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潮声丨城市的声音,何以催生“耳朵经济”

字体:
—2025—
11/11
08:21:43
2025-11-11 08:21:43 来源:潮新闻 执笔 潘璐 杨一凡 王凯艺 郁馨怡

  小佳拉着扶手,上海地铁车厢拥挤的人潮时不时将她推得摇摇晃晃。25岁的她是普通的上班族,这也是她每天单程一个多小时通勤的日常。

  从耳机里传来的播客节目,让小佳枯燥的通勤变得鲜活热闹。在声音的世界中,她仿佛坐在乌镇西栅边的运河上,在戏剧节欢腾的嘉年华队伍里载歌载舞,听发起人黄磊娓娓道来戏里戏外的故事,也勾起她明年要去乌镇亲身体验的念头。

  和小佳一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用播客、有声书、广播剧等音频内容填充自己的碎片化时间。据统计,2024年,我国在线音频用户规模已达7.47亿人,“耳朵经济”产业市场规模达5688.2亿元,成为信息消费领域的新增长点。

  如今,声音已经突破传统广播的边界,悄然改变着人与城市的连接方式,成为不少人打开城市的另一把钥匙。

  “声”临其境:从耳畔到身旁

  关闭房间里的灯光,戴上耳机,打开一档自己感兴趣的播客节目随后闭上眼睛,成了90后姑娘星子一年前开始的入睡习惯。当时,情感变故的海啸让她陷入失眠的痛苦之中,星子希望寻找一种陪伴感很强、让自己平静下来的“电子医生”。而访谈类的播客节目让她似乎置身在观点碰撞的平等空间里,包容且安全。

  “现在很难有大片的时间静下心来看东西,难以从其他的节目当中获得强烈的共鸣。而声音其实是有情绪和温度的,你会瞬间被拉入那个场景中。”星子这样描述自己的感受。

  在视觉信息泛滥的时代,出于认知提升、情感共鸣、在线陪伴等需求,越来越多的人在生活间隙听起音频。

  音频平台小宇宙携手乌镇戏剧节推出播客节目。受访者供图

  中国网络视听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中文播客节目数量较2021年激增6倍。音频平台小宇宙负责人罗铮介绍,平台用户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以18至35岁群体为主,呈现高学历、高收入、高消费能力的特征。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林玮表示:“‘耳朵经济’的崛起,是这个时代对眼睛的反叛。当人只用一种感官接收信息时,反而能更专注。”

  在人声鼎沸中、在深夜独处时,听觉成为最温柔的陪伴者,而播客则将这种接收升华为一场场情感共振的体验。它不只是内容消费,更是情感疗愈与自我认知的“声音镜”,让人们从线上走到线下,找到与他人的深层连接。

  谈话类播客《蒸汽对谈》的主持人赵小天是从2021年开始听播客的。对于当时20出头的她来说,讲述人生体验和想法的播客亦师亦友。“我们希望播客节目能够承接住自己的表达欲,留存下和朋友进行头脑风暴时某个瞬间的火花,也期待和陌生的听众产生连接与共鸣。”如今,她还加入了喜欢的播客主建立的播客群,并参与群友自发组织的线下活动。“我们通过声音这个连接点,去认识有着相同收听偏好的朋友。”

  声音带来的情感连接,正从个体延伸到空间。

  在今年的乌镇戏剧节舞台外,“声音剧场”精彩纷呈:小宇宙推出特别企划“我们的新戏剧时代”,联合8档播客开启声音漫游;B站开设官方视频播客并推出“戏梦盛宴”音乐企划;喜马拉雅上线“声游乌镇,好戏开场”有声剧场。音频内容所打造的“平行宇宙”,让无法亲临现场的听众也能“听见”水波与光影。

  耳朵漫游:做城市的“听众”

  以播客为代表,音频内容所建立的,远不止是人与内容的情感连接,也催生了一种人与当地深度互动的模式。

  当短视频以短平快的节奏、在三秒内抓取眼球,却可能在发布几天后就淹没在信息洪流中时,保持着一到两个小时长叙事风格的音频内容,展现出了较强的长尾效应和沉浸感,正成为传播文化内容、打造城市名片的新载体。

  米米跟随播客节目找到的土地庙。受访者供图

  浙江游客米米在泉州开元寺西塔前驻足,她并非通过旅游手册或短视频了解浮雕背后的故事,而是戴着耳机聆听播客节目《来去泉州》,跟随当地资深文化讲解员老李走街串巷。“如果不是音频里的介绍,可能根本不知道洛阳桥附近还有个土地庙。除了网红路线和商业街,也想沉浸地了解这座城市大街小巷的故事。”这档付费播客,让米米实现了一次充满烟火气的旅行。

  从“到此一游”升级为文化对话,声音让游客与城市建立起深层互动。罗铮表示,一场艺术展或是一个古建筑的动线游览时间在1.5到2个小时左右,“非常适合能提供在场感和亲密感的声音导览。”它打破了按图索骥式的传统旅行模式,让城市变得立体可感。

