基于云原生底座与平台化工具体系的可行路径。
热潮中的冷思考
本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展区热闹,分论坛讨论冷静且理智。这仿佛是近年来AI发展的镜像,既有产业突飞猛进、赛道竞逐日趋激烈,也有大家对飞速发展的隐隐担忧。
真正实现人工智能引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融合,仍任重道远。无论供给侧还是需求侧,均面临诸多挑战。
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德国慕尼黑数字化智库董事局主席迈克尔·道林列举了一组对比数据,为达到5000万的用户数量,电话用了75年、航空用了68年、Facebook(互联网社交平台)用了3.5年。而ChatGPT(大语言模型)2个月就达到了1亿用户,这个速度是非常惊人的。
但从技术供给来看,与突飞猛进的大语言模型相比,AI技术在制造业的落地上,仍面临诸多关键卡点。制造业对AI的实时性、可靠性要求极高,而目前投资回报率偏低,许多企业在部署AI方案时心存顾虑。此外,企业原有数字化基础、业务流程成熟度、人才储备等现实因素,也推高了部署成本。因此,推动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是一项“难而正确”的事业,必须因地制宜、因企施策,甚至因场景而异,选准小切口,才能让人工智能从“PPT概念”转化为真实效益。
此外,人工智能时代的产业创新也非某个企业的“独木”生长,而是一个生态的“丛林”发展,需要各界协同共建一个健康、可持续的人工智能创新生态。
“目前,全球在AI治理规则和标准方面尚未形成共识。”对人工智能引领创新融合新范式,阿里研究院院长袁媛表现出十足的信心,“过去,我们讲‘开源’用的是‘open source’,多指代码的开放。现在我们称其为‘open resource’,内涵已扩展至数据集、算力、人才等层面,这种资源共享,有助于全球创新红利的普惠分配,进而形成更好的生态。”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