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13日讯(记者 拜喆喆 郑元丹)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迎来重要节点。记者从12日在舟山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自2024年11月国务院批复《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方案》一年来,各项建设任务均已全面启动,在重大项目、开放水平、创新能力、全产业链生态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果。
建成一批重大项目,全产业链提能升级。一年来,浙江聚焦“三基地两中心”建设目标,在储运、加工等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截至9月底,已实现投资超430亿元,提前超额完成年度目标投资额。其中,新奥LNG三期、中储粮三期等重大项目建成投运,使浙江的油品储备能力达到5926.5万立方米,LNG接收规模提升至1750万吨。同时,大榭石化馏分油五期、华康玉米精深加工、梅山国际冷链供应链项目等多领域加工、物流项目陆续建成,国际大宗商品储运、加工基地初显雏形。
打造一批开放平台,对标国际能力持续增强。通过打造浙江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中心,联合上期所发布15个“舟山价格”指数,浙江在大宗商品定价方面的话语权持续提升。今年前三季度,宁波舟山港保税燃料油加注量达662.1万吨,同比增长10.7%;保税LNG加注量更是达到17.5万立方米,是去年全年总量的6倍。从片区看,舟山片区创新打造航运贸易数字化平台,宁波片区率先建立离岸贸易综合服务平台,共打造贸易数字化平台10余个,这些平台建设为大宗商品贸易提供了有力支撑。
形成一批制度创新成果,为全国贡献“浙江经验”。在制度创新方面,浙江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一年来累计形成59项大宗商品领域制度创新案例,其中全国首单首项达33个。
这些创新举措给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比如,在贸易交易领域,依托油品数字化监管手段,完成了全国首票保税仓、出口监管仓、内贸仓“三仓”属性便利化调整业务,将审批时限压减至10个工作日内;海事服务领域,在全国率先实施保税润滑油“先供船、后报关”模式改革,业务办理整体时间压缩超30%等。
实施一批惠企政策,全产业链生态不断优化。法律、税收、监管等政策多向发力。在税收领域,浙江落地的离岸贸易印花税优惠政策,帮助今年前三季度全省离岸转手买卖收支同比增长24%。在法律领域,长三角首个香港国际调解中心宁波分中心成立,舟山仲裁委员会国际仲裁院成立,为企业提供法律保障。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