  如今,越来越多的城市正打开“收听模式”。

  今年1月,宁波市新闻办携手小宇宙App,推出“宁波,听‘阿拉’的腔调”系列6档播客节目。许知远、刘擎等文化名人透过声音,解读他们眼中的宁波。节目从三江口的风云际会,讲到足迹遍天下的宁波商人,再到宁波方言对“江浙沪包邮区”产生的深远影响,编织出一张立体丰满的城市文化地图。

  大量网友在各平台留言,分享宁波记忆和宁波“经验”,#宁波的腔调#话题相关评论总数超4000条。有宁波人表示:作为宁波人,第一次知道老外滩得名的由来,感觉很有收获。也有外地网友被“种草”:喜欢宁波,是想去养老的城市。城市的声音叙事不仅能吸引外地游客,也让本地居民重新发现自己的城市。

  《特刊·宁波:风起宁波帮,江湖更在广城中》播客节目评论区。受访者供图

  此外,记者了解到,喜马拉雅已与山东淄博、浙江缙云、江苏扬州、四川成都等多个城市合作,通过邀请平台播客主深度探访当地特色文化,策划制作相应播客节目的方式,将城市文化融入播客内容。

  线下声音体验的创新实践,也让传统空间焕发新“声”机。

  在丽水缙云仙都景区,废弃的采石场被改造成有声图书馆。戴上耳机,环绕式音效让人仿佛在听一部电影。一旁的声音邮筒和“喜笑岩开”有声咖啡馆,吸引不少年轻人打卡。在“喜笑岩开”咖啡馆购买一杯咖啡,扫描咖啡杯上的二维码,就能解锁“声音盲盒”,获得一张随机主题的有声明信片。

  从听见一座城,到走进它的纹路和肌理,最终成为城市的一部分,在业内人士看来,听众和城市之间的深度连接正是文旅融合的方向之一。去年底,浙江省文旅厅印发《关于大力拓展“视听+” 促进文化广电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充分运用视听技术和设备,融入“微改造、精提升”项目建设,推动景区景点景观更精美、体验更精致、内涵更丰富等措施。

  听见新“声”意:城市名片多了个频道

  在声音漫步的叙述里,城市不仅是钢筋水泥的丛林,更是可聆听、可沉浸的精神场域。走访浙江多地,我们看到声音也正在为城市发展开辟新维度,以独特声韵“出圈”。

  走进嘉兴秀洲区的喜马拉雅陶仓理想村,映入眼帘的是红砖外墙的老粮仓。如今,它蜕变为“声音+文旅”融合的标杆。头戴VR设备的游客们伸出手触摸着什么——他们正在古老金字塔、史前恐龙世界、奇幻火星等数字化场景中穿梭。

  陶仓理想村剧场。受访者供图

  “通过立体的声音与场景结合,我们打造的是一个文化空间。”喜马拉雅中国创新业务总部总经理马长久表示,乌镇有戏剧节、西塘有汉服文化周,每个城市都需要一个响亮的IP。“我们希望和秀洲区政府共同打造声音这个金名片,让城市出圈。”

  声音的魅力更在于催生规模庞大的产业生态,从简单的有声读物,裂变为涵盖内容创作、声音制作等的完整产业链,跃升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2023年5月,总投资1亿美元的喜马拉雅中国创新业务总部项目落户嘉兴秀洲,目标明确:培养音频内容上下游的创作者。从文本版权内容创作者,到声音转化者,再到短视频和直播人才,一个围绕声音的全产业带正在秀洲加速形成。

  游客在陶仓剧场戴上VR眼镜观看剧目。受访者供图

  秀洲区委宣传部文化发展科科长戚金祥表示,近年来,秀洲引进中国最大的云端一体化AI服务平台七牛云,成立“腾讯音乐新质内容创作和运营华东区域中心”,从创作、转化、存储到升级,秀洲形成了围绕声音的全产业带。今年前三季度,秀洲区规上文化企业营收同比增长59.4%。

  从打造“声音圈”到做强“声态圈”,抓住耳朵的机遇,正为提升多元文化生命力搭起新桥梁。

  杭州高新区(滨江)依托其发达的文化产业基础,走在了前列。通过成立“声音实验站”、签署声音内容服务战略合作协议,政府搭建平台,引导企业“唱戏”,集聚产业链上下游,持续孵化本地声音人才。中国网络作家村运营总经理沈荣表示,从2023年起,作家村就在探索网络文学的有声化、微短剧化等转化,并聚集相关人才,“声音是网络文化的重要支点,声音人才的聚集,将为未来的动画、影视、游戏等文化产业活力迸发提供更好配套。”

  下一张城市名片上,或许会多出一个声音频道:“欢迎光临,请开启您的城市漫游。”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潮声责任编辑:庞舒青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在声音漫步的叙述里,城市不仅是钢筋水泥的丛林,更是可聆听、可沉浸的精神场域。走访浙江多地,我们看到声音也正在为城市发展开辟新维度,以独特声韵“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